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地名文化散说之七十:道之三

 江山携手 2019-05-19

   唐代的“道”不仅是行政区域名称,而且是军事单位与军事管理区域的一种划分。不过我们学习唐史,往往都知道节镇,知道节度使,而忽略或者忘记了“道”。这个道与上篇所说的分天下为十道,十五道,设十五道采访使不同。可以是临时的行军之“道”,也可以是常设的军事防守的道。更多时候是军政府性质的权力极大的道。它的地名意义不很固定因而也不很突出,但也不得不说说。

   隋开皇二年,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于并州,以晋王广为尚书令。置河南道行台尚书省于洛州,以秦王俊为尚书令。置西南道行台尚书省于益州,以蜀王秀为尚书令。

   隋炀帝八年,集大军于涿郡,号称二百万,以征高丽。以兵部尚书段文振为左候卫大将军,分左右军各十二道。

   左第一军可镂方道。第二军可长岑道,第三军可海冥道,第四军可盖马道,第五军可建安道,第六军可南苏道,第七军可辽东道,第八军可玄菟道,第九军可扶余道,第十军可朝鲜道,第十一军可沃沮道,第十二军可乐浪道,右第一军可黏蝉道,第二军可含资道,第三军可浑弥道,第四军可临屯道,第五军可候城道,第六军可提奚道,第七军可踏顿道,第八军可肃慎道,第九军可碣石道,第十军可东暆道,第十一军可带方道,第十二军可襄平道。

   一般地说,凡兵分道,相当于后代的路。如我们抗日战争中的八路军。八路是按序号,古代则另起个名称,这个名称往往与征伐、镇守的地域与任务有关。一个军有一个行军总管,相当于军长;几个军的道可能有一个大总管,管理并指挥各军乃至各道,在行军时在其本道叫大都督。如下所述:

   李靖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以伐突厥。华州刺史柴绍为胜州道行军总管,以伐突厥。并州都督李世勣为通漠道行军总管,华州刺史柴绍为金河道行军总管,任城郡王道宗为大同道行军总管,幽州都督卫孝节为恒安道行军总管,营州都督薛万淑为畅武道行军总管,以伐突厥。

   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任城郡王道宗为鄯善道行军总管,胶东郡公道彦为赤水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行军总管,利州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以伐吐谷浑。

   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昌。

   薛延陀寇边,兵部尚书李世勣为朔州道行军总管,右卫大将军李大亮为灵州道行军总管,凉州都督李袭誉为凉州道行军总管,以伐之。

   八月壬子,安酉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以伐焉耆。

   甲午,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李世勣、马周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十六总管兵以伐高丽。

   十二月戊寅,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率三总管兵以伐龟兹。

   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以伐贺鲁。

   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将军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丽。

   郑仁泰为铁勒道行军大总管,萧嗣业为仙崿道行军大总管,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忠为长岑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铁勒。

   上元元年二月壬午,刘仁轨为鸡林道行军大总管,以伐新罗。

   以上都是说的战争状态。也可见初唐时期太宗等穷兵黩武之情形。平时驻军,高祖时已分关中军为十二道,后来各地方镇,驻扎军队在地方,大的叫军,小的叫镇,守捉等。几个军加几个守捉总起来成一“道”。总称为某某军。军与镇的长官叫使,即军使、守捉使等。而道的长官则叫都督、大都督,唐高宗以后,都督带有皇帝使节的都叫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大小军镇皆置节度使,而制度开始混乱,藩镇割据之势渐成。

   从称呼上讲,就是先有某某道大总管,某某大都督,而后有某某道节度使,简称某某节度使,后来直接说某某军节度使,也简称某某节度使。而所谓的道,是军事上的方镇,也土地、行政权力都有,有的连赋税也不交给天子一丁点,俨然是国中之国了。天子有难,诏若干道兵来京师,还用“道”,但此“道”早已“不道”之极矣。

   初唐管理军镇城守捉的道,有名的如下:

   范阳道;河东道;关内道;河西道;北庭道;安西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江南道;曰河南道。

   如安禄山就是范阳道节度使。

   某某道总管或节度使,是军辖区;某某道采访使,是行政区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