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成为衡复风貌馆之前,这里的上一任“住户”是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为了让这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为更多人亲近,街道于2017年底正式搬离,建筑开始全方位修缮。 ![]() 5月18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而在拥有众多博物馆和名人故居的上海市徐汇区,历史建筑被活化利用的同时,也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为今日的城市文化生活服务。 位于复兴西路62号的“修道院公寓”,曾经是徐汇区湖南路街道的办公地。在今年博物馆日当天,这栋优秀历史建筑也将首次向公众开放,大楼一层将作为上海首座专门展示风貌区人文历史特色的展示馆,以“衡复风貌馆”之名迎来新生。 街道“让”出办公室 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建于1930 年,原为英国商人密丰绒线厂主的住宅。建筑本身与“修道院”无甚关联,只因公寓的英文名“The Cloister Apartment”原意为“有连接建筑的外廊的公寓”,其中“Cloister”一词的中文翻译正是“修道院”,于是久而久之“修道院公寓”便因此得名。 1989年,复兴西路62号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上海市首批优秀历史建筑。在成为衡复风貌馆之前,这里的上一任“住户”是徐汇区湖南路街道办事处。为了让这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的老建筑为更多人亲近,街道于2017年底正式搬离,建筑开始全方位修缮。 记者日前提前探营即将完成布展的衡复风貌馆,展示馆分为百年衡复历史回溯、城市更新案例、衡复百年建筑、衡复红色记忆、衡复百年人文、复兴西路62号纪事等六大内容,结合VR(虚拟现实)与AR(增强现实)技术,营造浸入式观展效果。 走进位于修道院公寓左侧的展馆入口,一号展厅完整树立了衡复历史风貌区形成与演进的大事年表,丰富的老照片和简洁的文字介绍可令观众迅速了解衡复地区百余年的历史发展脉络。 二号展厅是风貌馆特别开设的VR展示厅,16栋衡复风貌区内从未向公众开放的优秀历史建筑内景可通过现代科技360度展现在观众眼前。此外,已经完成街区更新的“永不拓宽道路”岳阳路也加入了VR演绎的“豪华套餐”。据悉,上述历史建筑与街区的影像素材历时一个多月的拍摄,方才呈现在观众眼前。随着展陈资料的补充,360度展示的老建筑数量也将不断丰富。 步入衔接公寓东西两翼的中厅,专门修复的饰有彩色马赛克地砖的楼梯,为这幢西班牙风格的历史建筑镌刻下了特有的印记。去年6月记者采访修缮现场时曾注意到,楼梯台阶上专门铺设了挡板保护这些建筑诞生伊始就镶嵌于此的彩色砖块。而今建筑修缮一新,这些蓝绿黄红交错的“老古董”也再一次焕发了光彩,一如80多年前那样。 三号展厅是衡复百年建筑与红色记忆展厅,展出了风貌区内11种建筑风格,以及十余位曾造衡复地区居住或密切活动的革命先贤。李白的秘密电台曾迁入今天的长乐路399弄18号,瞿秋白一家曾于1932 年迁入如今上海音乐学院附近的汾阳路64弄10号,在此居住了约5个月的时光。田汉曾在今永嘉路371号-381号创办南国艺术学院,聂耳曾在淮海中路1258号居住,前者作词、后者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在今衡山路811号灌录为唱片发行,而这座由百代唱片公司建造的小红楼也是上海第一座录音棚,今天仍伫立于徐家汇公园内。 展示什么好呢? “在开始策展之前,我们首先思考的是,风貌馆到底要展示什么。”作为上海首个以风貌区为主题的展示馆,衡复风貌馆在确定选址后,展陈内容的取舍难题随之而来。 既要与一般的小型博物馆、纪念馆有所区分,还要兼具旅游和文化的指引功能,内容无疑是展馆能否长期吸引市民游客不断前来,并能常看常新的关键。 策展方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方面表示,此前从未有人清晰梳理过衡复风貌区的形成及演变过程,但这恰恰是追溯风貌区历史价值的源头。主动拦下这一重任后,策展方先从衡复风貌区历史着手,从老地图中梳理风貌区的地界演变,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记录中挖掘社会经济的变迁。 但随着挖掘的深入,策展方愈发感觉到,建筑才是贯穿衡复风貌区发展的重点。如复兴西路62号本身是一栋混砖结构的西班牙风格公寓住宅,建筑外观上的红筒瓦缓坡屋面、淡黄色的细拉毛水泥抹灰外墙,细节处的半圆形拱券门窗洞、窗间柱上的绕绳装饰、屋檐下的连拱装饰,均是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风格。 在调阅大量历史图纸后,策展方梳理出11种建筑风格,包括装饰艺术、现代主义、哥特复兴、新古典主义、德国风格、西班牙风格、海派建筑石库门风格等等。为此,“百年建筑”展厅不仅采用模型还原了上述所有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品,还引入了“地图+模型+AR”的展陈方式,用手机扫描地图上的立体建筑模型就能获取动态的影像介绍。 虽然风貌馆展厅面积不足450平方米,但展陈资料的口述文本达到4万余字。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展现复兴西路62号建筑本身的光彩,又尽可能演绎展览挖掘到的丰富史料,策展方想到大量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展览临近尾声处另辟蹊径,开设了一间“资料查询馆”,凡是还来不及摆放到一号展厅的老照片、文献史料,均能通过五幅互动大屏幕随时查阅。衡复地区不同历史阶段的老地图也拓印到了一枚枚磨砂玻璃面板上,观众抽出嵌入墙面的玻璃片,就能翻看一张张精致的地图。 互动与“造血” 在参观“历史回溯”板块展览时,玻璃罩内两张白底红字的小纸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仔细一看,原来是1953年1月1日发行的两张衡山电影院的筹建股票。每张股票为一股,每股一万元整,均有唯一编号。 策展方之一的衡复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张股票的来历略有曲折。在策展时一位老专家回忆,自己在上世纪50年代初曾参与“众筹”修建衡山电影院,于是策展团队通过各种渠道,最终在网上找到了两张当年的股票,第一时间购得放置在了展板的醒目位置。 展品在精不在贵,是“小而美”的衡复风貌馆展陈实物的宗旨。只要能够引发观众的共鸣,都有可能在风貌馆展出“上墙”。 事实上,增强与参观者的互动是衡复风貌馆投建的一大初衷。根据徐汇区文旅局提供的信息,风貌馆二层空间计划开设一家集合书房、咖啡等服务的文化空间,风貌馆外的小花园中则即将摆放上一块大屏幕,滚动播放风貌区最新的旅游文化资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风貌馆,将成为人们来到衡复风貌区的首站,游客们可以在这里率先了解衡复全方位的历史沿革,而后扫一扫二维码,换取一副专属耳麦,在细致的讲解中逛完衡复地区120余处历史人文景点,还能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现场定制一条私家旅游线路,在衡复风貌区探索一次“全域旅游”的体验。 对于文化场馆不断利用新技术推陈出新展陈方式,上海鲁迅纪念馆副馆长乐融在日前举行的“相聚上海·相约文学博物馆”主题活动上表示,旧城改造对一些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力度超乎想象,但挑战与机遇并存,博物馆自身加强硬件建设与管理水平,无疑是保护文化遗产又一重要方式和使命。曹禺故居纪念馆名誉馆长王海冰表示,通过挖掘曹禺和其故居的文化特色,纪念馆创建了“演出+展览+座谈”这一互动性极高的新型运营模式,大大拓宽了纪念馆的观众群与年龄层。 无论是用新手段传承老文化,抑或是“打开”历史建筑拥抱当下观众,上海正无时无刻不迸发着新与旧的交融,不断打磨着这座城市愈发独一无二的生命力。 彩蛋:衡复建筑风格集锦 哥特复兴风格: 不受任何古典建筑规范制约,强调垂直线,注重高耸、尖峭。【岳阳路320号】 新古典主义风格: 摒弃了过于复杂的肌理和装饰,简化了线条。【淮海中路1517号】 法国文艺复兴府邸风格: 强调轴线对称,倡导规则的几何形设计,建筑外形追求端庄、宏伟与简洁,室内装饰则追求豪华。【太原路160号】 德国风格: 多为砖木结构建筑,屋顶常采用折坡形式,门窗边习惯加上精致的装饰线条。【复兴中路1195号】 西班牙风格: 屋顶多位红色筒瓦,坡度较缓,外墙多为白色、亮黄色等明快色彩,并采用鱼鳞纹路或拉毛粉刷,门廊和窗框多为拱形,细节处常常能发现锯齿形装饰带、马赛克砖、铁艺构件。【永福路52号】 装饰艺术派风格: 即人们常说的“Art Deco”风格,重视几何形状和重复线条,常见形态如扇形辐射状的“太阳光”装饰、齿轮或流线型线条,以及明亮的对比色彩绘。【瑞华公寓】 现代主义风格: 讲究材料质地和配色,常采用不对称构图。【淮海公寓】 海派建筑石库门风格: 吸收江南民居式样,融合西方建筑特征,总体布局借鉴欧洲联排住宅,乌漆涂面的厚木门是标志。【建业里】 折中风格: 中西杂糅。【建国西路336弄1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