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肥记忆】仙人去后尽桃花——浮槎山森林公园

 nqdeshen 2019-05-17

文 陆瑢  文图整理 知行

  合肥人大多只知九华山所在,而不知“北九华”在哪里。其实,有“北九华”之称的即是位于肥东的浮槎山,浮槎山海拔不算高,但风景绝佳,主峰周围九座山峰走势绵延,似龙腾似虎跃。绵延15公里、海拔418米的浮槎山峰峦叠嶂,怪石峥嵘,松柏挺秀,云雾缭绕,清幽宜人,景色奇丽。

▲▲▲▲▲

浮槎山名有诗意有古意

 何为“浮槎”?不仅合肥新移民不明白,就连不少合肥人也不清楚。

 槎,读“查”音,本义指木筏。晋朝时期的《拾遗记》、《博物志》,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等史料,更是记载了发生在尧帝、张骞,甚至牛郎织女身边的一些神奇传说,这些带有神话色彩的传说中,都出现了“浮槎”这种来往于海上和天河之间的木筏,以及人们期许的一种遨游天际人间的畅快心意。

桃花源,坐落浮槎山东侧清水涧獾山,俗称獾山桃园,亦称作浮槎山桃花源

      历来的文人墨客也有不少人借“浮槎”一词抒发胸臆。李清照有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论语·公冶长》中“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欧阳修的《浮槎山水记》中更是指浮槎山“其事出于浮图、老子之徒荒怪诞幻之说”。宋代僧人释用逊的《浮槎山》诗曰:“山为浮来海莫沈,萧梁曾此布黄金。梵僧亲指耆阇路,帝女归传达磨心。地控好峰排万仞,涧馀流水落千寻。灵踪断处人何在,日夕云霞望转深。”

      正因了“浮槎”一名被太多的君子贤人、文人墨客赋予了一种理想化的主观抱负和精神追求,是回归自然崇尚淡泊宁静的高洁品质体现。于是,浮槎山这座合肥东南灵山,也因此蕴含了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人文意境。

▲▲▲▲▲

“北九华”尚遗古朴佛风

既有“北九华”的名号,自然是不可小觑的佛教圣地。当地老一辈人都听祖上说过,鼎盛时期,山上有上千僧尼,每逢春节、元宵节等重大节日,远近数百里善男信女云集山中,朝山拜佛,场面好生壮观。

        浮槎何以落此处?

       一说晋隆安年间,新罗国王近宗金乔觉(即地藏王)下凡,人间一片汪洋,玉皇大帝命神龟牵一木筏在人间接应,不知是神龟失职,还是地藏王心急,地藏王从南天门往下一跳位置偏了,结果跌在地上,一屁股坐个浪波塘(肥东石塘镇西南,面积约100亩),一脚踩个新河陂(肥东中塘镇西北),一手按个迟沙河。地藏王急忙跃上龟背,一怒之下将神龟壳打碎放置庙前南山头(现神龟还待在原地,活灵活现),那木筏就化为浮槎山了。当地人最认可这种说法。


       一说地藏王向其表兄玉皇讨官遭拒后,怒发冲冠,不慎跌落人间。他纵身爬起,想乘浮槎再上九霄。当时木筏上有九条龙正在饮水,尾巴交错在筏中,地藏王只好坐在龙尾,九龙不支,纷纷逃往南天门。玉皇大帝闻知,降旨以雷击毙九龙。霎时,木筏遂变为山,浮槎山因此而得名,九龙亦化身成为浮槎山上的九座山峰,并留下了龙王庙、白龙祠、龙眼石等遗迹。从此,地藏王便在此山打坐,开辟道场,潜心修行。后来,佛门弟子便将浮槎山与九华山这两座地藏王道场相提并论了。

       唐宋元明清历代都在浮槎山建庙,鼎盛时期相继建有浮槎山寺、宝珠寺、红莲寺、龙会寺、尖山寺、地母庵、观音庵、桃花庵、朝云庵、福严寺、大山庙、龙王殿、六度寺等庙宇十多处,最大的寺庙中佛舍就有九十九间半。民间还有“三百尼姑八百僧,骑马关山门”之说。关个山门竟然要骑着马去,可见曾经的繁盛,可惜这些庙宇大多毁于兵燹。但目前仍有甘露寺(即大山庙)、龙王殿、六度寺、尖山寺等遗迹,有的正在逐步修复之中。

▲▲▲▲▲

浮槎泉水品之如甘醴

山奇和水美的融合,是静和动的搭配,也才是浮槎山让人无限遐想最美的风景。浮槎山声名远播的还有独特的水,不仅拥有被当地民众称为“龙潭”、“凤池”的梢子洼水库、尖山水库、九龙口水库等数座水库,更美的还是这里神奇的“天下第七泉”。

     这神奇的泉水,位于浮槎山主峰大山庙龙王殿前的两眼泉水,北称合泉,泉水清澈透亮,可直接饮用;南称巢泉,却浑浊不堪取用,二泉水位常年稳定,取之不落,不取不涨,不管是大雨倾盆,还是干旱数月,池中水位亦只毫厘之差。这就是合巢泉,也称乳泉。

北泉

浮槎山北泉,又称“清泉”、“方泉”和“合(肥)泉”

南泉

浮槎山南泉,又称“浊泉”、“圆泉”和“巢(湖)泉”

      北宋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庐州太守李端愿登临浮槎山,见山上有石池乳泉,饮后甘洌无比,觉得这里的石池乳泉中的水质为上等,立刻想到了品水高手北宋文豪欧阳修,便用罐装上三罐,运送给远在京城的欧阳修。据说到得京城,只余两罐。欧阳修品尝以后,极为赞誉:“所寄浮槎水,味尤佳。然岂减惠山之品?久居京师,绝难得佳山水,顿食此,如饮甘醴;所惠远,难多致,不得厌饫尔!”欧阳修如此有感而发,只因为早在十多年前的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就曾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尽管当年的他已离浮槎山不远,可惜古时交通、信息闭塞,未能早早探访浮槎山,品浮槎山泉,很是遗憾。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欧阳修为浮槎山泉写出了700字的《浮槎山水记》,将浮槎山泉和无锡惠山泉相比,认为两者之间难分上下,称浮槎山泉为“天下第七泉”。

     小小一罐泉水,便换得文坛巨擘的一篇不朽文字。从此,浮槎山一举成名。历朝各代的名人雅士,更是在品尝浮槎山泉后大加赞赏。据说,就连晚清名臣李鸿章家的饮用水,也是差仆人到此提取。而当地群众更是将泉水专门用来泡茶煮饭,称此泉为“八仙水”。 

       如今,人们通过技术手段发现两眼泉水其实彼此相通,通过疏浚泉眼,巢泉泉水也清澈了。虽然两个泉眼都只不过是一米多见方大小,水深也不过盈尺,却历经千年,汲之不尽,单一泉眼每昼夜就可出水100立方米,纵遇大旱也不枯竭,年复一年地滋养着这座大山中辛勤劳作的人们。

2016年10月,浮槎山完成了上山道路的修建改造。此次相关部门投入2400万元,新建全长5公里、宽7米的沥青道路,并修建4处共计500平方米的停车场和活动广场。浮槎山所在地石塘镇正在加快浮槎山旅游开发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浮槎山省级森林公园升级版,先期动作就是全面启动上山道路修建工程。而在开发计划中,茶文化、泉水文化将成为打造重点,旅游部门还计划引入艺术家沙龙。今后的浮槎山,将集森林旅游、避暑纳凉、度假疗养、探险猎奇等为一体,市民们将可在此荡舟、垂钓、赏花、摘果、品茗、尝鲜、登山、戏水、进香、拜佛、探幽、访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