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清末到上世纪70年代前中国出现过哪些大师级人物?

 伟天英 2019-05-18

我认为所谓大师必然知行合一,德才兼备,自身对某一领域有深厚的造诣,对后人与后世产生久远的影响。

如果以这个标准来看,你选定的这个阶段出现了许多大师,更多的名为大师实则匠人。

要说大师,辜鸿铭、王国维、陈寅恪三位先生绝对是真正的大师,下面我就具体讲讲这三位我认为的大师。

辜鸿铭



辜鸿铭出生在马来西亚的华人家庭,妈妈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西洋人。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辜鸿铭自幼就会说汉语,英语,西班牙语。

在英国著名的爱丁堡大学读到文学硕士,精通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等文字极其语言。

等他赶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之后,辜鸿铭获文、哲、理、神等十三个博士学位,会操九种语言。这样一个人,应该被西化的彻彻底底了。

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回到中国之后,他狂热的爱着这个西方口中落后愚昧的一切。从中国的经史子集到志怪杂谈,他疯狂的阅读学习,到最后他甚至爱这个国家爱到喜欢女人缠足用的裹脚布。

他也主动脱下西服洋装,穿起了长袍马褂。头顶西方的礼帽也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瓜皮帽,原本的短发被他留长,编起来了辫子。

后来他是拖着辫子在北大校园里讲着英国文学。一己之力把《论语》、《中庸》和《大学》翻译成英语。他的英文诗歌也被英国作家大为赞赏,从辜鸿铭出生到今天,一百多年过去了,还没有一个真正能写好中国诗歌的外国人。

这样的人怎么不值得让人感叹一声大师。

王国维

清华曾于1924年举办国学院,当时清华校长想聘请胡适执教。胡适知道后,极力推荐王国维担任国学院导师。

这是因为王国维做到了真正的学贯中西,把西方哲学思想与中国古典文学有机结合。在积贫积弱的晚清和民国,几乎所有文人都在向往西方的文化与文明,甚至在新文化运动中有人主张废除汉字,中国采取拉丁字母,认为中国一切的文化都是糟粕。

只有王国维在人群中选择不随波逐流,决议向世界证明:中国的知识和文化,一样无比伟大。王国维先生的伟大之处我就说两点,各位自行体会。

  1. 读其书见其人,你去读读《人间词话》
  2. 陈寅恪为他写的墓志铭里有这么一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

陈寅恪先生的伟大之处,我就不介绍了,引用名人的话让你看看他究竟有何与众不同。

“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评价陈寅恪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陈寅恪先生对学生承诺:“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