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一学就会的“关键词”提炼法

 快家教 2019-05-18

2019-02-24 14:54

什么是关键词

一提到关键词,一般我们会想到在撰写论文时经常会涉及到,记得我们大学毕业论文的摘要后面,都要写出几个核心关键词,它指的是一篇论文中最重要的词语,便于读者了解论文的基本内容。后来关键词又出现在了网络搜索中,指的是输入搜索框中用来查询信息的文字。近年来,又出现在了高考题目当中,主要指能够涵盖语段的核心信息。现如今“提炼关键词”的题目也是高考语文常考题型之一,属于压缩语段类。一段较长的话,要提取几个词语,这实际上就等于是压缩,是高度地压缩,讲得再直白些就是“缩句”。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也运用了关键词,那就是过去的“电报”。当时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因为发送电报非常昂贵,按字论价,可以说“字字是金”,所以节约用字就非常重要,这时关键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关键词其实是“能看见的词语”。例如:固有名词:表示特定人物、地点、事件、时期等的名词。数词:用数字表示时间、年份、人数等。动词:表示动作的词语,关键在于眼前能否浮现出做动作时的画面,可以容易理解,准确传达,避免模糊含蓄表达。提取关键词说到底就是要善于提取有效信息,善于运用恰当的词语表达。

如何提炼关键词

提炼关键词,一般以“名词”“动词”为主。名词我们都非常熟悉,可以快速出图像,有助于记忆,那么动词呢?动词通常代表方向性,可能跟结果有关,也是重要的关键词。

比如:北京 房价 每年 上涨 2万元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这些关键词所代表的信息是什么。

再比如:今年 高考 本科 分数线 20分

这几个关键词看了就会让人很着急,到底是“涨”了20分?还是“降”了20分了?这个着急就来自于信息不清晰,因为少了关键性的动词。

关键词辨别依据:最具概括性和总结性,能够唤起你充分回忆的词,可以是原文有的,也可以是自己提炼总结的。当记忆信息内容的时,尽量在原文当中找关键词;当分析逻辑结构或者是赏析内容时是可以自己总结关键词的。关键词就相当于“索引”一样,它可以称得上是大脑内部信息提取时的“搜索引擎”!

关键词判断标准: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省略关键词你会对内容产生误解,那么这样的关键词就应该保留。所以关键词的精简程度,一定要考虑到使用者对该内容的熟悉度或相关的背景知识,这样选择才更具实效性。

关键词数目:原则上讲是一个线条只写一个关键词,英文可以解释为“One Word Per Line”。中文关键词最好是保证在4字以内,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是一个词,一个成语。英文则要求一条线只能承载一个单词,即:一线一词。因为单个的词语更具力量和灵活性,可以让我们的大脑充分发挥自由联想的能力,而且大脑本身就具备看到一个关键词就能联想起大量相关内容的能力。关键词就好比是人的手部关节一样,让我们的想法更加自由,让资料的整合更具自由度与结构性。如果把思维导图比作一棵大树,关键词就好比是树叶,线条就好比是树枝,树叶从树枝上长出来,力争枝繁叶茂。

刚才在讲关键词时刘老师提到了成语这个概念。那么在我国呢,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而且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成语一共有5万多条,其中96%为四字格式,也有三字、五字、六字、七字以上的成语。如“五十步笑百步””闭门羹”“莫须有”“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等。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也要学会特殊对待,一些专有名词、科学术语、书本名称、章节段落名称、名言佳句、特定概念等,如果进行提炼就失去了意义,那么可以尝试着变换一种形式,比如图文框的形式,这样既不会违背导图法则,又能将内容意义充分表达出来。如下图:提供一些可放长文字的“框”,仅供大家参考,这些图需要熟记于心。

那有的伙伴就会问了,如何做到既能保持句子的完整性,又不违反导图法则,让不便拆分的长句子符合导图法则呢?有没有什么方法呢?

接下来我们举个例子。就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来说。

这句话本身的意思是如果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了。在这里我们有五种方法。

方法一:全图。全部画成图。A把B欺负哭了,B突然想到她也曾这样欺负过C。

方法二:成为图的一部分。画一本书,书上写上这句话;或者画一个木制标牌,把这句话刻在上面。

方法三:使用注释。在思维导图的线条上画一个小代码,比如一面小红旗,紧接着再在离这面小红旗比较靠近的白纸的一角再画上这面小红旗加冒号,冒号后面写上这句话,就相当于字典里的注释一样。

方法四:半图半文。己所不欲画了一个小人摆出禁止的手势,勿施于人则放在线条上。

方法五:逻辑层次分类。呈现递进关系的线条,第一层级是己所不欲,第二层级是勿施于人。

关键词大小:中文方面,大纲主干上的字要大些,内容分支上的字要略小,最好是逐层递减,但我们在平时写字的时候往往不容易做到,所以内容分支的字体可以统一略小些。英文方面,大纲主干上的关键词要求全部大写,二级分支上首字母要大写,余下层级要全部小写。关键词的书写方向一律是“从左到右”,无论是写在左边的线条上还是右边的线条上。

使用关键词的好处

许多人在学过思维导图之后会抱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根本无法激发创意。我专门仔细看了这些人画的思维导图,看完之后,就立刻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原来呀他们在每一条线上还是像做传统线性笔记一样写着密密麻麻的一长串的句子或者短语,难怪思路会受到限制。

我们来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看看下面这句话的内容,把它整理成导图的形式。

例如:思维导图高效工作法,可以帮助职场人士快速提升策划和沟通的核心竞争力。

拆解后的思维导图是下面这样的:

紫色部分的内容是错误的画法。

绿色部分和蓝加橙色的部分是正确的画法。

绿色部分的画法替“核心竞争力”“策划”“沟通”保留了“思想的活口(思维的通路)”这项关键词的技巧。如绿色虚线所表示的。如果接下来我们还有什么新的想法,可以快速接在下一个层级的分支上,比如橙色的部分,把相关的信息整合进来。

通过上面这个小案例,我们会发现每一个关键词都是另一个思考的起点,借助它能产生更多新的想法。坚持一个关键词的原则可以帮助我们保留一些弹性空间,我们把这些弹性空间称为“思想的活口(思维的通路)”。这就是运用“一个关键词”的好处!从语法知识的角度来说,填写关键词的思维导图它的最大优势在于,它所呈现出的树状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所要表达的意思,避免出现歧义。

举个例子:图书馆里存放着1500多本画册和小说请问,画册有1500多本吗?应该有。小说有1500多本吗?可能有,也可能没有,不确定。这句话中“1500多本”可以同时修饰画册和小说,也可能只是形容画册,小说的数量有待进一步确定。但是,我们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这句话,就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这两种书的具体情况。

提取关键词的窍门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如何精准地提炼关键词,这里介绍5种非常实用的方法:

一、分层寻找法:一段文字有时是由几层意思构成的,而一些关键词往往就隐藏在这几层意思中,所以分层进行寻找,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

例如: 下面是一篇科技论文的摘要,根据其信息内容提取4个关键词。

(2009年四川卷)

本文针对直接法和二步法合成聚乳酸的共性,从单体纯度、催化剂选择到共沸脱水、微波辅助、超临界流体介质,以及到固相聚合、反应挤出、扩链等各个方面,对近年来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指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是提高聚乳酸分子量、降低其成本的关键。

【解析】通读这段文字,你很快就会发现它完全可以分成两层:(1)本文……进行了综述;(2)指出……关键。第一层次,句子的主干是:本文进行了“综述”。“综述”了什么?答案是:聚乳酸合成研究的新进展。第二层次,句子的主干是:指出了“关键”。这“关键”就是:各种新方法新技术的复合应用。这样思考以后,关键词基本上就呼之欲出了:聚乳酸、合成研究、新进展、复合应用。

聚乳酸

合成研究

新进展

复合应用

二、巧抓要素法:在一个语段中,有时表明时间、地名、人称、物称的词语往往就是关键词之一。

例如: 请从下面论文简介中提取3个反应其主要信息的关键词语。

(2009年天津卷)

这篇文章对中国文明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士”在先秦时期的演进做了全景式的追寻,有助于人们对“士”的源起及早期衍变形成一个完整而清晰的印象。

【解析】这段文字中哪个词表示时间呢?很显然是“先秦”;哪个词表示人称呢?当然是“士”。这样就找到了两个关键词,还剩一个,再用其他方法去找,也很快可以找到是“演进”。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先秦

演进

三、寻觅中心句法 :有的语段有比较明显的中心句,这个中心句,或是总结上文,或是开启下文。找到它,就一定能提取到关键词。

例如: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2006年广东卷)

从甲骨文到草书、行书的各种书法艺术,间接地反映了现实某些方面的属性,将具体的形式集中概括为抽象的意象,通过视觉来启发人们的想象力,调动人们的情感,使人们从意象中体味到其间所蕴含的美。这也就是一些讲书法的文章里常说的“舍貌取神”——舍弃客观事物的具体现象特征,而摄取其神髓。

【解析】一读就能很快地发现,这段话的中心句是最后一句,其核心是“舍貌取神”。而“貌”“取”“神”又分别所指的是3个关键词——“意象”“体味”“神髓”。这样就找到了3个,还剩一个,再用话题法去寻找,即可找到是“书法”了。

意象

体味

神髓

书法

四、抓取重复词法:一个语段中,有些词语会多次出现、反复出现,而这多次出现、反复出现的词语,往往就是这个语段的关键词语之一。

例如: 阅读下面文字材料,提取3个关键词。(2008年高考福建卷)

美国卡地夫大学的科学家近日起程,前往调查大西洋深处地壳失踪之谜。通常情况下,地幔由数公里厚的地壳所覆盖,但科学家发现,在大西洋中部约有数千平方公里位置内的地壳似大面积失踪,地幔直接暴露在水下3000米左右的海底。卡地夫大学地球、海洋与行星科学学院的海洋地质学家克里斯认为,这有如发现了地球表面的伤口。他表示,该处虽不是地壳失踪的唯一之处,但可能是最有意义的一处。一般来说,当板块断裂后,地幔将涌出,形成岩浆。而这种通常的情况没有发生,说明一定存在某种原因。科学家希望了解该处的地壳是否从来就不存在,还是因为发生大规模地层断裂所致。如果事实果真如此,科学家希望搞清楚,这种现象是怎么形成的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现象。为了回答这些问题,克里斯将参加由特勒姆大学海洋地球物理系教授罗杰·塞尔所领导的研究小组,乘坐库克号科学考察船,前往停得角群岛和加勒比之间的区域通行考察。科学家将利用声的技术形成海底纳图像,并利用海下机器人钻取岩芯样本。科学家认为,这次考察将为深入研究和了解地幔提供一个难得的机会,并可能加深对板块的构造的理解。

【解析】读这几段文字,有几个词语是反复地、多次地出现,如“地壳”“考察(调查)”“失踪”,找到了这几个词语,答案就自然有了。这种题目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

地壳

考察

失踪

五、寻找主话题法:任何一个语段,都是围绕着一个主话题来展开的,只要我们找到那些体现主话题的词语,就找到了核心关键词。

例如: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4个关键词。

(2005年高考全国卷Ⅰ)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国图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数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解析】很显然,这个语段的话题是古籍修复的处境问题,所以,“古籍”“修复”这两个词就是我们在答题时首先要考虑的。文段中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告诉我们古籍修复的处境不妙,具体表现是事多人少,这样,我们就又可找出另外两个关键词——“人才”“不足”。

古籍

修复

人才

不足

提炼关键词的5种方法

方法一:分层寻找法;

方法二:巧抓要素法;

方法三:寻觅中心句法;

方法四:抓取重复词法;

方法五:寻找主话题法。

练一练

请大家利用提炼关键词的5大方法来找下面三段文字的核心关键词吧。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中的三个关键词。

科学家在喀斯特地貌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个复杂的碳链式反应。当水流从空气中“大口吮吸”二氧化碳并侵蚀石灰岩时,持续不断的吸碳过程就开始了。接着,在岩石表面自由流淌的酸性水流携带着大量碳酸氢根,随着自然界的水循环辗转奔向江河湖海。此时,浮游植物体内的“食物加工厂”在急切地“找米下锅”,它们惊喜地发现,只要分泌一种叫做“碳酸酐酶”的催化剂,对水中的碳酸氢根“略施魔法”,等待加工的“米”——二氧化碳,就唾手可得。最终,光合作用将大量随波逐流的碳转化成有机碳,封存于水生生物体内。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提取所给材料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

引力全称万有引力,指具有质量的物体之间加速靠近的趋势,简单说就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力,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视野里,引力等价于弯曲的时空。而引力波就是在弯曲的时空这个大背景下,当发生有质量的物体加速运动导致的扰动时,由此产生的波动如波纹一样向外传播的现象。

一个世纪前,爱因斯坦预测了引力波的存在,但近百年来,科学家们并未找到证明它存在的直接证据。华盛顿当地时间2016年2曰11日,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台实验组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首次直接观测到了由两颗恒星级黑洞13亿年前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是科学史上又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

引力波的发现对普通人的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科学家们表示,一个新的重大发现,总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无法预估的发展。18世纪描述电磁波的麦克斯韦理论确认的时候,也没有人知道会给人类带来什么,但是现在不管是电视机还是移动电话,都与磁现象有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