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很“贪心”,他既要江山、更爱美人,还嗜金钱,但始终安然无恙。 他就是春秋时期的风云人物范蠡!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人才外流(成语“楚材晋用”)现象非常普遍。范蠡本是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由于出身贫贱,无法在讲究门第和家世的楚国步入政坛,于是他便和好友文种投奔越国。在楚国的南部和东部,吴国和越国是新崛起的两个国家,它们的仇杀和兼并,降下了五百多年春秋争霸历史的帷幕。非常有趣的是,两国的谋臣(吴国是伍子胥和伯嚭)竟然都来自楚国,所以吴越争霸实际上是楚国“智力信贷”、“人才转让”的结果,而除了范蠡,文种、伍子胥和伯嚭三个人都死于非命,以悲剧而告终。 《计然篇》相传是范蠡所作,从中可以窥知范蠡既能功成名就、又能远灾避祸的修身处世秘诀。他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时势的盛衰和人生的沉浮也是如此,所以必须待时而动,顺其自然。这就意味着,为人处世要精通时务,懂得“激流勇进”和“激流勇退”的道理。范蠡离开楚国,是因为怀才不遇,他选中越国,是因为敏锐地觉察到这个偏远的酋长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争霸称雄的志气。 范蠡到达越国的时候,吴越两国的仇恨已经难解难分。范蠡根据当时双方的国力,曾建议越王勾践不要急于兵戎相见。但勾践起初对这位“外籍侨民”并不看重,他下令全国动员,征伐吴国。范蠡劝谏说:“请大王不要发兵。我听说过:兵器就是凶器,作战就是逆行,争斗就是下策。暗中图谋逆行,喜欢玩弄凶器,用自身去尝试种种下策,这样做一定不利,老天爷会降罪惩罚的。”勾践执意不听,公元前494年率军大举攻吴,结果惨败,只带着五千残兵退守会稽(今浙江绍兴)。吃了苦头的勾践,开始对范蠡肃然起敬,认错赔礼之后,请范蠡出主意收拾残局。范蠡说:“想要保持盈盛的人,必须效法天道的盈而不溢,想要节制事理的人,必须效法地道的因时制宜;想要平定倾覆的人,必须懂得人道的谦卑受益。现在既然打了败仗,只有忍辱退让,用谦卑的言辞和厚重礼物去向吴王求和,无论条件多么苛刻,都得答应,哪怕你亲自去给吴王当仆人。”勾践依计而行,吴王夫差答应不灭亡越国,但越王勾践必须入吴当人质。于是,文种留守越国,范蠡随勾践入臣于吴。 昔日王侯将相,今日沦为阶下囚,其惨状可想而知。勾践在吴国能忍辱偷生三年,主要应归功于范蠡以“忍”字为核心的规戒和点拨——“忍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小不忍则乱大谋”,“忍”是中国传统修身美学的范畴之一,而范蠡所代表的,是最具有完美意义的忍。 三年苦熬之后,勾践和范蠡重获自由、回到越国。勾践卧薪尝胆,复仇心切,想请范蠡主持国政。范蠡很有自知之明,他回答说:“要说审时度势用兵打仗,文种比不上我;可是治理百姓、使民富国强,我比不上文种。还是请文种来主持国政吧!”勾践采纳了范蠡的建议。至于复仇的事,范蠡认为吴王夫差正处于顶峰时期,不能急于求成,“君子报仇,十年不迟”,因此务必对吴国继续假意臣服,而暗中积蓄实力,富国强兵,伺机而动。范蠡和文种对于削弱吴国的国力,有长远而缜密的计划:一是贿赂计,麻痹夫差的戒心;同时诱使他'高消费”,大兴土木工程、大建楼堂馆所,损耗国力;二是行施离间计,使夫差杀掉了忠直有谋的伍子胥;三是使用美人计,向吴王进献美女西施,既获取了情报,又消磨了吴王的雄心。 说起美人计,难免让人想起那桩千古聚讼的公案,就是范蠡与西施的爱情故事。这段佳话多半是传说而非史实,在“英雄配美人”的模式中对范蠡作了另一种形式的补充性褒扬。 年复一年,吴越之间的力量对比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公元482年,吴王夫差率领精锐部队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县)与中原诸侯会盟,国内空虚。范蠡告诉勾践,可以乘机伐吴。勾践拜范蠡为大将军,迅速攻入吴国境内,杀死吴国的太子。远在千里之外的夫差听到消息,赶紧派人送来一份厚礼,请求讲和。范蠡考虑到夫差还有不少精锐部队,万一他回师血战,越国暂时还没有胜利的成算,于是就同意讲和退兵。之后,范蠡采用各种政治手腕,诱使夫差北上与齐、晋等国争战,消耗他的精锐部队。公元前473年,时机完全成熟,范蠡彻底打垮了吴国军队,把夫差围困在姑苏(今江苏苏州)山上。夫差派使者公孙雄打着赤膊,跪着走路来到勾践面前求情,请求放他一条生路。勾践被夫差的可怜劲儿所打动,想答应下来。但是范蠡却断然说: “我们含辛茹苦,呕心沥血十二年,不就为了这一天吗?上一次越国在会稽山战败,吴国放弃了消灭越国的良机。这一次,越国可不能重蹈覆辙,因心慈手软而功亏一篑啊!”勾践虽然觉得有道理,但还是不忍心,犹豫不决。范蠡于是传令击鼓进兵,宣称自己全权代表越王去处置吴王。夫差见求和无望,就自杀了。 勾践平定吴国后,乘胜北上,与齐、晋等诸侯会盟中原。天子周元王派人赏赐祭肉给勾践,表示承认他东方霸主的地位。 范蠡辛辛苦苦谋划了二十多年,成功地辅助勾践完成了复仇称霸的事业。名有了,利来了,以后的日子预料将是金灿灿的荣华富贵。但是范蠡很清醒,他有自己的处世哲学,认为在盛大的名位之下,很难长安久居、无灾无祸。几十年与勾践相处,他深知勾践是个可以同患难却不能共欢乐的君王,如果留恋功名利禄继续任职,极容易引起勾践的猜忌而遭不测。因此,范蠡毅然选择了功成身退的道路,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他先写了一封信给勾践,信中说:“我听说过:‘主上有忧,臣下就该劳苦奔忙;主上受辱,臣下就该谢罪自杀。’从前您在会稽山受辱,我之所以没有死,只是为协助您雪耻。现在耻辱已经雪除,我应该补上当初的处罚,请大王判我死罪。”勾践看信以后说:“我将和你分享国家和政权,即使不能分国而治,也不能加罪于你呀!”范蠡又派人给勾践捎去一封信:“君王所依从的是法律,我所依从的是志趣。”随后不辞而别,秘密装上轻便的珠玉宝物,带着家人乘船泛游湖海,消失得无影无踪。传说中,那一叶扁舟上,还有“温柔又可爱、美丽又大方”的西施,于是范蠡金戈铁马的生活经历中平添了万种柔情,一代风流人物载美泛湖,享乐人生,飘洒俊逸。 范蠡临走的时候,曾劝文种也激流勇退,他对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这个人的长相,脖子很长,嘴尖得像乌鸦,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同享乐,你还是离去为好。”但文种不以为然,最后果然被越王赐死。 古往今来,彻底看透君王的本性而且给予理论概括,并亲身实践去摆脱“伴君如伴虎”的被动局面,范蠡大概是第一个,而且是最成功、最突出的一个。只要存在着封建皇权,存在着独裁统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就是一条永恒的规律。汉朝的开国元勋和异姓王,得善终的有几个?韩信虽然想到了范蠡的预言,但悔之晚矣。明太祖朱元璋大杀功臣,含冤而死的人有几千几万?唯有一个宋太祖赵匡胤,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对待臣下,算是难能可贵的仁慈之举了。正因为历来很少有人能把握住进与退的有机转折,所以范蠡的泛舟江湖也就成为难以企及的修身典则。唐代大诗人李白就对范蠡极为崇拜,曾高歌“少年早欲五湖去”,“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旁”,“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然而范蠡毕竟不是彻底隐逸、耐得住寂寞的人物,饱览了山光水色之后,他飘海上岸,来到齐国,改名换姓,自称“鸱夷子皮”,意思是自己就像盛酒的皮囊一样,用起来可以很大,收起来又可以很小,伸缩自如——从这个名号来看,范蠡似乎也陶醉于自己的优势和长处:能屈能伸,能上能下,聪颖达观,左右逢源。在齐国,他弃政经商,把才智从权力转移向金钱,发家致富。开始时在海边耕种,带着儿子们合力整治家产,住了没多久,就积攒了数十万的财产。齐国人知道了他的名声,想请他做卿相。范蠡喟然长叹道:“住在家里就能积聚千金,出去做官就能位至卿相,这虽是一个平民最得意的事情,可长久地接受尊显的名声并不是件好事啊!”于是他送还相印,把家产全分给亲戚朋友和同乡,只带着几件珍宝,秘密离开海边,来到内陆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定居。 定陶在当时是天下的中心,交通发达,财贸兴隆,是经商的理想场所。范蠡自称是陶朱公,和家人一起另起炉灶,在耕种畜牧的同时,大力进行贩进贩出的商业活动。范蠡不仅在政治上善于审时度势、伺机而动,在经商上也很精明,他通过囤积居奇和转手倒卖,获取利润。住了没多久,又积累了上亿的财产,天下人都知道有富翁“陶朱公”。 随着自己年事已高,范蠡在家庭内开始有意识有步骤地放权,把家产交给儿子们去经营,培养他们的能力。可是后来,他的第二个儿子为一起争端杀了人,被囚在楚国。范蠡对家人说:“杀人偿命,这是常理,可是我听说过,家有千金的孩子,不应该在大庭广众前被处决。”于是派他的小儿子带着钱财,准备到楚国去行贿搭救。可是,大儿子却坚决要求由他去办这件事,范蠡不答应,大儿子就说:“在家里,长子有督导家事的义务,所以叫作‘家督’。现在二弟有了死罪,父亲不让我去,竟派小弟去,那就是看不起我,我还有什么脸面活在世上!”说着就想自杀。他母亲赶紧出来劝范蠡说:“现在派小儿子去未必能救出老二,可是如果先逼死了老大,那该如何是好?”范蠡没有办法,只好不情愿地派大儿子去了楚国。 大儿子到楚国后舍不得花钱,最后领回来的是弟弟的尸体。他母亲和亲戚朋友都很哀伤,只有范蠡镇定自若,不悲不泣。别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儿子死了我怎能不伤心,可是我早就知道老大会杀死他的弟弟,他不是不爱他弟弟,但是他对金钱看得太重、舍不得花啊!因为他小的时候就和我一起谋生,知道生活艰难,钱财来之不易,所以对舍弃财物看得很重。假使让小儿子去,他生来就看见我很富有,坐坚车、乘良马,只知道打猎游玩,哪里懂得钱财是怎样积攒的?所以他能挥金如土,不吝惜钱财。我一直很想让小儿子去,就是考虑到他能舍财救人,而大儿子是做不到的,所以最后落得这个结局。道理就是如此,没有什么好哀伤的!其实自从老大走那天起,我就日日夜夜在盼望丧车的到来!”作为一个父亲,结合儿子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去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范蠡称得上是精明的心理分析专家。他本可以正确指挥儿子各自发挥长处,无奈碰上了固执到以死相逼的大儿子。面对二难选择,范蠡没有粗暴地干涉,而乐天认命,尽量不让一件灾祸使全家永远蒙上阴影。事后,为躲避声名他搬迁了三次,但搬到哪里就在哪里成名,最后老死在定陶。范蠡飞黄腾达的时候不利令智昏,遭灾受难的时候不哀伤沉沦,“胜不骄,败不馁”,的确很有涵养,不愧是舒卷自如的“鸱夷子皮”。 说起智谋型的人物,诸葛亮的名声不亚于范蠡,不过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虽然忠勤可佳,但难免隐约给人以疲劳感,相比之下范蠡的人生却逍遥舒展,洋溢着自由和美的气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