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景观案例全面解析! 方案及施工图: 蔡凌豪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设计时间: 2012年 施工时间: 2013年-2014年 施工单位: 北京林大林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摄影: 除注明外均为蔡凌豪拍摄 感应玻璃艺术装置电子部分:刘士营 北京林业大学信息学院 本文为《溪山行旅——景观语言转译与建构》节选,原文发表于《风景园林》2016/2 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景观项目,围绕着新建的教学和科研大楼——学研中心(获2014-2015年度建筑工程鲁班奖)。建筑U型的体量朝向校园形成半开放式的方体内院空间。一个巨大的分形结构——树塔从建筑中心生长而出,成为校园的标志物。复杂的城市环境、紧凑的校园用地、庞大的建筑、复杂的结构、严苛的防水要求、有限的日照给景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北京林业大学学研中心景观的设计过程,设计者试图事先建立一个相对精确的景观语言逻辑体系,以此明晰景观与城市、校园、建筑以及使用者之间对话和共生关系。 外源的形式 学研中心是北京林业大学最重要的教学科研综合楼,它占据了林大校园的东南角,东部及南部边界紧邻城市道路,U型的体量朝向校园形成半开放式的方体内院空间。叠涩状的建筑语言在建筑的各个部分重复使用,成为建筑的主要形态特征,这将成为景观符号的主要语言之一,以形成景观和建筑共同的语汇体系。 场地的东界和南界紧邻着城市道路,该区域的城市面貌比较单一,不能给予场地积极作用。城市与校园的界面是建立两者之间对话关系的重要纽带,因此,总体上,基地的语言在与城市交界处应是外向的。建筑功能布局呼应着校园向城市过渡的关系,基地和城市不能如传统校园围墙般隔绝内外,应在安全、方便管理的基础上,构建一种半透明性的相互渗透的界面,以形成更加友好的交流互动。 总平面 为了更加精确科学得把握语境,引入了量化分析作为剖析语境的工具,数字化规划设计方法被贯穿到设计的全过程,试图以此建立起更为客观理性的从语境到语构的转译逻辑。 设计前期的计算机分析 流水台阶的流体力学分析,以预测流水形态(使用Xflow软件) Z型坐凳的结构强度分析(使用solidworks软件) 内化的传统 北京林业大学的办学理念“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则被转译成景观的核心语义。它包含四个重要的对象:山、水、树、人,最终将其归纳浓缩为“溪山行旅”四字。 溪山行旅的语源来自于中国北宋画家范宽《谿山行旅》图,与大多数山水画迥异的是,它违背了中国绘画的基本原则,将一座山几乎填满了整个画面。坚实浑圆的主山巨大无比,高耸入天之极处,俯视着几个渺小的旅人在宏大的自然山水间行走跋涉体现出自然与人和谐朴素的辩证关系,它与“知山知水,树木树人”形成了完美的呼应。溪山行旅,在山水之间行走体验,正是北京林业大学师生在天地间上下求索的心灵写照。 范宽在绘制《谿山行旅》图时,已经完成了从自然语言到绘画语言的第一次转译,在对自然原型转译的过程中,与原型对应的象形关系退隐了,而象征和隐喻作为基本的修辞,构筑了一个超越于其产生时代的图式语言,表述了一个宏大的有关天地人的叙事主题。因此,学研中心景观,是对溪山行旅的二次转译。设计者放弃了回归拟态山水的园林意象,而将其转译为更为普世的抽象景观语言。 语义到语构的转译 在“在时”和“在场”的基本前提下,再以“东方”和”西方“这个属于历史学的概念区分当下景观的设计和营造,未免陈腐。最现实的选择是,将中国传统的哲学审美、艺术语汇与当代的景观和材料语言相结合,从而在地域性与当代性之间取得精巧的平衡。 “溪山行旅”语义到语构的转译,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转借和引用。 (1)转借:因为空间尺度的差异和建筑结构的限制,为了避免跨尺度象形和类比可能造成的“微缩盆景”效应,项目中的表达“山”“水”“树”的景观符号并非直接模拟原初的自然形态,而转借自绘画和建筑等相关语言——即所谓的二次转译。 转借的绘画原型语言包括:范宽《《谿山行旅图》,米友仁《潇湘奇观图》。潇湘奇观图之平远层叠的山体结构与溪山行旅图中的高远构图形成空间视觉上的对比,图式语言中隐含了观者的位置、移动的坐标差异。它将和场地里的空间高度变化和上升,下降,移动,停留等空间运动形成对应。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 在确定语言原型后,根据场地特质和“在时”的当代性,通过对建筑功能和风格的推导分析,以及景观语义表达的需求,建立了核心的景观语素,它们包括: A 名词语素:材料语素(石、钢、木、植物,空气,光),类型语素(泉、溪、瀑) B 动词元素:上升,下降,移动,停留 C 形容词元素:形态语素(折线型,波浪型,Y型,叠涩型) D 组构关系:并置、融合、渗透 (2)引用: 在中国传统园林中,除了象征性和隐喻性的符号和空间组构方式,还会借用匾额楹联绘画相关语言来直接表达景观的“语义”,现代景观则更倾向于用景观本体的语汇来表达,书法、诗歌、绘画等被视作可能会伤害景观纯粹性的非典型语汇,因此,这些本来同源的语言被日益隔离。但是,书法、诗歌和绘画比之典型景观语言在表意的直接性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溪山行旅”的转译过程中,不仅用转借来分解抽象提炼这些相关语言,更在需要重点表达的景观节点不加转换得直接“引用”它们,以明确清晰得凸显语义和叙事的核心。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也试图在“在时”的景观语言中勾勒出和中国园林传统语言的遥远记忆和血脉联系。 景观语构 根据建筑功能和空间布局,学研中心景观被分成四个主要的部分:东侧南侧与城市相邻的绿地空间;北侧与第二教学楼相邻的东门入口道路及绿地;西侧主轴广场;建筑合院内南北两个下沉广场。 4.1 东侧、南侧及北侧景观——绿色空间和城市界面 在南侧和东侧与城市的界面,采用了“钢 植物 渗透 折线型(波浪型)”的语构逻辑,放弃高大封闭的围墙,但也未使用纯绿植围合的具有安全隐患的开放式边界,而是由1280片在特定位置弯折的不锈钢片构成山水主题抽象图案的围栏,1.6米的净高使城市的行人获得舒适的不具压迫性的场所边界。不锈钢板的10厘米的间距和围栏后相对稀疏的北海道黄杨,构成了某种半透明性,使校园和城市若隐若现得相互渗透。当人们在街道与围栏相向而行时,围栏上的山水图案会随着人的空间运动逐渐显现或逐渐退隐,景观的变化呼应了人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构成动态的富有旨趣的城市界面,并向城市展现校园文化。 使用Grasshopper设计围栏并输出加工excel表 4.2 主轴广场——建筑语言的景观化生长 主轴广场是学研中心朝向校园的主要公共空间和入口通道,与建筑的关系最为密切。景观延续了建筑设计的基本语汇,景观附生于建筑,犹如从建筑主入口向外水平生长而出,以此形成与建筑更为融洽的关系。一个简约的矩形构造显影了建筑的轴线,呼应了建筑中央的“树塔结构”——树塔结构的分形叠涩符号被景观转借,出现在各个景观细部中。矩形构造被薄薄的不锈钢池壁分割为草地和水池两个部分,两者的边界几乎消隐,一条黑色的石板嵌入草地,并通过一个白色的溢水台锁扣住水池,土地与水,黑色与白色紧密地并置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具备强烈形式感的轴线景观。 泉水从黑色抛光花岗岩条石中涌出,流淌至白色石台处跌入水池,并沿着水池中央的不锈钢水环斜面缓缓汇入一片干涸的卵石滩中,这一“涌-流-跌-汇”的水流动态过程,含蓄得象征了大学教书育人、润物无声的职责所在。石滩因为泉水的浇灌而萌发生机,最终成长为树塔所象征的参天大树。水环的“空无”与树塔的“巨构”并置,产生了更为强烈的对比旨趣。水池倒映着建筑、树塔和天空的变化,显现了景观、建筑和环境的共生关系。 池壁延续了建筑设计的分形语言,叠涩退台的石壁减轻了体量感和重量感,远看犹如悬浮在地表之上。 轴线的西端,由一整块与建筑立面相同材质的浅黄色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雕塑——壁泉成为轴线的收尾,形成建筑主入口的对景,减弱了建筑轴线与森工楼之间暧昧关系。壁泉表面依旧采用退台叠涩的符号语言,流水从壁泉顶部缓缓流入下面的镜池,镜池池底由黑色抛光花岗岩组成与壁泉完全相同的图案,在冬季无水的时候,镜池依旧倒映着壁泉。巨石的高大体量和石顶涌出的泉水,和对应的水平中轴水池并置形成“高”“平”两种山水意象。因为相同的材质和叠涩语言,壁泉和镜池犹如建筑剩余的一块材料,是学研中心的纪念碑。 4.3 下沉庭院——“溪山行旅”的文化表达 中轴广场的两侧,是南北两个下沉庭院。 从南校门向校内行走,最为醒目的是悬挂在庭院北壁的巨幅溪山行旅图,如同传统建筑中堂中巨大的挂轴。它是最简单直白的“引用”,舍弃了将《谿山行旅》图再次转译的企图,这幅画中已包含了一切景观所要阐述的内涵。唯一的转换是绘画材质和尺寸,绘于丝帛之上的原画,高精度扫描图片,被转换成点云,蚀刻在不锈钢板之上。原画尺寸为206cmX103cm,蚀刻在钢板上放大为540cmX270cm,超常的尺度使画中的山水扑面而来,形成异乎寻常的冲击力。 溪山行旅图是引导组织空间运动以形成景观叙事的重要节点。它引导人们走向下沉庭院。下沉庭院与地表形成4.5米的高差,空间运动在此忽然下降,在满足人流疏散要求的前提下,台阶的一部分转变为流水台阶——诗瀑(Poem Waterfall)。行人在地面之上并无法看见刻于台阶上的诗歌,流过台阶的跌水和隐藏在不锈钢扶手之下的带状灯光加强了运动的导向性,步入下沉庭院,在台阶尽端,灯光扶手与一片红色的耐候钢板挡墙相连接,挡墙上镂空刻有溪山行旅四字。行人在此处从一个更加低平和近距的视点仰视《谿山行旅》图,下方的雾池的浅浅池水倒映着画面,置于池底粗粝河卵石间的灯具将色温4200K的昏黄光芒透过荡漾的水波投向画面,绘画笼罩着一层浅浅摇曳的波光,山和水因为灯光被并置在一起。雾池中薄薄的钢质断桥底部,设有雾泉。景观的雾和绘画中雾气相互交融,将二维绘画的视觉深度拓展至三维,亦真亦假的将绘画语言和景观语言叠合并置。 行人回头向诗瀑望去,才会看见台阶的流水之后,隐约刻着一首英文诗歌。跌水引导着行人的运动,利用高差预谋了发现的意外,它将行人从中国古典的氛围迅速抽离,叠加在具有强烈差异的异质语汇之中,并置的差异性带来心理的变化,从而获得尺度、视角、时空和思维的自由切换。这是空间叙事的魅力,行人体验了视觉和情感的双重惊喜。 台阶上的诗歌“引用“自美国自然主义女诗人Mary Oliver的“Sleeping in the forest”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疲惫的旅人静卧在夜晚森林的溪流卵石之上,倾听自然的天籁之音,渐渐沉入梦乡。全诗有着幽暗明灭的画面感和安宁祥和的神圣感。 对“溪山行旅”的转译从未被时空所局限。尽管来自完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载体,这首英文诗却与千年前东方的《谿山行旅》图构成一种奇妙的互文和共振,从宏大山水到林间溪流,犹如从宏观到微观、从天地山水到心灵一隅的流畅变焦,这是源自共同自然语言母体的通感,它跨越时空和文化的限制,不论何时何地,都具有相似的共鸣和感悟,表述着共同的语义与情感。 高大的金属树形雕塑从不锈钢种植池中生长而出,攀援在建筑之上,建立起景观与建筑的紧密联系,形成庭院的主要视觉立面。“树”的符号在建筑内外重复出现,强调了北京林业大学的标识性。 暗红色耐候钢板种植池从建筑高层俯瞰,构成抽象的折线状山体形态。在人行高度,山体的平面形态由于视角的变换而并不为人所感知,但高低变化的曲折的池壁构成类山体的立面形态,形成了庭院的形式语言母题,引导Z型坐凳、竹林、铺装,共同构成多变的高低错落的空间界面,具有明确的运动导向性。 Z型坐凳抛光的黑色凳面倒映着建筑和竹林,种植池和竹林的组合在狭小的庭院里构成细腻的空间和光影变化,竹林里设有雾喷,在炎热的夏天降低庭院温度,在夜晚,Z型坐凳暗藏的LED灯带将光照射到暗红色耐候钢表面,反射出柔和温暖的光芒,成为庭院的主要光源。 多种材料被并置,钢板铺地、防腐木板铺地及碎石铺地进一步强化了折线母体的形式感,形成丰富的空间和行走体验。L型悬桌和Z型坐凳提供了艺术化的休憩与交流空间。 在种植池的最东侧,拉丝不锈钢雕刻的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中的诗句“”Sorrow is hashed into Peacein my heart, Like the Evening among the silent trees“(我忧思的心逐渐安宁,正如暮色降临在寂静的山林),与诗瀑上的Sleeping in the forest形成首尾呼应,犹如乐篇的最后一个音符,渐渐归于沉寂。 种植池中设有5片Pm2.5感应玻璃艺术装置。利用激光内雕技术将18世纪博物学家绘制的五种代表性植物图解雕刻于20mm厚的玻璃之中,逆光下植物纹样会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每一个北林学生在植物课上都观察过类似的图案。由PM2.5传感器和Arduino单片机组成的控制系统,隐蔽得安装在L型悬桌之下。PM2.5传感器实时监测空气中PM2.5颗粒浓度,并将其转换为数字信号,动态的控制安装在激光内雕玻璃底部的LED灯条的颜色,空气质量良好时灯光为蓝白色,空气质量恶化灯光颜色逐渐变红,变化的LED灯照亮玻璃之中的植物纹样,使之仿佛具备了生命的呼吸,似乎正从土地中生长而出,动态地呼应着周边的环境。 艺术装置设计实验过程 艺术装置设计实验过程 自制LED灌封胶 灌封数控LED灯条 PM2.5传感器封装在三维打印机打印的外壳内 PM2.5传感器及arduino单片机控制板 多种语言包括景观、绘画、数学、信息等被转译并置在一起,共同组成了这个动态景观装置,最终它又通过感知空气的变化,回归了所有语言的母体——自然之语。它在呼唤关注中国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同时,使庭院具有了多重的艺术与生态的含义,并成为自然之语的转译者,使已经日益与自然疏远的我们,能够倾听自然的呼吸,读懂自然的语言。 (来源:黯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