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您的问题——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指出,安全感并不是天生的,安全感建立在孩子幼年时期,特别是在孩子 3 岁前,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家庭关系、父母的回应和陪伴质量、互动的方式等其实,孩子的生存环境很简单,他们只能从家长身上获取安全感,特别是小婴儿,安全感的培养尤为重要。缺乏安全感,多出现于在婴儿时期,儿童的一些生理和心理需要没有被正确的,或及时的满足,例如他病了你以为他饿了,他饿了你以为他病了,手忙脚乱,错误满足需求;家中带养人的经常性缺失,比如孤儿,单亲的儿童;经常目睹父母吵架或遭受虐待的儿童等等 也有可能是儿童本身的气质因素。通俗来讲,有些孩子生来就是那种不掀房顶不罢休;而有的则天生带着胆小,害羞的特性。还有的是生来的慢条斯理,有的却很急躁,气质特征会有遗传倾向。如果宝贝是气质因素,需要根据他的特点慢慢加以引导。而有安全感的孩子,情绪会比较稳定,性格平和不失坚定,遇到事情不会想着逃避,而是着手解决,也能很好地融入集体,不抗拒社交。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依恋模式的分类,儿童会典型表现出四种依恋类型的一种: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给成年人也划分了三类依恋关系:第一种:安全型依恋即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既能独立又能依靠对方。这类人所表现出来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能够客观的正视自己,也能过对伴侣给予支持和理解。第二种:焦虑型依恋这类型人很容易把情感建立在别人身上,靠别人的回应来感知自身的存在,容易产生焦虑状态。第三种:回避型依恋这类人群主要特征是缺乏对自己和别人的信任,认为自己不够优秀因而得不到别人的爱,也认为别人不会像自己希望的那样来信任自己、爱自己。焦虑型的人童年都不快乐。一部分焦虑型的原生家庭父亲或母亲的一方太过强势和控制,让其失去自由。或者家中兄弟姐妹众多,遭到父母的惯性忽视。又或者在成长过程遭到严重创伤,诸如被遗弃、被虐待、被欺凌等等。童年缺乏良好的亲密感受,从未见过真正“爱”的模样,从而一生缺爱。极度渴望与人亲密,却总怀疑和恐惧对方并不想达到同等的亲密。因为这种怀疑和恐惧,以及接下来感受到的失望和无助就是从童年承袭下来的惯性认知。人无法和惯性对抗。不安全感便是焦虑型人无法摆脱的惯性模式。所以焦虑型的人若不做出调整,永远无法在亲密关系里得到他们想要的安全。并且结果通常与他们预期的相反:他们的伴侣常常因不能忍受而逃开。从而更加重了他们对人心的无法信任、不能安全。恶性循环。所以,请用心对待孩子的需求,被尊重和关心,希望对您的育儿有些影响。 |
|
来自: chengjiankag > 《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