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雍正王朝》序幕中“一个小兵赶着一只小猪进宫”这个镜头有什么寓意吗?

 伟天英 2019-05-18

这个镜头只在序幕中出现过,到底隐含什么寓意,实在是见仁见智之事。最近翻阅了基本关于雍正时代的书,尤其是看到雍正如何争取帝位的时候,不觉有所感悟,不知道对不对,以此回答。

兵士牵着一头小猪进宫殿,是用来宰杀还是用来豢养还是有其他什么用途呢?

《雍正王朝》的前二十集主要是围绕九子夺嫡展开,这时候的老四胤禛克服万难,在邬思道的谋划之下,逐渐为康熙所赏识,最终争取到大位。后二十几集则是围绕雍正上台后推行行政进行,同样,也是在克服了重重阻力的情况下进行的。

如果用现代成语来表述,前二十集老四胤禛是“扮猪吃虎”,后二十几集则是“扮虎吃猪”。如此,两者之中都有一个猪,下面,我就来详细分析解释。

扮猪吃虎:指的是开始装出弱者姿态吸引别人的注意力,引为上钩,然后当你在他面前时,给你致命一击。简单的说就是隐藏实力、装得很愚笨,让对手轻敌后轻松将其拿下。《雍正王朝》里面的胤禛,开始似乎表现得很精明,所以康熙说:你一向以精明自诩。但是,在追比国库欠款的过程中,却将差事办砸了,为什么办砸了,这是为了不让自己风头更劲,受到诸皇子们的嫉妒而遭受打击,因为就在之前,因为江南筹款赈灾胤禛还获得了康熙的加封,刚刚封为郡王,如果将这件差事又办好了,岂不是要加封亲王?这样一来,自己就身处风口浪尖了。

这是一起典型的“扮猪”事件,要是胤禛这次不收敛,后来只怕所有的明箭暗箭都会射向自己。

刑部冤狱案的审理。经邬思道的一番说辞,老四胤禛再次上演猪的角色,开始答应了康熙由他来办,但是半夜里却将自己整伤风了,这手也下得忒厉害了,我想要是他就这么把自己弄死了咋办?但是结果却是自己全身而退,老八胤禩得到康熙一句“其心可诛”的评语。老八虽然升为郡王,看似是成了一只老虎,但是因此也在康熙的心里挂了号,日后被打击只是时间问题。

在西北的战事出现后,在邬思道的建议下,胤禛再次扮猪,举荐亲兄弟老十四为大将军王,可怜老十四胤禵只看见大将军王的名号,而没有注意到有陕甘总督年羹尧牵制粮草,扼住川陕地区的战略要地,从而处处被动,另一方面,又将八爷党的暗箭转移到老十四身上,连老八都说看走眼了,原来是老十四想当皇帝。胤禛这猪也扮得太入戏了。

猪不仅仅显得弱势,还很温顺,老四胤禛还将猪的温顺表演出来。

烧毁“百官行述”,让兄弟们既悔又恨。一个不入流的微末小吏,居然将朝廷很多官员的短处当成把柄记录在案,成为要挟利用的工具,这其中包括太子、老八老九老十等,当他们人人都在争夺的时候,胤禛却来一个烧毁,这既维护了朝廷的体面,将本会掀起的风波斩杀在萌芽状态,又深的康熙的赏识,被拿捏了把柄的人自然对老四另眼相看,感恩戴德。

一废太子的时候,当众人都大举老八胤禩为新太子的时候,这位胤禛却反过来举荐胤礽,实在是看透了康熙的心思,既密切了和康熙的关系,又将他和太子的关系展现出温和的一面,只有猪才有这般智慧。

过多的例子不再赘举,而历史上上真实的胤禛在戴铎的建议下,也列出过夺嫡的具体纲领和措施,其间无不充斥着“扮猪吃虎”的思想,稍稍列举几条就可明白:一是不计方法以孝义争取康熙宠爱。二是以太子为戒搞好兄弟关系。三是联络百官,制造舆论。四是培植人才担任要职等等,以上前几条,哪条不是猪的扮相?

有人问,那虎是谁?被他干掉的都是老虎,包括康熙在内。胤禛依两面派的做法将这场表演进行得非常到位,最终是他取胜了。

下面来看后二十几集他又是如何“扮虎吃猪”的。

雍正即位之后,面对的是庞大的朋党,八爷党,从一开始,雍正几乎就是和老八,清流集团杠上了。此时的雍正即可为猪也可为虎,怎么说都行,不管怎样,他就是以那只猪的角色干掉了所有的老虎或者是猪。

先是诺敏案,科场舞弊案,雍正谢天,扛住来自于八爷党和清流党的压力,此时的他是半虎半猪的角色,硬是将八爷虎和清流猪吃掉了。然后则是年羹尧,这是典型的先“扮猪吃虎”后“扮虎吃猪”事件。打掉了年羹尧集团后,朝野大局基本稳定,其实此时的雍正无需扮猪或者扮虎,他要向谁开刀就可开刀,可是科甲朋党案的产生,让他感觉到来自于统治阶层利益被触动,这是一只无比可怕的老虎,杀谢济世,杀陆生楠,最后却屈服在自己儿子弘历的名下,放了李绂以为弘历造势,这又何尝不是一次“扮虎吃猪”呢。

最后八爷党逼宫乱政,雍正与十三爷机巧应对,防患于未然,最终将老八一党罪名作实,岂不是一次“扮虎吃猪”?

杀弘时,所谓虎毒不吃子,为了给弘历一个好环境,这位可伶的父亲却又“扮虎吃猪”。这回,估计雍正心里确确实实就是一只可怜的猪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