永不凋落的紫丁香 ——聆听《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 喜欢上音乐,是多年前的事了。 那可追溯到读师范的年代,那时每个星期有两节音乐课:一节是琴法课,另一节是乐理课。乐理课上,老师不仅给我们讲授乐理知识,还教我们视唱,有时还让我们欣赏名曲。一个学期总有那么二、三次音乐欣赏课,课上,老师用录音机播放乐曲,我们则煞有介事地竖起耳朵聆听(当然也有很多人会趴在桌上睡觉),《阳关三叠》、《潇湘水云》、《春江花月夜》等中国古代名曲就在那时款款步入我的生活,像长者一样教我从容淡泊、旷达超逸,珍惜人生;《致爱丽丝》、《春之歌》、《蓝色多瑙河》等外国经典小品也是在那时汇入我的生命,像血液一样流遍我全身每个地方,重新建构了我的生命。我真不敢想象,如果没有他们,我的生命是多么的苍白黯淡!但我也老实说,我对音乐小品的喜爱也如喜欢文学作品中的短篇或中篇一样,对于那些冗长的作品我缺乏足够的耐心,或许在音乐(包括文学)的大海面前,我最多只是一个在沙滩上捡拾几枚贝壳的人,没有机缘、也没有慧心到达那深水处,且做那“望洋兴叹”者吧。可不管怎样,音乐还是成了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雷特涅夫演奏版本 和所有的音乐作品一样,我只是喜欢《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那一段如泣如诉的行板,那也只能算是音乐中的小品,我和她邂逅得很晚。那是两年前的一个秋日午后,我打开新浪网站的音乐视频,看到一组奥斯卡金曲,便一首首听下去。突然之间,似乎灵魂被谁轻轻地拉住了,然后又落入一个由无限的柔情之丝织成的网里。起初只是一段钢琴独奏曲,舒缓而充满温情,轻轻地叩击着我的心弦,我的心随着乐曲起伏。不!也可以说我是在屏着呼吸谛听,乐曲充满了缠绵与眷恋。大概8、9句乐句后,弦乐介入了,和钢琴一起演绎那份缠绵与深沉,她是那样的幽怨悱恻、凄凉悲怆、而又那样缱绻深情,荡气回肠。她不断演绎着那极为哀伤深挚的感情,叫人不忍卒听却又不得不听,一时间,我似乎被卷入了音乐汇成的巨大的情感漩涡里,她牵动了我的心魄。我留意了片名——《时光倒流七十年》。 我立即点击新浪电影,找到这部奥斯卡影片看了起来。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李查的剧作家,某日在一家旅馆时,看到女演员艾丝的照片,她曾在七十年前待过这家旅馆。李察被这张照片深深吸引,无法忘怀。他以自我催眠的方式,回到了七十年前,终于找到了美丽温柔的艾丝,两人很快地坠入了情网。可李查口袋里的一枚硬币让他重回现实,艾丝凄厉的喊声终究不能留住李查------看到这里,艾丝伤心凄绝的叫喊声和着那凄恻哀婉的主题曲回荡在我耳边,我几乎是泪流满面了。我一遍遍地倾听,一次次地感受男女主人公感人肺腑的爱情,那生死相依、永不分离的深情。 从此便深深地爱上了这首曲子,每过一段时日,我总要找出来细细聆听,也知道了这首曲子就是著名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中的一段行板,曲作者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以辉煌的技巧表现作曲家的个人风格,然而作品最令人难忘的却是那慢速的第18个变奏,整部狂想曲到这里突然变得舒缓,流淌出了一段朴实抒情的曲调,包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部狂想曲也是拉赫玛尼诺夫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有人曾经这样说:“假如拉赫玛尼诺夫所有的音乐都被世界遗忘了,最后剩下的也会是《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尤其那一段行板将成为不朽的篇章。” 是的,每次聆听,一句句哀婉深致的乐句丝丝入扣,直入心扉,动人心魄。她像一朵被春雨浥湿的紫丁香,含着哀愁,蕴着忧伤,吐露着忧郁的爱的气息,在春风春雨中诉说着紫色的迷离与恍惚,倾吐着爱的缱绻,情的绸缪。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一朵永不凋落的紫丁香,我将与她同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