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但愿人长久9 2019-05-18

1、西瓜的老家在非洲!

虽然我们都想当然的以为西瓜自古就生长在中国,其实啊,它的老家是非洲,具体说,是埃及,可能是法老种植的。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西瓜君出生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埃及人非常钟爱这种多汁甜美的瓜类,甚至把它画在了法老陵墓的墙上。由此可见,西瓜君或许还是法老种植出来的。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随着时间的推移,西瓜传到了地中海地区和欧洲,然后传至其他国家和地区。因为最初是从西域引入中国的,所以叫“西瓜”。中国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西瓜产国,南北省份都有种。

2. 古埃及认为西瓜里都是神的精液

自有纪录以来,人类第一次记载西瓜的收成是在 5000 年前的古埃及。西瓜果实经常被放在法老的陵墓,寓意留给来世享用。在埃及神话中,他们相信西瓜是由赛特的精液所产出,赛特是埃及神话中的沙漠之神。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3. 西瓜可以当做牛排来烤

西瓜被烧烤后,可以产生像生鱼一样的纹理,用烤西瓜和生的金枪鱼比较,西瓜上水果的味道不甜,虽然也不是肉,但颜色变化使它看起来很像一块肉。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烤熟的时候,大部分水分都会被蒸发掉,浓浓的西瓜风味和肉一样的质地,同时还会保留下西瓜的鲜嫩。在一些馆子中,素食主义者的牛排就是由烤西瓜来代替的。

4. 西瓜对黑人来说既是自由又是侮辱的象征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独立战争以前,在美国自由黑人可以种植、买卖和食用的第一个东西就是西瓜,于是这种水果被看作是自由的象征,这让南方的白人感到备受威胁,于是便在大众传媒以及日常生活中将西瓜解读为不干净、懒惰、孩子气乃至'不应在公众场合出现之物'。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5. 西瓜到底是水果还是蔬菜?

2007年,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议员多尔曼的一手推动下,西瓜成为了俄克拉荷马州的“州蔬菜”。多尔曼代表的拉什斯普林斯镇,自称为“世界西瓜之都”,每年还会举行年度西瓜节。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不禁有人会问,为何一开始俄克拉荷马州不把西瓜立为“州水果”,而是“州蔬菜”呢。这是因为2007年前俄克拉荷马州已经有草莓当“州水果”了。想搞出点名堂的多尔曼也只有“州蔬菜”可选了。

6形形色色的西瓜君

说起西瓜的形状你一定瞪大了眼睛,怎么西瓜不就是圆圆的像皮球一样吗?其实西瓜的形状很多,有椭圆形、橄榄形、枕头形,大小不一。一向喜欢与众不同的日本人还种出了四方形和金字塔形的西瓜,价格很贵。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而对于见惯了红瓤的我们,对于这种黄瓤的西瓜一定喜出望外,甘甜的味道更是如蜂蜜一般润人心肺,绝对的让你从此爱上它。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7. 西瓜靠近瓜皮的部分怎么那么酸啊!

苹果和梨都是靠近外边的部分更甜,靠近中间的部分酸,但西瓜这种水果却是反着的,越靠近中间的部分越甜,反而是外面的部分很酸。原因是梨和苹果都算是梨类,平常吃到的部分主要是由花托和花萼桶发育的,靠近种子的部分是子房发育的所以酸。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西瓜属于瓠(hu 四声)瓜,我们挖着吃的部分是西瓜的胎座,靠近瓜皮的部分虽然颜色是偏向果肉的红色但它们是中果皮和内果皮,酸就是因为你吃到西瓜的皮了。

8.无籽西瓜诞生记!

50多年来,无籽西瓜广受世人欢迎。你可以轻松的将西瓜切碎,做成奶昔,给小孩子吃,而不用担心他会把籽吃下或者门牙给某颗坚硬的西瓜籽给磕掉了。据官方提供的信息,这种无籽西瓜——或可称无生育能力的西瓜的诞生,是将每个细胞有22个同源染色体的雄花粉与每个细胞有44个同源染色体的雌性西瓜花杂交而培育出来的。当西瓜成熟的时候,里面的小白种子有33个同源染色体,令其丧失了生育能力,从而不能产籽。这和马与驴交配而生骡子是一个道理。但杂交并不改变基因。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9.巨型西瓜不是传说

世界上最大的西瓜“西瓜王”重达158公斤,就是由来自于美国田纳西州的克瑞斯.肯特种植出的,超出上一届产自意大利的“西瓜王”。肯特表示,“我从来都没有种出过如此大的西瓜。我真不敢确定能打破去年的‘西瓜王’的记录”。

9个西瓜冷知识,在美国千万别随便请人吃西瓜

关注小编,每天为你分享一点冷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