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女性,该怎样学摄影?

 微微传奇 2019-05-17


四年前谈过这话题,这几年又带了很多课,交流过许多学生,自我也革新了很多想法和观点。重新来谈这个问题,供有需要的读者参考。

文字作者: 郑波  @细草穿沙

插图全部来自女性学员作品,展示女性视角

男 女 思 维 的 差 别

摄影,是每个人眼中世界的呈现。 这呈现,因为男女思维差异的不同,也变的有趣纷呈。

男女思维差异,在生活里,比比皆是。争吵时,男性在意的是对方为什么吵,要怎么解决。而女性更多在意的是对方的态度,回应是否积极,声音是不是大了。

据说,由于原始社会男女分工不同,慢慢进化出了不同的大脑构造和思维模式。

那时,男性多团体狩猎,抵御外侵,更擅长机械操作,形成了以结果为导向的解决问题思维模式。所以,男性在摄影里更擅长相机的操作,以及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但也更容易走入技术竞赛,常常忽略个人情感的表达。

这种先天的特质,让一部分男性有一种潜意识:一张照片,因为技术很精妙,所以就是好作品,却比较容易忽略与各类关系的情感联结。

而在原始社会,女性多集体采摘耕种,因为大多是轻度劳动,所以有很多闲暇时间用于交流,慢慢进化出了以分享情感和维护关系为导向的思维模式。

很多女性,不太擅长相机操作与硬知识学习,尽管很努力,学习起来依然比男性吃力。但女性普遍有着更细腻的情感观察,不经意间总能触动人心。

我在上课时经常发现,很多女学员对好作品的潜意识认知是:这张照片好温暖,好美好,所以这就是好作品。但是,她们对技术性问题有些“漫不经心”。

我对课程设计的不断调整,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些思维差异。调整课程设计的目的,就是希望男学员学会用技术丰满照片里的自我与情感,让女学员更容易理解硬知识和实践操作。

女 性 的 优 势

常常很羡慕一些女摄影爱好者敏锐的情感捕捉能力,她们在表现人与人的关系上,经常可以直指人心。在拍摄孩子,母亲,老人,家庭等元素时,她们往往表现出超乎男性的细腻。

好作品的标准有很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照片里必须有人的痕迹、人的温度、人的情绪、人的表达。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可以对话交流的。

未来的时光,人工智能通过计算,一定可以拍摄出技术上更完美的作品。而人类,在科技面前剩下的尊严,就是那些属于人类特有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就是关于爱、情感等人文关怀的表达。而在这些方面,女性通常更为擅长,只需要拿起相机,运用一些技术去学会表达。

摄影,从入世竞赛的角度看,是技术。从出世自我情感的角度看,也只是表达的工具。

八千里路云和月,风尘仆仆的面对长河落日圆是摄影。

上班和下班路上,看路边的野菊花开了又落也是摄影。

夏日的雨打芭蕉,春光里孩子们的微笑,秋风中的片片黄叶,冬雪中坚持遛弯的老人,这些都是细腻的人文关怀与情感联结。

谁能说,记录一个母亲温暖的拥抱,不是人间美好的风景?

该 怎 样 学

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女学员最大的障碍,是那些冷冰的硬知识和硬数据。

情感固然重要,但技术功底却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在简单易学与专业系统之间找到一个简单上手的平衡点,是更适合女性摄影爱好者的方法。

我借用《红楼梦》里林黛玉教香菱学诗的思想,总结出一套比较适合女性的方法,供读者参考。

1.

眼界是根本


香菱对黛玉说,最喜欢陆游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而黛玉却说: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

这里,黛玉否定并不是这诗句不好,而是对于初学诗的人来说,入门格局眼界太小,就再难看见好东西。

然后,黛玉给香菱开了学习的方子,首先是读诗,先读王维,其次是杜甫,最后是李白。用诗佛、诗圣、诗仙,作为阅读的基础,其实是完成了文学功底的积累与眼界的养成。

眼界,对于学习太重要了。

用手机拍照,会觉得苹果手机拍照比普通手机要好。用了入门相机拍照,觉得比苹果手机好。用了高端的相机之后,又觉得色彩细节等完胜入门相机。这些感受的变化,其实是眼界的变化。

女性有先天的情感共振优势。多看一些优秀的人文关怀作品,如每年世界大赛的人文摄影获奖作品,或者一些文艺圈内口碑较好的杂志。可以让这种情感共振落地,从朦胧不清的感觉,汇聚为鲜活的画面。

开阔眼界,无关好恶,只是完成认知高度的积累。

看见一些女性摄影爱好者,初学摄影时比较热情,会一直拍摄自己喜欢的唯美画面,不擅长的就很少触碰。久而久之,陷入了审美疲劳,对摄影失去了热情。其实很多人只是刚刚触及到了摄影的冰山一角,就以为这是全部。

现在常常鼓励上过课的女学员去拍摄一些她们不擅长的风景,然后回来再拍摄唯美的小品,进步就很明显。

有位学生开了一间茶室,经常需要拍摄一些茶碗、珠宝。之前,她一直躲在自己的茶室内摆拍,虽然看着精致,却显得与市面上商品照并无二般。我建议她拿到茶室旁边的湖边,在夕阳下拍摄试试看,照片品质较之前果然有了很大的提升。所以,要拥有更多的拍摄体验,才能将更多的美好想法融入摄影。

看见更多,体验更多,眼界就更开阔,审美情趣自然就更高。

就像读书,我们都知道要读经典。摄影也一样,知道了是好作品,再去分辨普通的,就容易很多。所以,我更喜欢推荐那些世界上最棒的摄影师作品给学员参考借鉴。

黛玉一开始给香菱开的书单,是王维、杜甫、李白,其次才是陶渊明、谢灵运等。这书单,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为标准,而是为了眼界与功底。上来把眼界拔高,就算自己的水平无法企及,也能提高鉴赏力。

有了眼界,然后就要补齐缺失的系统知识。

2.

知识要成体系

知识系统完整的好处,就是可以利用这些系统的知识反哺眼界,促进审美修养的提高。

我们常常看到一张很好的作品,只是觉得好,但却说不出哪里好,为什么好。这是因为知识体系的不完整,尚没有形成鉴赏力。

经常听到身边人说,提升审美要多看好作品,多读书,多看艺术展。但如果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就只能停留在眼睛过瘾,却没法借鉴过来为自己所用的阶段。

一张好作品,为什么好,除了感觉好,也会有技术的好。感受到美好,靠的是情感共鸣。而看见技术的好,靠的是知识积累。

摄影是实践性较强的艺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练习。

先打基础,再循序渐进,而不是只学一些实用技巧,技巧是“”的,每张照片的技巧都会不同。

后期一张图时,该修哪里?为什么修那里?要修多少幅度?能得到什么样的效果? 能在后期之前,回答出这几个问题,才能准确得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而要每次都能弄清这几个问题,就需要系统的知识和反复练习。

针对性的反复练习很重要。就说花花草草的拍摄,俯拍、仰拍、广角,长焦等拍摄方法,都会有不同的视觉效果和美的感受。而反复练习中,得到的不仅仅是多角度的照片,更是对各种技术的尝试,以及不同光线,不同条件下拍摄经验的积累。

练习要有针对性,不要一次练习太多的技术。比如曝光不准确,那就集中练习这一项,这样比较容易有提升,有了成就感,就会有动力继续学习下去。人都是需要鼓励,才能走得更远。

如果上面看上去太复杂,那么找一个好的老师帮助梳理知识和传授经验,是不错的选择。好的老师有好的教学方法,能在循序渐进、不知不觉中让人渐入佳境,完成知识体系的基本构建。

3.

老师的作用

选择老师的标准,应该和自己的拍摄喜好,审美标准相似。好老师很多,但每个老师不会擅长所有的拍摄,选择和自己审美志趣相投的,更容易理解老师的思想。

上课之前,要自己打一些底。比如研究一下相机说明书,知道相机的基本操控,以及常用按键的功能。报后期课之前,自己先用一阵子PS,熟悉一下基本界面,这样上课时就会容易很多。

我自己在上课时,希望花更多的时间去讲无法搜索到的知识和经验,或是我个人总结出来的方法和窍门。我认为这才是付费课程的价值所在。

选择课程,应该尽量选择系统的,完整的,有始有终的。学习的最大成本是时间和精力,花费一些费用,是为了买能缩短学习时间、最小化精力成本的价值服务。上碎片化的课程,虽然每次只投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但需要做很多工作去归纳、整合知识点,而且要经过较长的时间去搭建起知识架构。

初学摄影的人,应该先把基本的知识体系完整过一遍,这样以后就算有疑惑,也很容易问题出在哪里,可以针对性的去补课。

我在上课过程中,经常发现一些进阶摄影爱好者,也会在基础性的知识点上模糊不清,比如搞不清楚色彩相互的关系。而系统课程是查漏补缺的过程。

课程一定要选可以重复学习。我就发现有很多知识点,上课时都讲过,过了一阵子,还是会有学员问起,完全没印象。这说明,人对自己陌生领域认知和记忆,需要反复加深印象,才能慢慢消化吸收。

学习的过程也会有枯燥和坚持,但有了成就感也会让人很快乐。而老师最大的成就感,是看到学生拍摄出好作品。

PS:

欢迎读者针对摄影学习,留言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会选出典型问题,为大家答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