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不入古(不带古意),终为俗书。那么怎样才能入古呢?

 对岸合欢树 2019-05-19

给学书法者的三个“药方”——答学书者怎么入“古”

今天在下不才,斗胆给学书法的朋友开三个“入古”的“药方”,只要大家按照第一个和第三个“药方”认真“服药”,就能让大家都“入古”。

首先,咱得明白什么是“古”。古,古代的书法作品,基本上可以这么认为。但这还不够,因为古代的作品是死的,就是一张张破不溜丢的残纸,一些毛笔字而已。这是表面现象,他背后折射出很复杂的古人的人文精神,包括塑造理想的人格,追求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那么“古”比“今”好吗?“今”就没有好的吗?启功先生在世时常常对追随他的学生说,不要学我的字,学我的字就错了,学我的治学精神和学书方法。历代书家在书论中也不断强调要学习古人。好多初学书法的人都很疑惑,为什么呀?当然也被很多所谓现代派的书家所不屑。其实“古”与“不古”这背后隐藏着思辩过程:古代的书法并非都好,今人的并非都不行,但古人的作品是经过历史选择的,大浪淘沙,能够流传几百年到上千年,并且被大家所推崇的,都是精品,历史的选择是相当严格苛刻和公正的。今人的作品并不是都不行,没有经过历史的过滤和提炼,书法作品里夹带了很多不是书法的因素,包括地位权利,名气。赵本山就是个例子。一幅“龙飞凤舞”四个字拍卖了九十多万块,值吗?就那水平,在我们村能找到仨。数年之后,关于他的负面小道消息沸沸扬扬,五百都卖不出去。所以,学古人的保险系数高。虽不一定能成为书法家,但能保证你学到的都是好东西。学今人的,连被学的人水平高低都还是个未知数所以,“取法乎上”,“与古为徒”已经是书法领域的常识问题。

那么还要认清什么才是“古”,这个“古”有两层含义:1840年以前的作品都是“古”的,这是根据历史里的概念划分的;还有一层含义,主要指唐朝以前二王以后的作品,这个定义是书法领域的中的定义,确切地说,这是中国书法的古典时期,也是书法在历史上大大放异彩的时期,是中国书法的轴心期,犹如西方哲学之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苏格拉底时期。

好了,既然认识了“古”,根据不同目的的人,咱们就开始开药方了。第一个药方是开给准备学书法的小朋友的:

书法或书法家的历史小故事 五钱(药引子)

假期书法圣地游览 三钱

参观书法展览活动 二钱

找个书法老师 九钱

颜柳欧赵任选一帖每日课字 二钱五

室内装饰主题与书法相关 一钱五

本方“服用”说明:书法或书法家的历史小故事可以陪小朋友一起阅读相关书籍,或者观看电视节目以及相关动画故事片。因为从古至今故事对人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尤其是小朋友。兴趣才是最好的动力,这个极为重要,所以用量上开到五钱。假期书法圣地游览和参观书展活动根据经济情况量力而行,实在没条件在家网上浏览也行,但这两剂有副作用,用量过大容易分散精力,频繁的社会活动也会影响小朋友的学业,但也不能没有,因为书法就是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鲜活地存在于我们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不是书房里沉闷枯燥乏味的横竖撇捺点。所以这两剂用量轻点,但不能没有。

找个老师是小朋友学书法的重中之重,不可轻视,所以尽可能的找个好的称职的老师。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要看头衔,职称,证书等,在书法中这些是最没有意义,最没有价值的东西。这只和他个人的营销策略有价值。赵本山说的好:“别看广告,看疗效!”书法教师的核心价值就是对古典书法的理解能力和教学能力。这并不能一眼就看出来,否则骗子早失业了。这个要通过仔细的考察。胡萝卜和人参很像,一定要仔细辨别,鉴定。不然的话本来一个好好的书法苗子被带到“江湖书法”的歪门邪道上去就坏菜了。与其这样,还不胜自己多读点书,与小朋友共同成长。记住,宁可不要,不可找错。那么怎么辨别好的书法教师呢?

这里有两条参考办法:

听——听他说些什么,言谈之中强调一点些什么。1,如果老强调自己过去的荣誉,成绩,比如获过✘✘✘奖,被评为✘✘✘名人,结交过✘✘✘名流,对书法的主题话主题一笔带过,轻描淡写,或者利用一些大家都找不着北的“洋词”,“洋概念”进行忽悠的,就要小心了。这类人的常挂在嘴上的关键词就是视觉艺术、✘✘✘艺术、传统书法已经过时、新的艺术、风格、个性等,基本上可以否定。相反,对于自己的荣誉、证书、社会交往情况轻描淡写的,谈起书法滔滔不绝的,尤其是言必唐宋魏晋的,就值得斟酌了。如果能对古典书法进行辩证分析合理推理总结的,对书法教学有独到见解的,恭喜你,这绝对是个弥足珍贵的“千年野人参”,不要被他不起眼的外貌和邋遢的装着古怪的脾气所迷惑哟!

2观,考察他的人品学识,观看家中的摆设,凡是家中贴满了与名人合影照片的,他自己的狗皮膏药一样的作品的,以往教学中不教授传统经典古代碑帖的,教授些现代人临摹之作的,甚至教授他自己写的作品的,保证仨月五月速成并获奖的,不要犹豫,一票否决!这个很好理解,谁见过正规大医院的专家教授手术前对家属拍着胸脯包好的?手术前最重要的一道手续是让家属在手术风险告知书上签字。只有“城市牛皮癣”小广告上才可以看到包治百病,药到病除的。相反,家中摆满了各式书籍和古碑帖的,自己的作品老老实实学习传统的,在书法教学中只讲解被教授经典的,踏踏实实教学不做任何保证的。如果这样,值得考虑。

最后,书法习字课之所以用量不大是因为书法是门文化,不是手艺,技法在书法中所占的比例并不大,难度并不太高。但技法背后的逻辑思维和辩证过程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难的。所以,书法看起来人人都会都懂,不就是写个破字吗?但也是最难的,很多人写了一辈子,毫无成果。

预期“疗效”:不一定将来成为书法家,但对于心灵的美化,人格的提升,正确积极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是有所助益的。

第二幅药方是开给想学书法的成年朋友的。如果没你无意研究书法,只想写一手好看的字,希望能在求职中加分,那么请认真“服用”第二幅药方。

一本喜欢的字帖 七钱

读读书法家的趣事 二钱

坚持每天习字 九钱

本方“服用”说明:喜欢的字帖很重要,最好是现代人写的字帖。至于入不入“古”就不要考虑了,因为现代人写的字帖很容易上手,大家都能看懂。越“古”越不符合大众审美,高山流水难遇知音,“曲高”必“合寡”。画个枕石而眠的高士,满脸老皮纵横,一把胡子邋遢,纵然画技很好,难有人欣赏,画个前凸后翘的美人图,只要不是画技丑出“天际线”,连傻子都爱看。当然你要是就喜欢古人的作品,当然也可以。之所以每天坚持习字用到九钱是因为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坚持做,因为写字就是手艺活。有人做墙体广告,直接拿刷子在墙上直接写,和电脑打印的一样就是这个道理,简单的事重复干,熟能生巧。

第三个药方,这个药方是开给立志研究书法的友开的。准备“服用”本药方的朋友请做好心理准备,因为这个药方“副作用”很大,预期“疗效”难以预料,成功率很低。注意了,开始开“药方”了:

精读古今书论 九钱五

博览古今历史 三钱

精研古典经典名帖 八钱

熟悉中国的古典经史子集 六钱

熟悉中国的《易》学杂说 三钱

熟读中国古典文学 七钱

了解西方的哲学史 三钱

熟悉西方的古典哲学名著 三钱

学习一点文物鉴定知识 一钱七

找到一个明师并一生追随 三钱

思索古典法帖中的创作环境 六钱七

了解一点文房四宝的制作工艺 二钱一

辩证地评判分析历代书家的得失 五钱

放弃名利浮躁的得失心 九钱七

终生临摹古典法帖 四钱

了解汉文字的渊源 四钱

本方“服用”说明:只要认真地按方“服用”,虽然不能保证你成为书法家,最起码入“古”是有保证的。我再说一遍,书法是文化,必须由文化来支撑。脱离了文化,他就是工艺品。一个工艺品师傅是不需要文化的,练好手艺就行了。这也是当今批评书法家用的最多的一个词“匠气”,工业上需要工匠精神,但书法上要杜绝“匠气”。“匠”靠手来吃饭,书靠文化来滋养。所以这幅药方里绝大部分都是关于读书的。临摹字帖是学习书法中最基本的功课,无需多说。识“古”辩“古”才能入“古”。要想识“古”辩“古”是需要大量的知识的,还需要有思辨能力。脱离了思辨能力是站不住脚的。这也是当今的丑书不能服众的一个根本原因。一句老百姓不懂艺术是没有任何说服力的。还有的丑书家为了回怼群众的质疑,把历史上有建树的书法家都说成是丑书家,颜真卿的作品是丑书,王羲之王献之的字是丑书,因为他们都是当时的创新者,当时的群众不了解,历史证明了凡是创新者都是不被当时的群众理解的,都被群众认为是丑书。因为我们创新,所以不被群众理解,所以我们是大师,假设我们的创作是丑书,历史上创新的书法家包括二王,颜真卿,等作品都是丑书。这种滚犊子的拿历史上的一流大书法家来给自己垫背的歪理更不能服众。要想服众,除非他能给大家推理证明自己的作品是有出处渊源的,这个思辨过程很重要。

“想当然”式的创新在历史上是站不住脚的。否则的话,没必要入“古”了。如果这样创新可以的话,只要你包销,10块钱一平尺我能写到李嘉诚破产,写到比尔盖茨跳楼!

总之,为什么很重要,万事万物想要弄清为什么是很困难的,所以考几何的时候,因为所以的推理证明过程很重要,没有推理证明过程,只有最终答案,就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数字,屁都不是!

正是因为这个为什么很困难,所以在第二幅“药方”里不主张入“古”,付出的太多,目标太小,不值得。

找明师也不易,不要盲目,不要看包装,不明的师宁可不找。警告!本幅“药方”的副作用特大,读书太多,有自己的思想和想法,难以合群,独立特行难以被社会所接纳,不知不觉变成了别人眼中的傻子。如果承受不了被社会抛弃的风险,没有对书法抱有万分崇敬心和精神信仰的话,个“古”不入也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