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阆南仪酸菜广泛流行探秘!

 释怀斋 2019-05-18

好端端的青菜煮熟后,却要将其放在器具中让其发酵变酸后才食用。阆中、南部、仪陇一带,人们的这一饮食习惯,长期以来让外地人感到不解。

  近三十年来,有关“酸菜诱发食道癌”的说法广为流传。酸菜到底致不致癌?如果致癌,为何时至今日仍有这么多人喜欢它。同处川北南充,为何酸菜独独受到阆南仪三地群众的青睐,这其中到底有啥未解之谜?让人们感兴趣的是,食用酸菜的习惯又是何时开始在这几个地方流行开来……
酸菜红苕
独有的“生活符号”
  在我们看来,像吃红苕这样的喜好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在果城,甚至是西充、营山、蓬安这些地方,这红苕要么混入稀饭里煮,要么置于干饭中蒸,或者放入烤箱中烘烤,还没有看到谁就着酸菜吃红苕。
  而在阆中、仪陇、南部一带,如今人们吃红苕虽不用上酸菜,但食用酸菜的遗风,却保留了下来。上溯至1960年代,酸菜红苕在当地人的餐桌上却如一对孪生兄弟。吃红苕就必吃酸菜。久而久之,“酸菜红苕”这两种本风马牛不相及的食物,在当地人口中竟被喊得很响。
  56岁的张家莲家住南部县城,平时,上街买点酸菜煮面,是她很喜欢的一件事。11日上午,她到当地一市场转了一圈后,买上一篮子蔬菜,里面照例有一团酸菜。
  张家莲是地道的阆中人,一家五兄妹,她排行老三。上个世纪60年代初的集体食堂,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她所在的居委会集体食堂设在一个叫毛家巷的地方。每天上午早餐时,她成为家里到食堂打饭的主力。“当时的早餐全是红苕,有很多还是烂的。”红苕蒸熟后就可以吃,人们到食堂领红苕时,拿个笤箕(一种篾制器具)就行了。
  红苕买回后,家人已将酸菜汤煮好。“将红苕按家庭成员的年纪大小分配后,一家人围着桌子就吃开了,桌子中央放着一盆酸菜汤,汤里放有盐。每人盛一碗酸菜汤后,一口红苕,一口酸菜。”一般情况下,六七根红苕两小碗酸菜汤,足以让一名成年人吃饱。
  如今,人们“不屑一顾”的红苕,却是当年的“主粮”。张家莲清楚地记得,一次为争吃,她将好几个小点的红苕分给弟弟,结果,弟弟发现后不依,为此,她只好“忍痛割爱”,和姐姐一起匀了两根稍大点的红苕给弟弟了事。
  实际上,当时把红苕和酸菜配在一起“套餐”的不只是阆中人,与阆中相邻的南部、仪陇一带也是如此。此外,以前曾属于南充管辖的苍溪县,以及如今的盐亭县,不少群众也习惯这种吃法。“酸菜红苕”成为了这一带人一种独有的“生活符号”。
酸菜历史
据称始于百年前
  酸菜的制作其实再简单不过。先将一种本地产的青菜,洗净后放入铁锅里用沸水煮过,然后捞起来盛入缸里压实,再在上面置盖后放好,待其变酸后就可以食用了。当地人通常盛放煮青菜的器具为烧制的缸、罐一类,以壁无砂眼为好,放置的过程中要密封。如果密封效果不好,菜易生霉变质,从而影响食用质量。
  青菜是这一带的本地菜种。据阆中市农业局菜办汪主任介绍,青菜属芥菜一类。据《四川蔬菜阆中志》载,芥菜在阆中种植的历史已有70多年,上个世纪30年代,当地大量种植芥菜,芥菜因此成为当地群众的“当家菜”。“那时候,市场上的蔬菜只有青菜,诸如西红柿、莴笋等现在的大路菜品,很少听说过。”汪主任认为,食用酸菜是人们在吃青菜方法上的一种创举。
  而据这一带的老年人称,吃酸菜的历史还要早得多。仪陇土门十村的刘德义老人说,他爷爷在世时,就特别钟爱酸菜,“每次来我们家里,就喜欢酸菜稀饭。”今年80岁的他说,爷爷平时摆龙门阵说,爷爷的爷爷一辈就在吃酸菜。
  阆中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副会长李文明认为,阆中人吃酸菜的历史至少在百年以上,“虽然至今还没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但推算一下,酸菜在阆中的历史肯定不止几十年。”
  煮过的芥菜放入缸中经过几天时间,颜色由青色转为褐黄色,至此,酸菜即成。这种菜吃在口中,有一股很浓的酸味,酸菜因此得名。在上个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酸菜作为一种主要食物,成为这一带群众的家常菜。无论是煮稀饭、还是蒸干饭、煮面条,无论乡下人,还是城里人,家家每餐都要吃酸菜。“酸菜稀饭”、“酸菜干饭”、“酸菜面”等颇具川北特色的民间主食,因此流行开来。
  当年这一带的农村,由于粮食紧缺,酸菜几乎成为农民的主食。每当吃饭时,家家户户的人们端着土大碗,黑色的稀饭中除了几大块红苕外,就是酸菜为主。由于煮过的酸菜呈褐黑色,加上量大,一碗酸菜红苕稀饭变成了黑色,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时,制作酸菜的手艺,不管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都有一手。如果以现行的卫生要求来看,当年的那种制作方法,绝对称得上不卫生。因为不少人在食用前,根本不用淘洗,就将从缸里取出的酸菜切碎后直接入锅,这被称为“保持酸味”。
酸菜之谜
至今仍难以破解
  这一带人吃酸菜,相传与红苕有关。记者是地道的阆中人,曾在那方土地上生活了30多年。儿时,同院居住的沈老太婆在吃完红苕后,常要喝上一碗酸菜汤,“不吃,心里就不舒服,难受。”吃红苕时为何非吃酸菜不可?对此曾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红苕为碱性,酸菜为酸性,酸碱中和后,人的胃好受些;一种说法是,这一带水质较硬,需要用酸性物质使其软化,酸菜就充当了这种“软化剂”。
  然而,这些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常识告诉我们,红苕含有大量的糖,糖系酸性物质,既然是酸性的糖,又如何与酸菜实现“酸碱中和”呢?再有,这一带与南充其他地方均属同一地貌,气候大同小异,其水质较硬的说法好像缺乏根据。但为何同样在以吃红苕为主的年代里,南充的其他地方的人们却不食酸菜呢?
  汪主任说,芥菜主要含叶绿素、纤维素、维生素和水,煮过之后,叶绿素和维生素不同程度地受到破坏。“如果从营养角度看,吃酸菜并不利于营养”。汪说,其实,人们吃酸菜主要在于尝那种酸味。
  除这一带外,南充的其他地方也有吃酸菜的,比如在西充的一些地方。不过,这些地方的酸菜与阆南仪等地的酸菜有很大区别。一是,这种酸菜的酸味不大;二是放在缸中的时间没那么长;再有,制作酸菜的原料并非芥菜,而是像萝卜这样的茎叶部分。
  张军的老家在岳池。一次到阆中出差时,别人好心为他端上一碗酸菜稀饭,希望以此替他解渴,不料他才喝了一口,就吐了出来。“就像一股潲水味。难吃,难吃”。他听说这是酸菜稀饭后,大为不解。在他眼里,他们老家的酸菜只不是将萝卜茎叶煮后稍为放一下,有点酸味即可。
专家论证
酸菜致癌无依据
  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四川的北部地区就被医学界认为是食道癌高发区。这一结论,是通过一次普查得出的。
  我省于1971年在盐亭县建立了据称为全国第一个县级肿瘤研究机构——盐亭县肿瘤防治研究所,该所的前身为盐亭肿瘤防治工作队,1980年经四川省卫生厅批准更名为盐亭县肿瘤防治研究所。该所致力于食管癌的诊治、二级预防和防癌科普宣传教育,旨在弄清病因、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该所的设立,与食道癌高发区的川北不无关系。盐亭县地处四川北部,与三台、梓潼、西充、南部、射洪等县相邻,全国肿瘤防办将这里定为全国食道癌高发现场防治点,这里的食道癌发病率高达l18.5/10万,死亡率为79.4/10万。与此同时,这里还是胃癌、宫颈癌、肝癌、乳腺癌较多见的地区。
  充分利用食道癌高发现场优势,该所长期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华西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省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等,合作开展了大量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年治疗各种恶性肿瘤3000余人,门诊量4万人次,病员多来自邻近地区。通过对盐亭县的水源、土壤、地质、粮食中微量元素等进行综合考察,专家们进行了阻断食道癌癌前病变的病因研究,对引起食道癌的亚硝铵、霉菌病因进行了深入研究。自1971年以来,先后对15万人进行了普查,弄清了以食道癌为主的九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与分布特点。
  该所助理研究员陈金泽说,就在他们所成立那一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华西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的专家曾联合到苍溪、阆中、南部、仪陇、盐亭一带普查。根据当地人爱吃酸菜的习惯,专家们曾把酸菜作为研究重点。
  专家们发现,这一带人所吃的酸菜,存放时间特别长,一般的在10天左右才食用,有的则在半个月后食用,更有甚者,食用期长达一二个月。这种没有经过严格卫生消毒处理、并经过人为发酸的蔬菜,与食道癌发生有无联系呢?对专家来说,也疑点重重。有的农户食用的酸菜,其汁液已成粘糊状,取菜时,其汁液因浓度过大而成丝状。经化验,这些粘液里含有大量的白色连珠杆菌、球菌。这些菌是否与诱发食道癌相关呢?
  专家们通过两组小白鼠对比试验,结果发现,其与食道癌诱发因素无关。一组仅食亚硝铵与一组食酸菜并加亚硝铵的相比,其食道病变的机率后者竟比前者低得多。专家们发现,河南林县与川北这几个地方一样,食道癌发生的机率高,而两地都无一例外的有食酸菜的习惯,制作和食用方法也相同,都要放置较长时间,食用时大都不经过淘洗,而是直接煮食。
  一些专家认为,较长时间放置后的酸菜,其粘液随着芥菜煮的软硬程度呈消长关系。煮的较软的芥菜,制作酸菜时如果放得时间越长,粘液越浓、越多,反之,就淡,就少。而这种粘液虽与食道癌的致病无关,但经人食下后,易产生食道疾病,比如炎症、溃疡等。
  南充市中心医院肿瘤科任太成主任医师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酸菜致癌的依据。不过,川北一带这几个地方,人们制作和食用酸菜的习惯,确实无益于身体健康。
重出江湖
酸菜吃法多样化
  经历了“诱发食道癌”风波后,酸菜曾一度沉寂于川北一带的市场。但随着专家研究结果的出炉,当地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一度淡出市场的酸菜又“重新出山”。张家莲说,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酸菜又开始在市场上大行其道。
  “重出江湖”的酸菜,其制作方法与过去相比没有两样,只不过,人们更讲究清洁卫生,并根据专家建议缩短了存放时间。在传统的煮稀饭、蒸干饭、制作酸菜豆牙汤的基础上,人们变着花样吃酸菜。
  在阆中古城的名小吃中,至今仍保留着酸菜的一席之地。阆中五庙街一家酸菜豆花面馆,招来无数外地游客。这种加有酸菜豆花的面食品,有一种酸酸的清香味,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稍不注意人就会发福的今天,当地人认为,混有酸菜的食物能减少人体对脂肪的摄取,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
  与利用芥菜制作酸菜同步的是,当地人至今还延续着做盐菜的习惯:将芥菜洗净,把叶上的水凉干后,加入食盐用手揉。这种浸入盐的芥菜在放置一段时间后,或鲜吃、或晒干吃。晒干后的盐菜存放时间较长,一般用于煮汤或作为配菜食用。
  阆中伞塔街有一家食品厂,该厂在当地建了一个3000亩的蔬菜基地,专门种植芥菜,该厂将芥菜加工成多种酸菜类产品,目前南充市面上的酸菜鸡佐料,就产自该厂。
  酸菜与当地人有一种难舍的情结,大凡在外地工作的当地人,回家探亲大都以能吃上正宗的酸菜为快事。67岁的侯宗明出生在阆中市玉台乡,早年在阆中中学求学时,几乎每餐有酸菜。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云南工作,一干就到了退休。今年“五一”再次回到老家后,他每天都要到当地馆子吃上一碗酸菜豆花面。“哪个说的酸菜会致癌,我才不相信”。花甲之年的他认为,酸菜对自己控制高血压有好处。回云南前,他特意做了一袋干酸菜,除了自己吃外,也让第二故乡的朋友尝尝鲜。
  日前,阆中市商务局一名分管地方名特小吃的副局长谈及酸菜时感言,他们至今还缺乏对酸菜历史的研究。不过,当地准备在古城新城结合部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吃一条街,届时,诸如酸菜豆花面一类的小吃可望入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