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哥只是个传说oc 2019-05-17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蕴藏着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长期的文化积淀让中国形成了很多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每个传统节日都传承着非常深远的寓意,这是中国古文化的智慧和结晶,永远值得我们代代相传。

l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大年”,旧称:元日、元旦、岁旦、岁首,至农历正月十五结束。是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节”是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有着美好而深远的寓意,人们把春节寓意为新的开始,新的一年,所以是正月初一的这个时候。

节日习俗: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吃饺子等习俗。

l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又称“上元节”,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故称“元宵节”,而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元宵节”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

节日习俗: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舞龙、舞狮、赏花灯等习俗。

l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

俗称“青龙节”,南方为“社日”即“祭社”,北方为“龙抬头”。“龙抬头”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民间的传统节日。人们庆祝这一节日,以示敬龙祈雨,祈盼老天保佑丰收。

节日习俗:相传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俗话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所以大人小孩多在这天剃头理发,意思是剃“龙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此外,南方还有修桥、铺路的习俗。(即:敬龙立碾、剃头理发、忌做针线、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修桥、铺路。)

l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亦称“禁烟节”、“冷节”,因其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故又称“百五节”。

节日习俗:禁烟火,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中又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

l  清明节——公历(阳历)四月五日。

又名“踏青节”,也叫“扫墓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和祭祖的大好日子,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节日习俗:除扫墓、祭祖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荡秋千、插柳等节日习俗。因“清明节”前一日或二日即是“寒食节”,为防止寒食冷餐对身体的伤害,人们在“清明节”这一天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此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

l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日。

名“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古人认为五月不吉祥,而初五又是五日,所以为了避讳“五”,因此改名为“午”,“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相传“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而设立的,但是根据历史记载,端午节早在西周初期即有记载,并非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节日,但是端午节之后的一些习俗受到屈原的影响。

节日习俗: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榕枝、赛龙舟、吃粽子、吃打糕、饮雄黄酒。

l  七夕节——农历七月七日。

中国古代的情人节,所以也称“七夕情人节”,又名“乞巧节”、“女儿节”。“七夕节”源于中国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会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节日习俗:穿针乞巧,拜月祈福,祈求姻缘,吃巧果等习俗。

l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又称之为“孟兰盆节”(简称“盂兰节”)。有些地方因地域差异而时间略显不同,尤以华南为主,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相传是宋代末年,蒙古大军入侵,宋人为逃难而提早一天过节。

这一天,地狱之门大开,阴间的鬼魂会放禁出来。有子孙、后人祭祀的鬼魂回家去接受香火供养;无主孤魂就到处游荡,徘徊于任何人迹可至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举行设食祭祀、诵经作法等“普渡”、“施孤”布施活动,以普遍超度孤魂野鬼,防止它们为祸人间,又或祈求鬼魂帮助去除病疫和保佑家宅平安。

节日习俗:放河灯、祭祀先祖、超渡亡魂、焚纸锭等。

l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又称“月夕”、“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据史书记载:古代帝王有春祭日,秋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中秋”一词的记载;而《唐书·太宗记》一书中也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之记载。由此可见,“中秋节”早在我国古代就已成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了。

节日习俗: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l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九重阳,最早见于《易经》,《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节日习俗:登高望远、吃重阳糕、赏菊花、饮菊花酒、插茱萸和举行庙会等习俗。

l  腊八节——农历腊月初八(即十二月初八)。

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节日习俗:做腊八粥,喝腊八粥,煮粥供佛,祭祖敬神等习俗。

l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

小年,传统文化中祭灶、扫尘的日子,意味着人们开始准备年货,准备干干净净过个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气象,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就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北方地区多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古老传统。

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在我国部分地方流传,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节日习俗:祭灶、扫尘、剪窗花、吃灶糖等习俗。

l  除夕——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即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夜)。

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叫“除夕”,是一年中农历的最后一天,又叫“大年三十”。“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夕”本义原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之夜,便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即“除旧布新”。在中国,这是一年中最为重要,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了,也最是让人留恋。这一个晚上都是以吃喝玩乐为主,无论大人、小孩,其乐融融,小孩子们拿着香火,燃放烟花爆竹,大人们大多都聚在一起把酒言欢,甚是愉悦。当然,在这样隆重而又喜庆的节日里,大人们还要给小学子们发“压岁钱”,压岁也叫“守岁”,发完压岁钱之后就开始贴门神,然后把大门关上,全家人开始通宵守岁,过了凌晨12点之后就代表了初一的到来,于是开始燃放鞭炮庆祝迎新年财运,迎春接福。然后在第二天一大早就要敞开大门迎接财神的到来,所以在这一天很多家庭都是彻夜不眠。

节日习俗:穿新衣、贴赌神、贴对联、贴窗花、包饺子、做年糕、吃年夜饭,发压岁钱,挂灯笼、接灶神、燃放烟花爆竹、祭祀祖先等习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