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公”本非姓叶,而是芈姓,沈氏,名诸梁。因被楚昭王封到叶邑,故称叶公。 叶公是春秋末期楚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约生于公元前550年。从他的芈姓就可以知道他是楚王室贵胄出身——他的曾祖父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叶公在在管理封地期间,业绩突出,受到楚国朝野及各地诸侯的敬重。此外他还平定楚国的白公之乱,有匡扶社稷之功,但平叛后他不恋权势,仍回到叶地生活。 可以说,在政治上,叶公的一生是完美的,在爱国与爱民之间都做到了楷模的地步。 孔子周游列国时,听说叶公的名声,特意去叶地拜访叶公,两人讨论了治国之道和道德标准问题。 但是两人的观点并不一致,《论语·子路第十三》记载了此事。 叶公语孔子:“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直躬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叶公认为的父亲偷了人家的羊,儿子出面作证。孔子却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很明显一个主张大义灭亲,一个主张为亲者隐瞒。 叶公岁孔子的看法不免嗤之以鼻,两人可以说不欢而散。 孔子的门人都叶公不免心生不满,后来孔子的儒家取得独尊地位,一些儒生便开始美化孔子,抹黑与孔子意见不一的人。 叶公就是其一,著名的叶公好龙的故事便出自,几百年后西汉儒家刘向的《新序·杂事》: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其实据叶县县志记载,叶公喜欢的龙并不是真龙,而是指“水渠”。 叶公在叶县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他修筑的东、西二陂,可灌溉农田数十万亩,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农田水利灌溉工程之一。 修水利工程的时候,他修了很多引水渠,这些水渠就像群龙一样,可以为叶地引来水。 只是这写被后人抹黑为“叶公好龙”。 这是后世儒家为了美化自身,贬斥其他学派的惯用手段。这可惜随着刘向这个故事的传播,堪称楷模的叶公贬斥了形式主义的小丑。 叶公去世后,即被立祠享祭,他的一些后裔为纪念祖上之德改沈为叶,这便是叶姓之源。 因此,叶公沈诸梁又还是世界叶姓华人公认的始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