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扬州市及辖3区1县2市沿革

 资料全录 2019-05-18

秦置广陵县。西汉初年先后置荆、吴二封国于此,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改为江都国,并析置江都县。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改江都国为广陵国,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析广陵、江都二县置舆县。王莽时改广陵曰安定。东汉复旧名。三国魏因江都城圮入江,县废。西晋太康六年(285年)复置江都县。东晋省江都入舆县,寻复置。元帝时侨置青、兖二州于此。南朝宋元嘉八年(431年)改置南兖州,十三年废舆县入江都。北齐改南兖州为东广州,增置江阳郡与广陵郡同城而治。江阳郡因位于长江之北得名。陈复改东广州为南兖州。北周改为吴州。隋开皇(581~600年)初废广陵、江阳二郡,隋开皇九年(589)改吴州为扬州,十八年改广陵县曰邗江,以春秋时吴王夫差于此所开之邗沟命名。大业(605~618年)初又改扬州为江都郡,邗江县为江阳,以江阳为郡治,后移江都县入郡城,与江阳同城而治。大业十年(614年)析江阳置本化县,寻废;后又省江阳入江都。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江都郡为兖州,武德七年(624)改称邗州,九年(626)复曰扬州。贞观十八年(644年)析江都置江阳县,二县同治州城。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江都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江都郡复改扬州。五代天祐十六年(919年),改扬州为江都府。南唐改江阳县曰广陵。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复为扬州。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省广陵县入江都;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复置广陵县,后又省入江都。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元末废江都县入路。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二十一年(1361年),淮海府改维扬府。复置江都县.二十六年(1366年),改维扬府为扬州府。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江都县西境置甘泉县,以境内甘泉山命名,与江都县同为府治。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

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

民国38年[1949年]1月27日,江都县划出城区及近郊建扬州市。1954年扬州市升省辖市,1956年3月,江都县析为江都、邗江2县。1958年扬州市属扬州专区;1970年扬州市属扬州地区。1983年3月,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 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原属扬州地区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9个县划归扬州市管辖。扬州市改由省管辖,设广陵区和郊区。1986年4月,仪征县撤县设市。1987年12月,兴化县撤县设市。1991年4月,高邮县撤县设市。1992年9月,泰兴县撤县设市。1993年8月,靖江县撤县设市。1994年4月,江都县撤县设市。1994年7月,泰县撤县设立姜堰市。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原由扬州市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管辖。扬州市设广陵区、郊区,辖宝应县、邗江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00年12月,邗江县撤销县建制,改设扬州市邗江区。郊区更名维扬区.扬州市共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11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撤销扬州市维扬区。 

扬州市,下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高邮市、仪征2个县级市。扬州市政府驻地文昌西路8号

广陵区 

1983年3月设置广陵区。以扬州古名广陵为名。“广陵”意寓“广被丘陵”。区境古迹较多,河湖水面广。区人民政府驻扬州市四望亭路40号。

邗江区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置广陵县。王莽时改广陵曰安定。东汉复旧名。三国时,广陵县废。晋复广陵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广陵县为邗江县,此为邗江县名之始。邗(hán,读作“韩”)以春秋时吴王夫差于此开邗沟、筑邗城而得名.大业元年(605年),改邗江县为江阳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江阳县并入江都县。贞观十八年(644年),分江都县合渎渠(古邗沟)以东9个乡立江阳县。

五代南唐李昪昇元元年(937年),改江阳县为广陵县。

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广陵县并入江都县。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复置广陵县。

元初,广陵县并入江都县。

1956年3月9日,析江都县西南部建邗江县,沿用隋代邗江县名。1958年9月5日,撤销邗江县,其地并入扬州市。1962年10月20日,恢复邗江县建制。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邗江县隶属扬州市。同月,扬州市郊区区公所建立。

2000年12月21日,经国务院批复,撤销邗江县,设立扬州市邗江区。

2002年12月,扬州市郊区更名为扬州市维扬区。

2011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扬州市邗江区的李典、头桥、沙头、杭集、泰安5个镇并入扬州市广陵区;撤销扬州市维扬区,将原维扬区的行政区域与划出5个镇的邗江区合并。组建新的扬州市邗江区,仍属扬州市。 区人民政府驻邗江中路338号

原维扬区 

1983年3月划扬州市城东、双桥、城北3乡和平山茶场,以及邗江县湾头、西湖、汤汪3乡设郊区区公所,旋于1984年7月改置郊区人民政府。2002年12月,扬州市郊区更名为扬州市维扬区。2011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扬州市维扬区.

江都区

西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析广陵县置江都县。以县临大江,为一都之会,故名。三国时城圮于江,县废。西晋太康六年(285年)复置。东晋省入舆县,穆帝时复设。1994年5月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由扬州市代管。2011年11月,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 政府驻 仙女镇龙川北路1号

高邮市

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高邮县,是为高邮市建置之始。因县治地势高亢,公元前223年,秦始皇于此置邮亭,故名。别称秦邮。三国县废。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复置。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升为高邮军,熙宁五年(1072年)复降为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升为军。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升为承州,绍兴五年(1135年)复降为县,三十一年复为军。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高邮路,二十年改路为府。元末,高邮改为散府。明洪武元年(1368年)降为高邮州,并废高邮县入州。

民国元年,废州为县。 1991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县级)4月1日,正式建高邮市,实行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驻高邮镇海潮东路28号

仪征市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始置县,为舆县。

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年)舆县废,入江都县。

唐永淳元年(682年)析置扬子县。以县临扬子江得名。五代南唐改为永贞县。

五代吴顺义四年(924年),扬子县的白沙镇(今仪征城区)改称迎銮镇。

宋朝乾德二年(964年)升迎銮镇为建安军,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改建安军为真州,政和七年(1117年)赐郡名仪真郡。宋真宗曾下诏在此熔铸四位远祖皇帝的金像,因所铸之像仪容逼真,而得以“真州”、“仪真(征)”地名。仪真之名始于此。复改永贞县名扬子,移县入州.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为真州路,二十一年复降为州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撤销真州,改扬子县名仪真。

清雍正元年(1723年)因避雍正帝胤祯讳,更名仪征县;仪征之名延续至今。

宣统元年(1909年)避宣统帝溥仪讳,复名扬子。民国元年恢复仪征县名。1986年4月撤县建市,为省辖县级市,由扬州市代管。 政府驻江苏省仪征市解放东路300号。

宝应县

西汉置平安县。王莽时改曰杜乡。东汉复旧名。三国废县。南朝齐又于此置安宜县。以县治临近安宜溪而名。唐肃宗上元三年(公元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因于县得定国宝更名。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置宝应州,寻改为军。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为安宜府,二十年废府为县。1983年3月,实行市管县体制,宝应县隶属扬州市。政府驻地为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安宜镇宝应大道88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