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散文体式

 汐钰文艺范 2019-05-17

闫万元刻

  散文作为文类之母,曾经容纳了诸多非文学类的杂体文章,在明代学者所编著的《文章辨体汇选》一书中,古典文章的体式曾多达132种。至白话散文确立,散文文体概念得以承认之后,依然拖曳着文类概念的辫子。这种文类概念,乃韵散之分,乃散体文章的某种遗留,并延续至今。现代文学时期,作为新生的文学体式,杂文、报告文学等依然被纳入散文之内。新时期文学初期,在具体的文学实践上,杂文选本、报告文学选本、纪实文学选本,这三种体式的选本与散文选本并列,就此成了约定俗成的惯例,并影响到文学史的梳理和总结。同时,也意味着上述三种体式正式从散文类别中独立出去,自立门户。

  时至今日,虽然叙事散文勃兴,但在对散文体式取得成就的体认层面,随笔依然一枝独秀,在散文内部,诸种体式的博弈从未中断。而散文理论建设的薄弱,尤其是范畴论的模糊性,使得人们对散文诸体式的认知依然如一团乱麻。这里面其实还隐藏着另外一个问题,即,批评家的研究成果没有下移,使得散文读者和作者长期处于跟着感觉走的状态中。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散文文体的繁荣,写作者基数的扩大,一直存在着命名的焦虑问题。命名焦虑的后面,还是范畴论未解决的问题。在尊重散文独有的文类特征的前提下,我个人认为散文在范畴上依然应该趋于泛化,随着杂文、报告文学、纪实文学的自成门户,当下的散文,在体式上还应该包括:一、叙事散文;二、抒情散文;三、随笔;四、游记;五、小品文(幽默闲适的高文化品位的短文);六、具备文学性的序跋、卷首语、书信、政论文;七、具备文学性的批评文章。以上七种体式,在散文内部构成了某种不平衡关系,比如游记的衰退、小品文的缺失、文学性批评文章的罕见、叙事散文的勃兴、抒情散文作者队伍的庞大、随笔的自成高格等,即为不平衡关系的具体表现。

  (本栏长期征集“日知录”三字篆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