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与未知总是会让想象力丰富的孩子们浮想联翩,带来各种困扰。尤其睡前的那一段时间,我们应该都听到过他们的呐喊: “妈妈,不要关灯,我怕黑。” “我不敢一个人睡,床下有怪物。” “爸爸,快来,柜子里有'鬼'。”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这是孩子为了让我们留下来陪他而找的借口。 其实并不全是,对于他们来说,那些出现在脑海中的恐怖画面跟“真实的世界”是一样的,表现出来的害怕情绪,是一种真实的恐惧,不全是借口。 有研究发现,正常儿童中,90%以上的幼儿会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心理;40%的2~4岁的儿童至少有1种害怕;43%的5~12岁儿童有7种以上的害怕。 而对于恐惧的东西,也是有阶段性的。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恐惧的东西会有所不同。 当孩子说“妈妈,我怕”,他们到底是在害怕什么呢? 1~12岁孩子“害怕清单” 1岁害怕:响声、环境突变 2岁害怕:陌生人 3岁害怕:黑暗、一个人在家 4岁害怕:动物和昆虫 5-6岁害怕:雷鸣、鬼怪、野生动物 7-8岁害怕:上学、身体伤害 9-11岁害怕:社交恐惧、学习恐惧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具体2~4岁孩子会害怕哪些东西 1、上厕所 担心大便会痛、孩子空间感知力不完善,也会担心掉进便盆、担心会有虫子怪兽等会从马桶里爬出来咬自己 2、怕黑 害怕壁橱、害怕独自睡觉、害怕打雷、害怕黑影 3、害怕噪音强光 害怕烟花炮竹、害怕汽车鸣笛声、害怕突然的大噪音 4、害怕与爸妈分开 5、害怕滑梯、弹跳床、绳索、上下自动扶梯 6、害怕穿戏服、戴面具或特殊妆容的人 7、害怕虫子、狗狗、尖嘴巴鸟兽等动物 8、害怕陌生人 9、害怕带有恐怖主题或者背景的节目、动画片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具体5~12岁孩子会害怕哪些东西 1、怕黑 害怕独自睡觉、害怕黑影、害怕鬼和超自然现象等 2、害怕噪音强光 害怕烟花炮竹、害怕汽车鸣笛声、害怕突然的大噪音 3、害怕恐怖视频、节目 4、害怕天气变化,暴风雨、闪电、地灾、龙卷风等 5、害怕与爸妈分开 6、害怕家长或老师对他们大喊大叫或者表现失望 7、害怕医生、牙医、打针等 8、害怕虫子昆虫、小动物、猫猫狗狗等 9、害怕同学小伙伴不喜欢他、不和他玩 10、害怕上课、害怕考试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如何帮助孩子化解恐惧心理 1、对于模糊型的害怕 比如害怕鬼、妖等超自然现象。世界上真的有鬼吗?我们小时候也被这个问题困扰过,由于认知等原因,对“鬼”的传说,既害怕又好奇。 解怕“鬼”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找找“为什么有的孩子会相信有‘鬼妖’的存在”的原因:
2、大人的“坏”行为给孩子造成了不愉快的记忆或经历。比如大晚上,家人激烈吵架或者暴力,也会让孩子产生恐惧不安全感。在夜晚受到过惊吓,没有及时排解,孩子容易出现习惯性地场景或者人物恐惧心理。 3、还一些老人养娃的习惯,看到孩子哭闹时,想让孩子尽快安静下来,惯用各种吓唬套路: “别哭了,马上大老虎听见了,要来吃你了。” “不听话,我就把你扔给毛猴,不要你了。” “外面太黑了,你不能出去,小鬼会抓你的。” 这样的恐吓,虽然在短期内效果显著,但也会让孩子更加相信世界上有“鬼”、“怪物”等存在,一到夜晚就联想到“鬼”,长期处在担惊受怕中,而这种伤害,就算孩子长大后知道了并不存在什么鬼神,但也一下子改变不了怕黑的习惯。 但是,怎样帮助孩子消除这种怕“鬼”心理呢? 第一,对于这类害怕,大人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向孩子传递科学无神论思想。这一点很重要,思想正心理素质强大,就不容易受干扰、出现害怕情绪。 第二,学会用爱的陪伴,驱走孩子心里隐藏的“小鬼”。绘本《我的床底下有鬼吗》里的杰克爸爸的做法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当听小杰克说床下有鬼时,他第一时间出现在小杰克身边,并按小杰克的指示,确认到底有没有鬼。 当小杰克说鬼在床底下,爸爸就趴在地上检查。听见衣柜有声音,爸爸就陪他打开衣柜检查等等。 杰克爸爸的做法简单又有效,几乎我们每位家长都可以做到,第一时间回应孩子,带孩子找出原因,用客观事实向孩子证明,世界上并没有鬼妖。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太幼稚、没必要,又或者太懒、企图敷衍了事。恰恰寻找“鬼妖”的过程更能让孩子深刻明白并确信,他所害怕的东西原本是不存在的。 2、对于具体型的害怕 情况1:宝宝吵着说怕黑
情况2:床下有虫子、怪兽,晚上会咬人 Quora(美版知乎)上有个提问“孩子害怕床底下的怪物怎么办?” 一条高赞答案很幽默:把床腿锯了。 其实,倒也不必这么夸张,那岂不是孩子每说一句“床底有怪物”,就有一张床被锯坏。我们完全可以在睡觉前带着孩子一起把床底、衣橱、窗帘后面检查一遍,确保房间没有怪兽,让孩子亲眼看到、感受到他是足够安全的,就可以了。 实在不放心,也可以给孩子多备一个喷雾瓶,告诉孩子当感到害怕的时候,可以通过喷喷雾来驱走小怪物。用喷雾的目的,主要是来转移、缓解孩子内心的不安,和安抚玩具一个道理。 情况3:害怕雷声、烟花炮竹声 让宝宝知道这个是自然现象,第一次帮着他捂住耳朵,然后再第二次、第三次....逐渐把手松开些,让宝宝听到一些声音,慢慢就会适应了。 大人们也可以在雷雨天气时做一些孩子喜欢的事,比如一家人一起玩游戏、唱歌跳舞、摆积木、读绘本等等,让孩子对打雷的害怕转为玩游戏、看绘本等的快乐。那么,下次再听到雷声、炮竹声时,孩子就容易联想到全家人陪自己的开心场景,就不会恐惧害怕了。 其实心理学有称过这类方法叫“系统脱敏法”,主要是引导孩子在放松状态下适应害怕的场景,从而达到治愈害怕心理的目的。这个方法对大人消除恐惧心理也同样适用。 ![]() 情况4:不敢一个人睡觉,害怕做噩梦
![]()
![]() 情况6:惧怕医生护士,看到针就哭 家长这时可以尝试分散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不妨讲讲他喜欢听的故事,给他玩喜欢的玩具,或者给他吃喜欢的食物。这样做可以分散孩子对恐惧对象的注意力,从而让他逐渐适应恐惧对象,消除恐惧心理。 我们不妨告诉他,妈妈打预防针时也害怕哭得很厉害,给他一种“原来妈妈也有害怕的时候啊!” 的认知,孩子更容易被打动,和妈妈形成“统一战线”,都受过预防针的疼痛,彼此更理解。 这样你再说“忍一忍,我们马上就好了”,远比一开始站在“第三人”角度说教要管用很多。 和孩子良好地共情,不但有助于安抚情绪,更有助于增加信心和今后的引导哦。 ![]() 所以,当孩子说害怕或者表现出害怕时,我们不应该以我们成人的视角告诉他:根本不存在怪物,都是你的想象。 而是尽可能站在孩子的位置,找到共情点,第一时间选择相信他,然后鼓励引导他把“怪物”或者“事物”形容出来,多和孩子聊聊天,你一定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试着去读懂孩子恐惧的内因,耐心陪他,给他充足的安全感,有爱陪伴的童年,才不会相信有“鬼”,才不会有各种恐惧心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