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项元分析研究

 向玄先生之问道 2019-05-18

摘要:采用元分析方法,使用国际Coch rane协作组织提供的Review Manage 4.2 (Rev Man 4.2)软件,对太极拳锻炼与心理健康(抑郁和焦虑两项指标)关系的研究共14篇(n=1935)进行定量化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太极拳锻炼降低抑郁和焦虑水平合并后的总效果量分别为d =-0.75、d =- 0.90 ,达到明显效果,说明太极拳锻炼能降低抑郁和焦虑水平,增进人们心理健康。

全世界有4.5亿人犯有各种心理疾病,其中25%的人已影响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心理疾病使得越来越多的15—44岁青壮年丧失劳动力[1]。已经证实,许多慢性疾病(如冠心病、癌症、糖尿病等)与心理疾病如心理压力、焦虑、抑郁和情绪障碍等有关[2]。这些心理疾病还将对经济造成重大影响,如生产率降低和医疗成本提高。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来促进心理健康和改善整体健康状况,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

在过去的10年中,从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的证据已显示出身体素质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许多研究也表明,身体活动特别是身心结合的运动,能降低冠心病、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普通人群的心理状态。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太极拳是一种很好的身心结合的运动项目。在19世纪50年代中期,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到北京传授太极拳,逐渐流传于世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3 ]。“它不同于中国古老的坐忘、心斋、心养、面壁等以`静’追求健康的方式。

它既具有用意、运气、活动四肢等传统导引术的优点,又具有势势相承、绵绵不断、贯通一气的特点”[4 ]。因此,以“动中求静”为特点的太极拳在当代不仅深受国人喜爱,在西方国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练习。同时,也吸引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太极拳展开研究,并取得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图1)。

研究表明,太极拳不仅对各种慢性疾病治疗有帮助,而且还能增强人们的平衡能力、力量、柔韧性、心血管系统和呼吸功能等,并能减少人们的疼痛和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同时,国内外学者也注重太极拳对增进人们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文章。但在太极拳对增进心理健康的定量研究方面,存在单个研究或样本量较小的情况及有些研究的效果量不显著、所得结果有时不一致等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就太极拳对增进心理健康的定量研究进行综合分析,以期获得较为客观、准确的结论,有利于更好地推广和挖掘太极拳。本文就太极拳对增进心理健康(采用抑郁和焦虑两项指标)的定量研究部分作一元分析研究。

1 方法

图1国内发表的研究太极拳文献年份分布

1.1文献检索及纳入标准

通过计算机检索了3个国内权威的中文数据库[即中国期刊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及万方硕博士论文数据库]。2010年9月输入关键词“太极拳”进行检索,排除重合后共检索到2966篇文献,文献各年份发表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本研究利用医学文献王3.0软件进行文献管理)。

文献的纳入标准如下:(1)文献有详细说明对照组(或自身前后对照)情况并报告了练习太极拳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样本量、抑郁或焦虑的平均数和标准差。(2)文献有详细报告太极拳实验的时间跨度、频率、每次锻炼时间。(3)实验组与对照组样本量大于10。(4)报告采用何种量表对抑郁和焦虑进行测量。

1.2纳入文献的基本描述

通过阅读2966篇文献的题目和摘要,初步筛选出83篇文献,再阅读这83篇文献的全文,根据纳入标准共14篇文献入选[5-18],其中抑郁14篇、焦虑11篇(部分文献同时报告了抑郁和焦虑数据),抑郁和焦虑总的被试人数分别为1047人、888人。本研究最终纳入的14篇文献的第一作者、发表年份、被试类型、实验时间、频率、每次练习时间、测量工具等见表1。

1.3 统计分析

不存在偏倚情况,则图呈现对称的倒漏斗状.关于评价效果量大小的标准, Cohen (1988)提出,当对2个独立组平均数之差进行显著性检验时,可以使用d作为效果量:d=0.2(效果小);d=0.5(效果中);d=0.8(效果大)[20]。

2 研究结果

2.1太极拳锻炼对抑郁水平影响的元分析

应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果量.总体效果量d = -0.75,95%置信区间为[- 1.10,-0.40],且Z =4.20,P <0.01 ,具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效果量接近大,即太极拳锻炼组抑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图2)。太极拳锻炼组焦虑得分见图3。

森林图显示,只3篇文献(占总数21.43%)的效果量95%置信区间与垂直线相交(图2),其太极拳组与对照组在降低抑郁水平的差值上不具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结果稳定性较好。漏斗图检验显示, 14篇文献效果量沿着中轴线分开基本呈对称的倒置漏斗形(图4),说明文献不存在偏倚情况。

2.2太极拳锻炼对焦虑水平影响的元分析

3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知,太极拳锻炼对降低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效果量分别为d=-0.75、d=-0.90 .按照Cohen (1988)提出关于评价效果量大小的标准,分别接近和达到大的效果,这说明太极拳锻炼能有效地减轻人们的抑郁和焦虑水平,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太极拳锻炼对减轻抑郁和焦虑水平之所以能达到大效量,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从生理、生化角度研究太极拳锻炼对抑郁和焦虑水平的影响。Lafontaine et al(1992)对1985至1990年间涉及有氧练习和抑郁、焦虑之间的关系且实验控制十分严格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表明:有氧运动可降低抑郁和焦虑水平[21 ]。而太极拳正是一种以松、静、柔、缓等螺旋缠绕为运动方式的运动量为中等强度的内家武功拳术,其强度始终可以维持在大于无氧阈强度的水平,其摄氧量为最大摄氧量的60%~70%,心率也为最大心率的60%~70%[22-23 ]。因此,太极拳锻炼能有效减轻抑郁和焦虑症状。

另一方面,相关研究表明:长期坚持太极拳锻炼者,其脑电波中α波占明显主导地位,主峰突出,α波频率同步化、有序化,使大脑机能进入良好的觉醒状态(即“太极态”)。在这种状态下,能使脑波α频谱能量增大,可促进机体产生一种使人快乐的“内啡呔”物质和儿茶酚胺物质[24 ]。这两种物质能使人气血盈畅、精力充沛、自信从容地面对每天工作、生活中的挑战。而且,从神经系统角度看,人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一般发生在左脑半球的思维部分,而右脑半球则是产生愉快情绪的区域,当人们在习练太极拳时,左脑半球会逐渐受到抑制,相反,右脑半球则渐渐兴奋,最终取代左脑半球获得支配地位[23 ]。因此,太极拳锻炼时会使人减少负性情绪体验,增加正性情绪体验并产生愉快感觉,有利于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从太极拳运动所具有的特点及练习要求可知,它能有利地调节好人们因现代社会的种种因素所造成的心理失调。现代社会突出的特点是节奏快,工作竞争压力大。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要讲求效益、节省金钱和时间,往往都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人们的手、脚和整个身体的运动轨迹多半趋于直线,以达到效益最大化。太极拳运动与此截然不同,在习练太极拳时,锻炼者的肢体和整个身体的运动轨迹,多半不是直线而是弧线,要求动作柔和、圆缓、连绵、均匀慢速地运动,这样大大缓解了由于繁忙的生活引起的兴奋,从而达到阴阳调和的作用。

同时,在太极拳锻炼时有一要诀,即“用意不用力”、“劲断意不断”,它更强调内意的修炼。这与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注重外在表现不同,即做任何事都讲求要施予相应的力量,而且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力量。如果没有施予这种明显的外力,事情就不可能做好。另外,太极拳在锻炼方法上强调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的密切结合而形成的整体性和内外合一性,再结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以及“以心行气、务令沉着”等锻炼要求,运动时强调放松、入静和精神内敛,提倡超然的运动心态,这为太极拳锻炼时,气沉丹田、以意领气的“调息”和开合自如的“调身”提供了心理基础,也十分有利于消除人的烦恼和缓解内心的冲突,降低人们的抑郁和焦虑情绪,获得心理的平衡[22,25 ]。

第三,太极拳融儒、释、道、武、医于一体,汲取了中华文明的丰富营养,如阴阳观、天人合一观、身心合一的生命整体观等。“法贵柔缓”、“运动有度”、“上善若水”、“柔软胜刚强”、“柔则生、刚则损”等思想就是太极拳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受这些思想影响,在太极拳运动中,要求锻炼者只有心怀道义,多做对国家、社会、集体有益的事情,少索取、多奉献,不争名夺利,不计较个人得失,才能真正从思想深处解放自己,“致虚极、守静笃”,保持恬淡虚无状态。“拳虽武艺,得其正道,无往不宜”,太极拳是正道,练习者从中可以悟出立身之本,做人之理,不断追求精神健康,道德高尚[22,24 ]。这种柔性文化对人的心理调节作用影响较大,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过上述综合分析表明,太极拳锻炼能有效降低抑郁和焦虑水平, 效果量分别为d = -0.75、d= -0.90 , 接近和达到了预期效果,有利于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应加大太极拳的推广和普及,更好地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Levav I, Itzh ak, Rutz W, et al. The W HO W or ld Hea lth Repo r t 2001: New under sta nding -N ew ho pe [ J]. Isr J Psy chiatr y Relat Sci, 2002, 39: 50- 56.

[ 2] Hir oeh U , Appleby L, M o rtensen P B, e t a l. Dea th by homicide , suicide, and o ther unnatura l causes in peo plewith mental illness: a po pulatio n-based study [ J]. L ance t, 2001, 358: 2110- 2112.

[3]申国卿.太极拳勃兴折射的武术生存状态变迁[J].体育科学,2009,29(10):92-96.

[4]郭志禹,姜娟.中国太极拳健康文化系统的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0(5):57-62.

[5]杨祥全. 太极拳对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63-66.

[6]李继刚.太极拳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4,24(3):126-128.

[7]陈新富,刘静,邱丕相.太极拳运动对中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29(5):79-82.

[8]王传勇.有氧锻炼对高校保健生健康及心境影响的实验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6.

[9]姜娟, 勾庆华, 关铁云, 等. 太极拳运动对中年人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 [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6, 25(2):120-122.

[10]李阿特,孙福成. 太极拳对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33-34.

[11]甘景梨,高存友,张东卫,等. 综合心理行为训练对军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J]. 学报,2007,28(8):738- 740.

[12]王海波,康德强,郑晓光,等.太极拳必修课程对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生理状况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11):59-61.

[13 ]李钢,尹剑春.太极拳运动对女大学生心境以及安静状态下β 内啡肽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 31(3):356-358.

[14]毛红妮,袁丽,罗名花.太极拳锻炼对女大学生抑郁与焦虑水平的影响[J].新西部,2008(8):232.

[15]李春联, 冯华扬, 肖生翠, 等. 太极拳运动对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的影响探讨 [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11):1384-1386.

[16]林友标,章舜娇,叶展红,等.运动处方干预对老年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 2008, 44(2):72-75.

[17]路光.太极拳处方教学法对大学生健康素质的促进[J].搏击·武术科学,2008,5(1):56-58.

[18]杨啸原.太极拳锻炼对老年人震后身心康复影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0, 33(6): 74- 77.[19]方积乾,陆盈.现代医学统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0] Cohen J. Sta tistical po 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 io ra l sciences [ M ]. 2nded. N ew Jer sey: Law rence Ear lbaum Asso ciates, 1988.

[21]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5, 15(4): 42-47.

[22]田麦久,徐伟军,胡晓飞,等.中华绵缓健身运动导论[J].体育科学,1998,18(6):47-50.

[23]季浏,李林等.身体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998,14(37):37-42.

[24]陈庆合,李曙刚,郑永成,等.太极拳改善训练者心理健康状态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3):40-42.

[25]朱丽云.太极拳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知识经济,2009,16:161-16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