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镜拓片和古老的传拓艺术一脉相承,都属传统技艺。过去我们看到的大多是摩崖石刻拓片和历朝历代的碑刻拓片,或者青铜器拓片、瓦当汉砖画像石拓片等。在日本等国有过一些铜镜拓片的书籍和出版的原拓,所见不多,主要是对于铜镜收藏的局限性和群体小,以致收藏界不重视。 拓片,指将碑文石刻、青铜器等文物的形状及其上面的文字、图案拓下来的纸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是记录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凡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民俗、文学、艺术、科技、建筑等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益的材料。 随着近年来铜镜收藏异军突起,铜镜拓片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较之高难度的青铜器全型拓片,铜镜拓片以其品种的多样性而更显得丰富多彩,自成气象。相比摩崖石刻的书法拓片和碑拓,铜镜拓片的图文并茂更显得异彩纷呈;而与瓦当、汉砖和画像石拓片相比,则显得更加的精致规整。 刻划之精巧、文字之瑰奇、辞旨之温雅,非镜莫属。铜镜的美是综合性的和多方面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方面铜镜的历史有4000年之久,几乎伴随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一路同行,民族文化的精华处处体现在铜镜的制作上和纹饰中。另一方面,由于出土地点的不同,坑口皮壳的不同,往往造成锈蚀、污损等,使我们难以看清楚其当年的容貌,铜镜拓片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战国时期的铜镜,比如山字纹和蟠螭纹。 ▌[战国] 四山纹镜拓片 ▌[战国] 蟠魑纹镜拓片 往往是主纹饰下还有地纹,而这些地纹往往是衬托着主纹饰,起到了相得益彰的作用。此类铜镜的拓片往往可将二至三层纹饰拓出来,形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案,令今人为之倾倒,即使不懂铜镜的人,看过之后也惊叹其精美异常。战国铜镜存世量不多,上佳品种和品相的更是少见,能够拥有一幅好拓片亦是难得。 两汉铜镜是铜镜制作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草叶纹镜、星云镜、铭文镜、规矩镜、画像镜、车马人物镜、龙纹镜、神兽镜等。 ▌[西汉] 草叶纹铭文镜拓片 ▌ 新莽尚方铭文规矩纹花边镜拓片 ▌[西汉] 四乳团龙纹镜拓片 可谓是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其铭文丰富、纹饰多彩、洋洋洒洒,蔚为壮观。此类铜镜的拓片仿佛开启了两汉时期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充分领略大汉雄风和魅力。 ▌[东汉] 东王公西王母镜拓片 由于铜镜是铸造在青铜上,远比看到的瓦当、文字砖和画像石清晰精致得多。魏晋时铜镜的画风已趋于民俗化,如对凤纹铭文镜有着剪纸般的艺术效果。 ▌[魏晋] 对凤纹铭文镜拓片 隋唐时期是古代青铜镜铸造历史的又一个高峰,可谓气象万千。 ▌[隋] 四神十二生肖铭文镜拓片 大唐盛世在铜镜的纹饰上表现得尤其明显。无论是昂首向上的龙纹,还是摇曳妙曼的宝相花; ▌[唐] 龙纹镜拓片 无论是被称为谜团的海兽葡萄,还是充满玄机的神仙人物故事; ▌[唐] 仙骑镜拓片 无论是王子乔吹箫引凤、还是五岳双鹤十二生肖;无论是稀少的狩猎纹镜还是双鸾双兽纹铜镜; ▌[唐] 双鸾双兽纹镜拓片 大唐的威仪、豪迈、气度、风采在铜镜上表现得可谓是淋漓尽致;真可谓铜镜画卷一展,就是半个盛唐。 宋辽金以后,铜镜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此时的铜镜使用对象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奢饰品,转化为大众百姓的民间商品,乃至出口国外。因此在纹饰上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历史故事、宗教信仰、民间传说、大众生活,无不在铜镜的纹饰中得以展示而流传深远。在中国铜镜发展的历史中,宋辽金时期是其中的一朵绚丽的浪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存在,纵观宋辽金铜镜的发展历史,既有中原文化的历史传承,又有北方少数民族的传统,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征。 ▌[宋] 双龙纹异形镜拓片 ▌[宋金] 煌丕昌天海泊镜拓片 ▌[金] 双龙纹镜拓片 ▌[辽] 金鱼化龙纹镜拓片 ▌[辽] 鸳鸯荷花纹镜拓片 每当看到这些宋辽金时期铸造的人物故事镜,心中总是泛起无限的遐想。那些或选取历史故事,或来自民间传说,或截取某个生活的场景,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仙人观瀑、柳毅传书、侍女观鱼、许由巢父、唐王游月宫、许逊降蛟龙;历史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历史上所遗存下来的好铜镜很多,个人再有能力和实力也只能所获片羽吉光、寥寥无几。如果能够收到精美的铜镜拓片,也不失为一种好的收藏方式。那一幅幅精美的拓片犹如流传已久的画卷,散发着历史的气息,对于铜镜拓片的爱好者来说,尽可乐在其中。 本文根据辽宁丹东/李建廷《照子画卷:古铜镜拓片艺术》一文编辑整理,原文刊载于《收藏》2018年09月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