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铜钱与泥石流共存的博物馆央视科教

 步步清莲书屋 2019-05-18


云南昆明东川区,与曲靖市会泽县,一江之隔。隔开两地的江,叫小江。小江流经的沟谷里,有一间博物馆,一间“不正经”的博物馆。

说它“不正经”,有这么几个原因,首先,它的场馆“不正经”,没顶没墙没地基;其次,它的位置“不正经”,没入口不售票,一般人想找还找不着;最后,它的名字“不正经”,说是一个博物馆,但这个名字,是一些专业人士给起的,要是非专业人士看来,这个博物馆或许应该叫……嗯……碎石沟?

要说起这间博物馆,还得从几样和它不相干的事情说起。具体地说,就如标题所示:铜钱和泥石流。  

云南会泽的一家博物馆里,收藏着这么一枚古铜币,它直径57.8厘米,重41.5千克,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黄铜古币,堪称“钱王”。这枚古币的年代算不上久远,明嘉靖三十四年铸造而成,但它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是云南东川府作为铸钱之地的开炉纪念币,也是会泽的镇城之宝。

昆明东川区,一片色彩艳丽的红土地,成为了这里的名片。有人将这里称为“天空之城”,不同的绿意交织着起伏连绵、赤色鎏金的红土,镶满波澜起伏的高丘之巅。

然而,翻越东川中部山脉向北,却仿佛穿越了一道自然之门,造物之手将另一重想象赋予了这片河谷地貌。空中俯瞰,上百米宽的沟谷底部铺满无数石块,曲折延伸的水流,如同交错纷杂的枝叉,印刻于碎石铺成的底板上。造成这幅景象的,是泥石流。

昆明东川西北边的小江河谷两侧,是世界上最大的泥石流区,这里集中着以蒋家沟为代表的一百多条泥石流沟。这片泥石流区,就是那个“不正经”的博物馆——世界泥石流自然博物馆。当然,这个名字,是地理学家们起的。

小江河谷西边是东川的红土区,东边是会泽县的大海草山。这两个地方都是植被茂密、生机勃勃,为什么小江河谷里会出现毫无生气的泥石流区呢?在地理学家眼中,这片区域又何以成为“博物馆”呢?它又跟铜钱、斑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事情还是得从铜钱说起,确切地说,得从铜说起。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的滇东北地区,有一条绵延近千里的金属大矿带。这一大矿带呈东北——西南走向,自昭通永善一直延伸到曲靖市会泽县、昆明市东川区。而这条金属矿带中,以铜矿的储藏量最为丰厚。

自明嘉靖年起,这里就开始生产铜钱。到清雍正年间,大清王朝闹起了铜荒。为了应对铜原料不足的局面,雍正帝大笔一挥,命云南东川、会泽等地加大铜矿开采,粗炼之后运往京城,铸造铜钱。从此,历史上著名的“滇铜京运”拉开了序幕。

借助着从云南大山深处源源不断运出的铜,大清王朝度过了难关,小江流域的采铜区,却只剩下了残破的山峰。史料记载,清代东川府年铸币量4亿枚,每年需要砍伐约10平方千米的森林。这样的砍伐速度,远远超过了森林的再生能力。伴随着铜矿开采、冶炼的鼎盛而来的,是山岭的日益荒芜。失去了植被的保护,本就在地质运动中破裂的山体越发松散脆弱。急风骤雨之下,巨石和泥沙组成的洪流,奔涌而下,所过之处林木花草无存、屋舍田园尽毁。原本葱郁的山岭,只留下满目疮痍。

国家启动的小江泥石流治理项目,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陈循谦为代表的地质工作者,对小江泥石流区,展开有针对性地考察与研究,并且创立了泥石流“稳拦排”相结合的泥石流综合防治模式,成功地将泥石流牢牢限制在了这条如阶梯长廊般的排洪渠里。这种治理泥石流的方式,也被世界泥石流研究界总结为“东川模式”。

尽管在人类活动出现之前,这一区域就已经发生过泥石流,尽管人类对自然曾经的无序利用,加剧了泥石流的危害,但人们痛定思痛,在对自然的不断观察和适应中,掌握自然规律,并运用科学的手段,减少了灾害的发生,同时,又保留了它本来的面貌,让这片区域,继续以一座特殊博物馆的身份,来警醒世人,从经验教训中,学会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