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位“老长宁”的讲述——从田野上走出的“天山新村”

 zdjphoto 2019-05-19


从延安西路到哈密路,一条“天山路”承载了附近居民许多难忘的记忆。而以“天山路”得名的“天山新村”,宛如在市郊田野上崛起的传奇,历经岁月洗礼,更显璀璨。

天山原来就是“乡下头”

上海解放初期,沪西地区一般指沪杭铁路(现在的轨交3、4号线高架路轨)以西,还处于农村状态。只是沿苏州河一带,因为有天原化工厂、申新棉纺一厂(国棉21厂)、丰田制铁所(国营一纺机厂)、丰田纱厂(国棉5厂)等工厂,夹杂着集市民居,才有些许城市模样。

而长宁路以南地区,则是自然村落夹杂着棚户旧里与田野相伴。

上世纪50年代初,天山路(近娄山关路,当时尚无辟建娄山关路)破败景象。
(区档案馆提供)

由西向东记述——现在的天山路680弄动迁地块里有一个紧贴古北路一小(轨交15号线建设已拆除)的老宅子“英瑞庙”。英瑞庙是一个道观,据《新泾镇志》记载,相传为祭祀汉将英布所建,为吴淞江(苏州河)沿江72庙宇之一。上海本地人信奉道教,庙宇边上的老宅子也就称作“英瑞庙”,“瑞”字本地人读音“ci”,读成“英池庙”。

跨过古北路,东边就是远近闻名的高家巷。高家巷分前、中、后三个大宅子,浜南(1958年前玉屏南路是一条浜)是中宅和前宅(现在的新光居民区),乡民基本姓“高”,中宅西端有两圈老宅(本地民居“绞圈房子”)叫“王家门”,顾名思义姓“王”,现在金福养老院西侧位置。后宅乡民基本姓“姚”。跨过娄山关路,现在的区武装部大院(原遵义路小学)北侧有一个林家宅。跨过遵义路,现在的友谊居民区里有一个老宅子叫徐家角,有“徐”和“乔”两姓氏族。跨过中山西路有朱家宅(现在的中山公寓)和三泾庙(分南宅、北宅)。

天山路北侧高家巷一户本地人家绞圈房子。

天山路南遵义路东,现在的SOHO天山广场地块里有一个老宅子沈巷。再往东南方向有何家角、杨家宅、幕家宅等。如果用一张天山路街道的行政地图做底版,擦去图上所有路名、建筑的标识,仅留下上述的老宅子,再发挥一下想象,那么,呈现在读者眼前的便是土地广袤,人烟稀少的乡村再现。当年,沪西地区(包括天山)就是名副其实的“乡下头”。这些自然村落的周围阡陌连片,河浜纵横,夹杂着荒滩、坟茔,还有牧场,如现在巴黎春天天山店原址三星牧场,高家巷前宅有新生牧场。

天山路遵义路转角处的老宅子沈巷拆除前夕,该地块现为SOHO天山广场。

50年代天山路上三星牧场,今巴黎春天天山店位置。

上述情形,在1956年之前,还不是长宁区的情形,沪杭铁路以西地盘都属于新泾区范围。从1952年天山一村破土到1954年天山二村开工,都是长宁区向新泾区征地才得以兴建。1956年新泾区改为西郊区。1958年7月,江苏省上海县划入上海市,西郊区与上海县合并,与天山接壤的新泾乡、虹桥乡均划入上海县。

天山新村因“路”而得名

说起建天山新村,还得先说天山路。天山路的“老底子”是上海殖民地时期工部局“越界筑路”的产物。1925年,工部局从大西路(延安西路)向西发叉开辟出另一条马路——林肯路。林肯路向西延伸至新泾港边上的罗别根路(哈密路),全长3.8公里。1943年,林肯路改名为“天山路”,也由黄土路翻建为煤屑路。之后,一度又改名为羽林路(日伪时期设羽林区),解放后,才恢复“天山”路名。因为,确立了“天山”路名,路两侧农田里建造的工人新村便取名“天山”,按建造时间先后,分出一村、二村、三村、四村和五村。

列入建国初上海“两万户”(解决上海两万户产业工人住房问题)之列的天山一村,开启了天山新村大建设的序幕。天山一村于1952年动工,1953年入住,一村于90年代拆除后建起虹桥上海城(现名南丰城)。

列入上海“两万户”的天山一村在90年代拆除前的破败相。

天山二村东至遵义路,西与天山游泳池(现在的虹桥公寓)交界,南和虹桥公园(前身天山儿童交通公园)相邻,北依天山路。娄山关路与茅台路“十”字交叉将二村划成三片。茅台路南块与北块,娄山关路以西为西块。二村于1954年动工,北块(含西块)初建46幢3、4层的砖木结构住宅楼。上世纪60年代加层至4、5层。南块60年代末,由国棉21厂等单位加建住宅后有18幢,至此南、北块(含西块)共计64幢住宅楼。1992年,区房产经营公司对北块8个门牌号的进行加层改建,煤卫改成独用,并增设阳台。1994年建设天山商厦,2000年轨交2号线娄山关路站口带征地(长房国际广场和虹桥天都建设),拆去7幢住宅,现存57幢。

天山二村(北块)90年代长宁成套率改造的示范小区,今“精品小区”建设的典范。

天山二村(南块),图右红墙楼系1954年建造,四层是后加层,

图左系60年代末建设的5层住宅。

天山三村位于玉屏南路北,横跨遵义路,路西为“老三村”(先开工),路东为“新三村”,兴建于1956年。是由国棉5厂等单位征用徐家角农田建造的33幢住宅楼。

天山三村(遵义路西,俗称“老三村”)。

遵义路东的天山三村,俗称“新三村”,现属遵义居民区。

天山四村,东沿遵义路,西与上剂新村为界,南临天山路(其实还隔着农田和三星牧场),北靠高家巷前宅。中间隔着娄山关路,路东叫“老四村”(先开工),路西叫“新四村”。 1956年动工,1958年竣工。

娄山关路西侧的天山四村,俗称“新四村”。

天山五村,东至古北路,西临杜家宅自然村(今芙蓉江路),南至大金更自然村(今茅台路)。1957年开工兴建。当年系上海市农业局和上海县工业局等单位建造的3层砖木结构住宅,后加层改建为5层。靠天山路北侧,60年代末兴建了一批5、6层砖混结构住宅,前后共计62幢住宅楼。

天山五村80年代之前上海县所辖,现由仙霞新村街道所辖。

与天山新村同时期建造的还有上剂新村、联建新村。上剂新村东邻天山四村,南紧贴巴黎春天天山店大楼。系上海试剂厂于1956年征用农田建造的7幢职工住宅,初为3层砖木结构。1977年加建一幢5层住宅。同期,市海运局、市农业局又在该地块内建了14幢5层住宅,至此,上剂新村里有22幢住宅楼。

上剂新村的正面被巴黎春天天山店所遮挡,墙体青砖部分系原3层砖木结构建筑,

第四层是后加层。

联建新村,位于仙霞路北,天山一村南,门牌号为仙霞路15弄和紫云路63号。也是建在农田里,其中还填埋了一段名为葛蒲泾的河浜。由华东纺织工学院(东华大学)和市医药设计院等单位联合兴建。时间跨度较长,从1957年至1960年,共计11幢3、4层住宅楼。1980年再建3幢5、6层住宅,该小区总计14幢住宅楼。

仙霞路15弄的联建新村,紫云路也设小区大门。

不能遗忘的“自建公助”

解放后,上海市政府在中心城四周规划建设了一大批类似曹阳、天山、日晖、长白、鞍山、控江等工人新村,解决产业工人的居住困难。仅此还不够,政府鼓励企业建设“自建公助房”,即企业先行垫资,职工入住后每月从工资款中扣除一定比例的还款,直至扣齐,属个人产权房。长宁境内有国棉21厂、国棉5厂和关勒铭金笔厂(后为上海钟表元件厂)三家企业建设“自建公助房”。这类自建公助房均是两层砖木结构的排屋,没有卫生间,需要拎马桶。关勒铭金笔厂自建公助房地处天山支路39弄,天山路680弄土地征收中一并拆除。

天山支路39弄内原关勒铭金笔厂自建公助房,

贴在其外部和两层以上部分都是违章搭建。

天山境内还有古北一村,位于古北路东,上剂新村北,玉屏南路南,玉屏南路古北路转角还有一家炼制沥青的“柏油厂”。1956年,华山路民居遭火灾,政府为安置灾民和道路拓宽的动迁居民,盖起的十余排两层或一层的简易房。1986年拆除,重建6层住宅12幢,即现在的新风居民区。

古北路玉屏南路转角处的新风居民区,12幢6层住宅建在原古北一村的地块上。

“天山一条街”闻名遐迩

1958年天山新村全面建成之时,天山地区从“乡下头”进入新城区,当年不叫“天山路街道”,而称“天山新村街道”。当年谁能分配入住天山新村,那可是一件荣耀的事情,因为只有老模先进,或是企业骨干才能优先分配。

天山新村让“天山”有名,而声名远扬的历史契机则是“天山一条街”的兴建。“老四村”1956年建设时,并没有把住宅建到天山路的马路边,包括“新四村”开建都预留出空间,就是后来建天山电影院的地块。这是市政府为配套新建工人新村的商业网点,提前做好的规划。

50年代,天山路娄山关路西北角的建筑公司宿舍和堆栈,

该地块1979年建起天山电影院。(区档案馆提供)

1979年10月1日开业的天山电影院,图为80年代影院外观。

当年市政府规划了三条商业街(闵行、张庙和天山)。天山一条街是三条街中最后建成的,1960年7月1日开业。周边百姓简称为“一条街”。“一条街”北侧由西向东分别是:天山百货店、天山饭店、新邨食品店、长虹绸布店、朝霞服装店、新影照相馆、春光理发店、天山五金交电店。

50年代末,天山饭店建设场景,脚手架上的标语凸显年代感。(区档案馆提供)

1960年6月,天山一条街开业前夕,工人们在栽种绿化。(区档案馆提供)

90年代初,天山百货店外观。(郑惠国提供)

街南侧有天山邮政局、健民西药房、益寿中药店、新华书店、东丰熟食店、文具店,还有天山菜场和娄山浴室。生活在天山新村的百姓走到哪儿,都会自豪地说一句:“阿拉住辣辣天山一条街!”

90年代初,天山一条街南侧街面居民晨练情景。(郑惠国提供)

90年代初,经过加层改造的天山饭店更名为“天山酒家”。(姚海康提供)

90年代初,食品五店生意兴隆,图为国庆促销宣传。(郑惠国提供)

上世纪80年代由区政府财贸办主办的“天山街市”(类似外地的贸易集会)更是名扬沪上。长宁及周边城区的市民,尤其是西郊农民纷至沓来“赶街市”。当时街市举办的日子里,除了天山路交通主干道保持通车外,周边茅台路、娄山关路、遵义路、玉屏南路都是禁止车辆通行,各类生活资料的摊头鳞次栉比。笔者姐姐当时在天山酒家工作,她说:“阿拉天山酒家的炸里脊串,平时一天卖2千串,逢天山街市一天要卖1万多串。”可见街市之闹猛。

始于1986年,连续举办7届的天山街市闻名遐迩。

每遇天山街市,天山一条街四周道路全设摊,人流如潮。

1997年元旦开张的天山商厦让“一条街”的商业登上历史的巅峰,天山商厦当年的销售额进入上海百货业排位前十名行列。

1997年元旦建成开业的天山商厦,曾是长宁商业的“一枝独秀”。(姚海康提供)

城市更新老公房有喜

常言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居住天山新村让人感到荣耀的年代,隔路相望的周家桥街道还处在棚户连片的“下只角”时期。当历史的时针指向上世纪末,周家桥地区发生了沧桑巨变,沿长宁路两侧的棚户旧里地块一个接一个夷为平地,取而代之的是中高档商品房楼盘拔地而起,“下只角”跃升“高大上”。而此刻的天山新村进入暮年,当年的“荣耀感”不再。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没有独立煤卫的老公房居民,满是辛酸与忧愁。有实力的人家早已另择别处居住,将老房子出租。继续生活在里面的居民自然是“立升不够”。

2017年10月,天山路街道第一批非成套房改造开工,图为紫云小区改造现场。

周家桥地区棚户简屋能进入旧改是政策所致,政府要消除二级以下旧里。所以,近二十年来,大规模推进旧区改造。而天山新村不在旧里范围,而且还是“新式里弄”,你说尴尬不尴尬?正当老公房居民一筹莫展之时,“城市更新”的阳光终于驱散笼罩在“老公房”居民心头的乌云。政府对不在旧改之列,却又是非成套房的“夹心层”居民,推出“非成套房改造”政策。长宁区非成套房改造任务近80%在天山社区,共有19.1万平方米非成套房需要改造。主要集中在天山、天义小区(老四村)、天山三村、紫云小区和联建新村。

天山居民区(老四村)娄山关路764弄先开工的4幢非成套住宅。

娄山关路764弄率先竣工的两幢非成套房,

120户居民今年国庆前夕开始煤卫独用的新生活。

首批改造的非成套房于2017年10月开工,“老四村”娄山关路764弄里两幢已经竣工,涉及的120户居民已在煤卫独用的成套房内开始了新生活。

而今,这个田野上崛起的工人新村,还在源源不断地被注入新故事。

部分来源 | smg摄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