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海内南经》原经文:“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欒,其木若蓲,其名曰建木。”郭璞注:“建木,青叶,紫茎,黑华,黄实,其下声无响,立无影也。” 《山海经·海内经》原经文:“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山海经》中的“神木”很多,但在广大《山海经》研究者的眼里,最令人神往的是“建木”、“若木”、“扶木”三大“神木”,而其中的“建木”最令研究者、爱好者关注。“建木”到底是今天的什么树?根据《山海经·海内南经》和《山海经·海内经》的原文描述,“建木”应该是我们今天在城市路旁、农村房前屋后常见的朴树,特别是其中的黄果朴。《山海经》中关于“建木”的两处描述尽管文字不同,但都是对同一个树种,即朴树的不同侧面的描述,不是两个不同的树种,都是榆科的朴树。
建木,即朴树。别称黄果朴、白麻子朴、朴榆、朴仔树、沙朴。朴树是榆科落叶乔木,高可达20米,通直,多生于路旁、山坡、林缘,海拔100—1500米处,村落附近常见。分布于淮河流域、秦岭以南至华南各省区,长江中下游和以南诸省区以及台湾;越南,老挝也有。朴树茎皮为造纸和人造棉原料;果实榨油作润滑油;木树坚硬,可供工业用材;茎皮纤维强韧,可作绳索和人造纤维。朴树树冠圆满宽广,树荫浓郁,对二氧化硫、氯气等有毒气体的抗性强,是工厂,道路两旁,广场、校园、农村优良的绿化树种。
“建木”为什么是朴树呢?《山海经·海内南经》、《山海经·海内经》描述“建木”有以下特征:
1、“有木焉,其状如牛”。地球上绝对没有样子像牛的树木,尽管道家书籍有万年之树化为牛的说法(我怀疑神的“老子”就是万年大树),但没有树的样子像牛的说法。这里的“牛”应该是“杻”,原文应该是“有木焉,其状如杻”,即“建木”的样子像杻树。那么,“杻”是什么树呢?《尔雅·释木》:“杻,檍”
。《诗经·唐风·山有枢》:“山有栲,隰有杻”。檍,《说文解字》:“杶也,可为弓材”。《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取干之道,柘为上,檍次之。“杶”,chn,古同“椿”,香椿。因此,“杻”就是“檍”,就是“杶”,即香椿树。“有木焉,其状如杻”,意思是“建木”的样子像香椿树。而朴树的样子确实像香椿树,如叶互生、叶柄长、、丛生、芽苗、通直无枝等。
2、“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引”,即拉;“缨”,即绳子。意思是“建木”能拉出树皮,像绳子、黄蛇。这符合黄果朴树的特征。黄果朴树的树皮里面是黄色的,茎皮纤维强韧,可作绳索和人造纤维,可为造纸和人造棉原料。
3、“其叶如罗”。指“建木”德叶子如同“罗”。罗,繁体字为“”。《尔雅·释器》:“鸟罟谓之罗”。注:“谓罗络之。”疏:“鸟飞,张网以罗之。”
《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说文解字》:“罗,以丝罟鸟也。从网从维,古者芒氏初作罗。”《纲鉴易知录》:“伏羲始作网罟”。而朴树的叶子的纹理确实像网。
4、“其实如欒”。指“建木”的果实如同栾树的果实。栾树的果实坚硬不易透水,朴树的果实坚硬可为弹弓的弹丸。即“其实如欒”。所以,“其实如欒”不是指二者果实的外观形状,而是硬度。
5、“其木若蓲”。蓲,王竹溪《新部首大字典》:“一种名为刺槐的树”。 蓲,即刺榆树。意思是“建木”的木材性质如同刺榆。朴树与刺榆同为榆科,材质坚硬,可供工业用材制造车、轮船等。6、“建木,百仞无枝”。仞,《正字通》:古以周尺八尺为仞,中人之身,长八尺,两臂寻之,亦八尺,两足步之,亦八尺。度高深以仞,度短长以寻,度地以步。《小尔雅》:四尺曰仞,王肃从之。《书》:为山九仞。《释文》:仞,七尺也。《应劭·汉书注》:五尺六寸曰仞。颜师古非之曰:八尺曰仞,取人申臂之一寻也。颜说与孔安国同,颜以八尺为仞是也。《说文》:以仞为申臂一寻,非。一寻止六尺耳。或曰古尺短,周尺八尺,以今度之一寸,又减二分,应劭之说据汉尺也。“百仞无枝”,即“建木”树干直通,挺拔,分枝较高,这符合朴树的特征。
7、“上有九欘,下有九枸”。“上有九欘”。欘,树木弯曲的地方。九,《说文解字》:“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那么,“上有九欘”,意思是“建木”上部长有象“九”的古文字型那样屈曲、弯曲和下垂的大、小分枝。“上有九欘”,符合朴树主干上部的特征。 “下有九枸”。句,《说文解字》:“句,曲也”。段注:“凡曲折之物,侈为倨,敛为句。考工记多言倨句。” 草木出土时,弯的叫句,直的叫萌。那么,“下有九枸”,指“建木”的下部长有象“九”的古文字型和“句”古文字型那样弯曲、盘曲的根须。这符合朴树根部的特征,通常用朴树弯曲、盘曲的根制作漂亮的盆景。8、“其实如麻”。麻,这里指麻布,我国古代一般衣服都是由麻,棉,丝绸构成的。意思是“建木”果实的外观如同麻布一样,符合朴树果实的特征。
9、“其叶如芒”。芒,《白虎通·五行》:“芒之为言萌也”。萌,《说文解字》:“萌,草芽也”。《礼记·月令》:“萌者尽达”。注:“句,屈生者;芒而直曰萌。”符合朴树叶子的生长特征。
11、“紫茎”。符合朴树的特征。
12、“黄实”。符合黄果朴树果实的特征。
13、“黑华”。没有开黑花的树,原文当为“玄华”,意思是“建木”开像“玄”的古文字型那样的花。朴树的花为圆球状、长柄,像“玄”的古文字型。
14、“大暤爰过”。大暤,太阳的别名。《笺》:“爰,日也”。意思是太阳白天从“建木”上经过。《吕氏春秋·有始》:“白民之南,建木之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
《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太阳即古人说的众帝之一。
15、“黄帝所为”。《小尔雅》:“为,治也”。《淮南子·墬形训》:“建木在都广,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景,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黄帝为中央之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皞、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祀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熛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汁先纪。
16、《广成颂》:“建木丛生”。《后汉书·马融传》:“珍林嘉树,建木丛生。”“建木丛生”,符合朴树的特点。
17、“其名曰建木”。朴树为什么在《山海经》里叫“建木”呢?《后汉书·马融传》:“珍林嘉树,建木丛生。”
李贤注:“建木,长木也。”所以,“建木”就是长木。
18、四川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就是“建木”,即朴树。 确定了《山海经》中“建木”的身份就是朴树,再来看看四川广汉三星堆中出土的青铜神树到底是什么树,显然就是朴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