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诺贝尔获得者提出的左右脑分工理论靠谱吗?

 昵称65700195 2019-10-03

过去10万年里,人类这个物种已经走完了相当长的一段旅程:从原始的狩猎采集者,变成了统治整个地球、超级互联互通、主宰自己命运的生物。今天,我们人类取得的巨大成功,有赖于颅骨里那1.4千克重的物质的特殊性能。

对于大脑的奥秘,我们目前还有很多未解之谜,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的过程,而在1981年,美国生物学家罗杰斯佩里获得生物学和医学奖,他的观点是根据脑割裂手术,提出了左右脑分工理论。

“左右脑分工理论说”一说在很多行业上运用,特别是教育行业,让很多家长惶恐,可是这一理论靠谱吗?先不说提出此理论的罗杰斯佩里本人已经注解:总的来说,在实验中观察到的左右半脑认知方式的巨大差异,是种容易失控的观点……在正常的完整大脑中,两个半球往往作为一个整体紧密合作,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加之我们可以用核磁共振成像等先进设备去考察大脑如何运作,科学家们普遍发现左右脑差异并不大。

一个名叫卡梅伦・莫特( Cameron Mott)的年轻姑娘的案例。她4岁时,癫痫开始严重发作:卡梅伦会突然跌倒在地,这逼得她不得不随时戴着头盔。她很快被确诊患有一种致人衰弱的名为“拉斯姆森脑炎”的罕见疾病。她的神经科医生知道,这种癲痫会令患者瘫,并最终死亡,所以,他们提议采用激进的治疗方法,那就是做感手术。2007年,一支神经外科医生团队用了差不多12个小时,取出大了卡梅伦正好一半的大脑摘掉了半边大脑,带来了什么样的长期后果呢,事实证明,影响竟然十分轻微。卡梅伦身体有一侧比较弱。但除此之外,她跟班上其他的孩子基本没什么区別。她在理解语言、音乐、数学和故事方面点儿问题也没有。她成绩好,还参加运动。

这怎么可能呢?这井不是说卡梅伦有一半的大脑根本没用:相反,是她剩下的那一半大脑动态地重新接了线,接管了缺失的功能,从本质上讲,就是在一半的大脑空间里强行开展双倍的运作。卡梅伦的痊愈突显了大脑的非凡能力:它对自己重新接线,以求适应输入、输出和手头的任务。

从这个关键角度看,大脑从根本上有别于人类数字计算机上的硬件。与硬件相反,大脑是“活件”。它重新配置自身回路。虽然成年人的大脑不如蹒跚学步的婴儿的大脑灵活,但仍保留了惊人的适应和调整能力。每当学习新东西时,大脑都会改变自己。正是大脑的这一特性——可塑性,促成了技术和生物学的新结合。

像卡梅伦的事件也不是绝对化,也有不少案例是对人类影响极大的。比如史上著名的前脑叶白质切除术,由于前额叶损伤严重,导致自身的性情大变以及反应迟缓、终生生活不能自理等严重问题。著名的还有因为切断大脑胼胝体而产生的“裂脑人”以及因为切除两侧海马而丧失记忆能力的亨利·古斯塔夫·莫莱森等等。

哈佛大学的杰玛.卡尔弗特发现聋人的听觉皮质区(用来处理声音的大脑区域)并没有用来处理声音(因为聋人的声音接收系统故障的原因),而是转为负责处理嘴部的动作,这对读唇语的聋人来讲是非常有用的,因为他们必须对嘴部的动作特别敏锐。听觉皮质区并没有因为声音信号处理而废弃不用,反而开始负责处理那些聋人需要分析和理解的其他信息。

使用手语沟通的聋人也同样如此,他们的听觉皮质区开始负责手部动作的处理,这些都是大脑有能力适应环境变化的最好例子。

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大脑中的各个区域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大脑自身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大脑会做出自适应地调整。正如我们所知道的一般盲人虽然看不到,但是他们的整体空间感知能力、触知觉能力以及听觉能力相比他人而言,明显要强了很多,这就是盲人大脑内部负责视觉信号处理的大脑部位开始转做触知觉或者听觉信号的处理。

大脑占据人体总重量的2%~3%,但却消耗着25%左右的能量所以在我们人类的大脑中是不存在所谓的“沉睡区域”。之前所谓的人的大脑只开发了5%(另一种说法是10%)只不过是宣传用的一个说法罢了。正如前文所述,大脑会根据自身及外界状况进行自适应的调整,让整个大脑能够在有序的状态下进行工作。但是当外界损伤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补偿机制(或者说自适应机制)所产生的作用就非常有限了。

随着脑科学、心理学以及神经科学的不断进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大脑的秘密逐渐会被越来越多的认知,会有更多的科学理论去支撑(或解释)我们现在所难以理解的现象,比如蒙眼识字、照相记忆、波动速读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