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钱首相小泉 2019-05-19

泉界对北宋铁母的特征及如何鉴别早已有了共识,而对北宋铜母问题则讨论了几十年,至今尚无定论。有的钱商,为了赚钱,把品相好一点、精美一点的铜钱,都说成是“母钱”,弄得“母钱满天飞”,降低了母钱的标准,误导了泉友。这种情况说明,如何认识和鉴别北宋铜母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需要破解的重要课题。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北宋采用翻砂法铸造钱币,因而母钱的存在毋庸置疑。母钱,即翻砂铸钱用的模具。母钱分为雕母和铸母。铸母由雕母翻铸而成,其用途有二:一是作为母样存档备查,二是作为模具铸造流通行用钱。铸母又分为铜母和铁母。

应当说,现在研究北宋铜母确实比较难 ,难就难在没有档案资料作依据,也缺少铜母泉谱作参照。退一步说,即便有档案资料和母钱钱谱,也要从钱币实物出发,具体钱币具体辨析。因为钱币的币种不同,币型不同,版式不同,书体不同,母钱的表现形态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通过比较去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在北宋铜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讨论中,笔者依据实物积累和认识积累,提出了北宋铜母的识别方法,即“四同四品四次四项比较法”。

四同: 比较的前提必须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同币种、同币型、同版式、同书体的钱币。不同币种、不同币型、不同版式、不同书体的钱币,其精度、状态也各不相同,因而这种比较没有决定性意义。

四品: 比较要在“四同”的基础上具备四枚钱币,即除了所要识别的母钱外,还要有样钱(母钱下一代)、美品、普品三枚佐证品。三枚佐证品缺一不可,缺了一枚,比较无法进行,母钱识别也无法得到确切的结果。

四次比较: 一是普品与美品比较,用普品佐证美品,防止把普品当成美品;二是美品与样钱比较,用美品佐证样钱,防止把美品当成样钱;三是样钱与所要识别的母钱比较,用样钱佐证母钱,防止把样钱当成母钱;四是母钱与普品比较,进一步查验母钱与普品之间的差异。这样四次比较,力求做到严密,严谨,准确。

四项比较: 要紧紧围绕母钱应该具备的特征去比较。一是比尺寸大小;二是比材质优劣;三是比做工精不精;四是比有没有雕母留下的痕迹。

按照这一思路,这里笔者选择了两组钱币(限于篇幅)分别进行实例比较。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第一组:元祐通宝折二正字篆书钱

2004年初,笔者入藏了一枚元祐通宝折二正字篆书钱即图1钱。是品,哲宗元祐年间(1086—1094年)铸造。直径29·84毫米,厚1·98毫米,重8·8克。《北宋铜钱》定为一级 ,极罕见 。

由于当时对铜母的标准并不清晰 ,只是觉得是品非常精美 ,水红铜质, 暗红色传世包桨 ,做工精细,边轮虽略有磨痕 ,但品相极佳 。到底是何品质的钱币?笔者也曾困惑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入藏了三枚与是品同版的钱币,即图2、图3、图4钱。笔者对这四枚钱币进行了四次四项比较。

首先,图4钱与图3钱比较

图4钱青铜质,黑龙江五常出土,干坑绿锈,直径29·44毫米,厚1·78毫米,重8·1克。图3钱青铜质,生坑出土,红斑绿锈,直径29·59毫米,厚1·88毫米,重8·2克。两品在铜质、尺寸、重量上所差无几,但在精度上差距明显:图4钱虽然穿口进行了打磨,钱文比其它同类普品精美,但与图3钱比,逊色得多,钱文不如图3钱有神,字口不如图3钱深,内郭、外缘不如图3钱的内郭、外缘立整,笔画有粘连。两者相比,图4钱是普通品,图3钱是普品中的美品。

其次,图3钱与图2钱比较

图2钱青铜质,内蒙古东部生坑出土,钱体泛黑,伴朱砂锈,直径29·84毫米,厚1·91毫米,重8·6克。与图3钱在铜质上、尺寸上虽然看不出太大差异,但精度上差距明显:图2钱钱文精美 ,工艺精细 ,字面平直 ,字口深峻 ,笔画挺拔 ,转角清晰。而图3钱字口稍浅,个别处有粘连。相比之下,图2钱无疑是一枚初铸样品钱。

再次,图2钱与图1钱比较

看尺寸,两品差距微乎其微。 看铜质,图1钱铜质细润,呈现油光,而图2钱铜质,略显粗糙。看做工,图2钱虽然相当精整,甚至无可挑剔,但与图1钱相比还是差那么一点点:图1钱钱文笔画间隙宽松,舒展大气,更富神韵 ;背郭精整,拔模斜度鲜明 ;地张起鼓,呈现鲜明的立体感。

而图2钱钱文笔画的间距显得有点儿紧;字口较浅;地张起鼓不够鲜明,立体感变弱。再看雕痕,图1钱地张与字口底部交汇处 、地张与背郭四边底部交汇处 、地张与外缘底部交汇处均可见雕母留下的细细的凹痕 ,而图2钱同位处已不见凹痕。相比之下,图1钱是一枚更高级别的钱币。

最后,图4钱与图1钱比较

图1钱直径比图4钱大0.4毫米。 两者的铜质和做工差距鲜明:图1钱铜质精良,字口精深,背郭精整,地张起鼓明显,立体感强。而图4钱在这些方面逊色得很,特别是钱文粘连处较多,字口、内郭、外缘明显变浅。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图1)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图2)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图3)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图4)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第二组:崇宁通宝折十抽示开口通楷书钱

2005年秋,笔者有幸入藏了一枚崇宁通宝折十钱即图1钱。是品徽宗崇宁年间(1102—1106年)铸造,直径34·48毫米,厚2·68毫米,重10·9克;青铜质,黑漆古传世包浆,人称“黑油亮”;直边,车工背,钱体干净,品相极佳。钱文柔细纤劲,秀美挺拔。形制为宽字、细郭、细缘,属抽示类,所不同的是,“通”字“用”部左上角开口(两笔中间有缝儿)。

该版式诸谱未载,笔者称其为“开口通 ”版式 。对于此品,上过手的泉友都说是母钱。到为探究竟,笔者搜集到了三枚精度不同的有比较价值的同版对照品,按其精度依次为图2、图3、图4钱。于是,笔者对四枚钱币进行了四次比较。

首先,图4钱与图3钱进行比较

图4钱直径34·31毫米,厚2·58毫米,重10·1克。图3钱直径34·41毫米,厚2·65毫米,重10·5克。两品尺寸、铜质差不多。图4钱制作不够精,钱文有粘连,字口出现流铜,一眼看上去,就是普通的流通行用钱。图3钱制做较精,转角较清晰,字口没有流铜,是普品中的美品。

其次,图3钱与图2钱进行比较

图2钱直径34·51毫米,厚2·61毫米,重10·3克。尺寸与图3钱差不多,青铜质,生坑绿锈,薄锈处露出黑漆古包浆。该品制作比图3钱精细,穿口光洁,轮郭精整,夹钱文较细,笔画间距宽松,笔画形成的夹角清晰。

如“ 寧 ”第三笔即“横折”所形成的夹角,其角尖延伸点超过图3钱同位延伸点0·23毫米;“ 寧 ”字“ 罒 ” 部下端由有笔画合围形成的空心月牙形比图3钱的同位空心月牙形大而清晰。通过两品细部比较,不难看出图2钱不是一般的精美品,而是用于印范的样钱。

因为此钱有黑漆古包浆,这是印范钱的一个重要标志。为防止粘砂,便于脱模,需要在母钱和印范钱钱体上涂上一层润滑油脂。钱体上的油脂长期与铜质结合,形成了黑色氧化层,俗称“黑漆古”。

此品正是这样一枚印范样钱。其印范使命完成后,便归到流通钱大堆之中,进入货币流通领域。后来入土,在酸性环境下,在黑漆古包浆上面又生成了一层绿锈。此类印范样钱,在出土的北宋钱币中能够见得到,但很少很少。带有黑漆古包浆的印范样钱,是母钱最有力的佐证。

再次,图2钱与图1钱进行比较

从尺寸上看所差不多。 从铜质上看,图1钱铜质比图2钱的铜质更细腻。据检测,图(1)钱含铜51·45%,含铅 3 2·38%,含锡10·98%,含其它金属 元 素5·19%。这样高锡铅的白铜材质,富延展性,铜液的流动性好,钱体的各个角落乃至细枝末节都能铸到位。

据测量,图1钱“崇”字“示”部的第二笔即“长横”长11·62毫米,比图2钱同笔画长度超出0·24毫米; 图1钱“通”字“之”部末笔长12·66毫米,比图2钱同笔画长度超出0·23毫米;图1钱“ 寶 ”字“目”部宽2·56毫米,比图2钱同位宽度超出0·21毫米。

这些差距正是图2钱铸造过程中铜液冷缩的正常结果。从做工上看,虽然图2钱已够精致的了,但与图1钱相比:

一是细微处不如图1钱清晰。由于图1钱钱文挺拔纤细,笔画间距较大,故细微处显得更宽松、清晰。

而图2钱钱文略粗一点点,笔画间距变小,故显得聚紧。例如:图1钱“ 寧 ”字第三笔即“横折”所形成的角,其角尖延伸点超过“膀尖儿”,比图2钱的同位夹角角尖多延伸0·24毫米; “ 寧 ”字“ 罒 ” 部下端笔画合围形成的空心月牙形,比图2钱的同位月牙形长出0·14毫米,宽出0·13毫米;图1钱的所有笔画间隙都非常清晰,即自上而下一通到底,而图2钱的笔画间隙,“ 寜 ”字“ 心 ”部与“ 罒 ” 部的间隙、 “通”字用部左上角开口处则出现上通下连现象;

图1钱由笔画形成的转角清晰呈直线,由笔画合围形成的口字形(如“ 寜 ”字、“通”字内的口字形),其内凹陷处呈四棱楔形,而图2钱同位转角和楔形的棱角变得稍显圆滑。

二是拔模斜度不如图1钱明显。图1钱钱文笔画及内郭、外轮上窄下宽,其横竖笔画的横断面呈等腰梯形,其轮郭的横断面呈直角梯形,这样就形成了明显的拔模斜度。而图2钱由于铸造时铜液冷缩的缘故,拔模斜度弱化。拔模斜度是母钱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是穿口和边轮立面不如图(1)钱光洁。图1钱的穿口和边轮立面如同地张一样平整、干净、细腻,没有任何冷加工痕迹。而图2钱同位处有明显的冷加工痕迹。这一点,可充分证明铸造图1钱所用铜材非常精良,所用的砂料更面细,流程更严格,工艺更讲究。

从雕痕上看,图2钱雕母凹痕已经在铸造过程中被铜液冲平,即使用放大镜观察也看不出一丝凹线。而图1钱,用肉眼可以清楚地看到刀痕,如“ 寳 ”字尔部第一画起笔处立面转角刀痕非常明显;“崇”字下端地张与上边郭底口交汇处有一条清晰的雕母留下的凹痕;“ 寧 ”字左上部的两点底口与地张交汇处有一个狭长形小凸块,凸块周边留有明显的刀痕。

这个小凸块应该是雕母上的残留物,当时修模没有被清平。外轮底口与地张交汇处形成一圈清晰的凹线。这种刀痕、凹线和残留凸块是雕母留在母钱上的特殊标记,也是母钱区别于样钱的一个最重要特征。

最后,图4钱与图1钱进行比较

两品尺寸差距虽然不大,但铜质和做工的差距明显:图1钱材质优良,字口深竣,地张光洁,轮郭精整,拔模斜度鲜明,具有雕母风格。相比之下,图4钱在这些方面则逊色得很。如果将图1钱放在崇宁钱的大堆里比较,更是给人一种凤落鸡群的感觉。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图1钱)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图2钱)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图3钱)

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母钱的特征

(图4钱)

不比不知道,一比清楚了。两组中的图1钱都是难得一见的母钱。通过运用“四同四品四次四项比较法”鉴别北宋铜母钱的多次实践,笔者有以下六点感悟:

一是 母钱具有共性特征

从个性之中看共性,体会到北宋铜母的共性特征主要有四:

其一,尺寸稍大。在一般情况下,由于材质差异和铜液冷缩因素,母钱尺寸自然要比样钱稍微大一点,母钱尺寸与普品尺寸相差明显。还要看到,由于翻铸钱币是手工操作,钱币的尺寸大小有很多人为因素。因而尺寸不是衡量母钱的决定性因素,只能作参考。 其二,材质精良。母钱有母钱的材质。在一般情况下,制作母钱要用最好的铜材和砂料。优质材料是母钱的物质要素。 其三,做工精湛。母钱有母钱的工艺。母钱的工艺在于精。精不精看细部,细部决定精度,精度决定品质。母钱从地张到钱文、穿口、轮郭等钱体的各个部位都应该是精美至极,最大限度地展示着祖钱风采。精工细做是母钱的人文要素。 其四,留有雕母痕迹。母钱有母钱的记号。在一般情况下,在母钱上总能找到雕母传导而来的“胎记”。“胎记”是母钱的重要标志,也是与样钱的区别所 在。

二是母钱需要得到泉家们的认可

母钱不是自封的,它需要得到泉家的认可。2004年2月6日《开元泉社》最先将第一组的元祐通宝图1钱鉴定为母钱,并作为珍品列入《北宋钱币精品展示》。2006年7月7日《古钱园地》(北宋折二篇)也将是品鉴为母钱,定为一级,作为珍品展示。后来, 《百度文库》也以母钱予以收录并展示。

2009年11月11日,在黑龙江省民间藏品鉴定活动中,专家组将是品鉴为母钱 ,并列入《黑龙江省民间收藏精品展》(从上万件藏品中选出37件精品,是品为首件)。

2014年7月17日,《古泉园地》论坛版主“宣泉”和泉友“gb”、“黄山”等知名泉家、宋钱高手对两组中的图1钱进行了集体鉴别。大家一致认为,此两品铜质精,做工精,有雕痕,是无异议的标准母钱。

特别是崇宁通宝,是未经人工打磨、原滋原味、未曾使用过的、含铅高的存档母样。2018年五月15日,北京众诚评级公司对两品进行了鉴定和评级。鉴定结果:两品均为原母,90分,完美品。

三是钱币铸造是有规律的

认识这一点对于鉴别铜母钱至关重要。通过每组同版四品钱币的比较,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通常情况下,翻铸的钱币,不仅材质越来越差,而且精度也越来越差。钱文越铸越粗,笔画越铸越短,字口越铸越浅,笔画间隙越铸越窄,轮郭越铸越平,流铜越铸越多,拔模斜度越铸越不明显……这是合乎钱币铸造规律的必然现象。

由此可以推断,北宋钱币应该是采取滚动式铸造,即用母钱作模翻铸初铸钱,再用初铸钱(经过修穿)印范翻铸美品,再用美品(经过修穿)印范翻铸流通行用钱。这种上代作模铸下代的滚动式铸造,是由钱币铸造的量大决定的。铸量越大,印范钱的用量就越大,滚动铸造的次数就越多。这些印范钱,俗称“印范母”。它们名为母,实则非母,只不过是大量铸币过程中必要的环节而已。

四是母钱超出了一般等价物的范畴

此两枚母钱都是传世品,这表明:母钱是制造行用钱的模具,不是一般等价物,不应该同普通用钱一样进入货币流通领域,去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而且当朝对母钱的管理也相当严格,对作为钱样的母钱要存档,严格保管;对用完的母钱及时收回,进行集中保管或熔化销毁,严禁母钱流入社会,防止用母钱偷铸私铸流通行用钱,扰乱货币流通秩序。因此,母钱必然以特殊的方式得以保存和传世,这也是目前在原坑大堆里很难挑到铜母钱的真正原因。

五是在精制版式中容易辨认母钱

铸造的钱币,没有最精,只有更精。因此,母钱鉴别,应该坚持优中选优、精中选精的原则。这两品母钱均出自于精制版式,这表明:精制的版式,容易看出钱币上下代之间的差异,容易找到合适的佐证品,进而从中鉴别出更精美的母钱。

六是母钱的特征和标准需要在比较中认识和把握

认识北宋铜母同认识其它事物一样 ,有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是在“由此及彼”的比较中实现的。比较是认识事物 的根本方法。钱币的品质相比较而认知。有比较,才好鉴别, 才有对北宋铜母“由表及里”的认识。当然,这种对母钱的认识也是相对的、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有更精美的更标准的同版母钱问世,那必然会更新升华人们对母钱的认知。

总之,比较是认识和鉴别北宋铜母钱的一把“钥匙”。谁掌握了它,谁就能够进入认识和鉴别母钱的“自由王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