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这句古诗被误读的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一点,古代的文学家都有一个隐藏的身份——书法家。 在古代,文人写字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专业书法家一说。这和现在的情况大相迥异,会写俩儿毛笔字的,名片上必印上某某书法家——就一自封的头衔。 所以我们往往忽略古代文学家一般都是书法家这一层身份。入正题,我们误读了杜甫的哪一句古诗? 杜甫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杜甫的这句古诗,被我们误读了上千年。 我查过这句古诗的解释,几乎众口铄金。对这句古诗的解释是,形容博览群书,把书读透, 这样落实到笔下,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而实际杜甫想要表达的是一句书法理论方面的见解。此“书”非彼“书”也。“读书破万卷”中的书是指“书写”而不是书本。 更确切地说这个“书”是指书写的墨迹。杜甫的意思是说,想要书法有“气韵”(神),就要多看古人书写的墨迹,越多越好,多到“破万卷”。 现在的人多把这句话误读成发奋读书的励志名言了,由于正能量十足,也就被传了上千年。 启功书法(杜甫的诗) 在诗中讲述书法秘诀,杜甫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苦县光和尚古立,书贵瘦硬方通神。”这是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里的一句诗,讲的也是书法理论。 “书贵瘦硬方通神”中的“书”也是书写的意思。这也是一句书法秘诀:书法的线条做到有力道,结构做到瘦硬,才是书法美的真谛。 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启功的书法、怀素的草书体会到“书贵瘦硬”的美妙。 怀素书法(笔法瘦硬) 在古代文学和书法是不分家的,书法不能脱离文学单独存在。 很多古代的书法作品之所以能传承下来,一开始并不是拿它当书法作品,而是因为它是一件美轮美奂的文学作品。 纵使字写得再好,如果文章内容太差,也就失去传承的价值。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一个例子,它的价值首先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其次才是一件高超的书法作品。 这就是为什么古代的书法家又都是文学家的原因。 《兰亭序》书法美,文章更美 误读了古诗我们可以纠正过来,但是误读了“书法”,可就…… 现在的书法越来越讲“形式”而不讲“内容”,甚至没有内容。一评书法作品不看内容,先看线条老不老辣? 这种书法作品已经失去书法的初衷,没有内容的书法和画字有什么区别?和邵岩的射书有什么区别? 一句优美的古诗,同时又是一句书法秘诀,古代书法家的文学水平应该让当今的“书法家”们感到汗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