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的家庭教育,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先下手为强mqa2 2019-05-19

父母常常为了让孩子”听话“,去打骂孩子,表面上是父母赢了,其实是输了孩子,失去了孩子的心,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赢得孩子的心?

好的家庭教育,是让孩子成为自己。

而传统教育观点,父母都希望培养”听话“的孩子,每天从家到学校再到补习班,三点一线,只要孩子成绩优秀、考上好学校,有个好工作、早点结婚生孩子,父母就觉得是个乖孩子。

如果孩子没有听话,就会遭到有些父母的严厉批评或打骂。

很多父母认为,自己给了孩子生命,所以孩子是属于自己的。于是,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不加思考,只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做什么。

所以,在育儿的路上,家长与孩子很容易产生权力之争。

父母所做的事都是为了”赢了“孩子,比如做作业时在背后监控,上什么补习班,考什么大学,进什么单位、交什么朋友等等,都是大人说了算。

殊不知,孩子并不属于父母,他们终究要长大,他们需要融入社会,而父母的言行将影响他们今后进入社会的状态。

父母赢了孩子,那孩子就会输。

你是“赢了”孩子 or“赢得”孩子?

当你的孩子放学回家,气耸耸地向你抱怨,老师在全班同学面上吼了他,你会怎么做呢?

可能很多家长立马就会责备孩子问道:”你肯定有问题,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的骂你。“

这种带着指责口气的说法,一定会让孩子不开心,不想再跟你继续谈下去,甚至还会吵起来。

很多家长总是习惯了,摆着一副高高在上地态度去指责孩子、批评孩子,好像大声说话,才能压得住孩子,才能“赢了“与孩子的斗争。

所以,家长喜欢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来让孩子听话,表面上是维持了自己的权威,实际上,早已失去了孩子的心。

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清楚“赢得”和“赢了”孩子的区别

  • 赢了”孩子,就是指家长用控制、惩罚的手段短时间地战胜了孩子。

  • “赢得”孩子,就是用和善而坚定的态度,维护了双方的尊严,赢得长期效果。

我们应该明白,“赢了”孩子,看似你成功了,却使孩子成为了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

而“赢得”孩子则是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不断花时间去训练孩子的基本技能,同时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

随着社会的进步,每个人都在积极的争取自己的权利,追求应有的平等和尊重,没有谁愿意继续扮演卑下和顺从的角色,包括孩子也一样。

如何“赢得”孩子的心?

可是,有的家长总认为打骂孩子很有效果,一方面满足家长的权威性,一方面能马上制止孩子的”错误“行为,所以一直会打骂到,让孩子承认错误才会住手。

其实,经常被打骂的孩子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错在那,有时只是为了避免再被挨打才认错,导致下次还会再犯,甚至产生报复、自卑更严重的负面影响。

这类以为“赢了”孩子的家长,早已失去了孩子的心。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赢得”孩子的心呢?《正面管教》的这本书中,分享了四个步骤。

首先: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

当孩子向你抱怨老师在课堂上骂了他的时候,你不要急着说教,而是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你是不是感到没面子呢?”

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同时要注意保持态度的和善和倾听。

其次:要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并共情。

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感受或行为,可以告诉孩子,谈话的效果会更好。

这样说,会让孩子对你的话感兴趣,也会让孩子知道你“感同身受”。无形之中你就和孩子“结成了同盟”。

第三:要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和想法

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这时,你可以开始慢慢讲你曾经跟他一样的经历。

"我记得我小学的有一次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也被老师吼了,我当时觉得又丢脸又生气。”

最后:邀请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比如说:“你看能不能想出什么办法,避免以后再这么难堪了?”结果孩子想了想说:“以后我多准备几只铅笔,就行了。”

这样的做法,更容易让父母赢得孩子,因为整个过程中,家长没有一点指责、批评和说教,而是启发孩子自己从责任感的角度去探讨解决办法,这样长期做下去,一定会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技能和良好的品格。

所以,想要“赢得”孩子,就要和孩子一起合作。

如何真正“赢得”孩子?

要想“赢得”孩子 ,父母还要学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关爱和尊重 。

很多父母常常爱用小红花、金钱,甚至玩手机等方式来奖励孩子,这些奖励看似刺激了孩子的行为,实际上还是大人在承担着孩子的责任,而且容易让孩子从小通过”取悦“或”讨好“别人,来判断自己对错的评价模式。

《正面管教》说:“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给孩子自尊,实际上就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

所以,我们父母需要做的是,教会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做自己,而不是去依赖别人的赞扬或观点。

大人应该允许孩子去犯错,并教会孩子把每一次犯错当作学习的好机会,让孩子在失败中去反思、去成长。

比如当家长发现孩子偷了超市里的东西,不是一来就谴责和打骂,而是可以平静下来了解孩子为什么要偷东西的原因,通过共情的方式和孩子一起讨论如何改正错误。

我们重要的是教会孩子:吃一堑,长一智。

要让孩子觉得每一次犯错都变成学习的机会,而不是谴责的机会。急于批评孩子、打骂孩子 ,其实是父母不想和孩子共同承担结果。

当我们变得愤怒的时候,就容易是把责任推卸给别人,只会说教和打骂,是对孩子起不了任何帮助的。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家长带头从错误中学习,孩子也会,家长爱推卸责任,孩子也会。

所以,在育儿的过程中,如果家长犯了错,没有控制好情绪,还是打骂了孩子,可以多多运用道谦原则,尝试使用“矫正错误三个R”的方法去弥补。

承认(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我们的教育总是希望孩子做得更好,所以非常讨厌孩子犯错或者是失败。甚至总爱抓住孩子一点点的错误或缺点,去把它放大。

其实错误本身并不可怕,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犯错,大人也一样。我们应该把这些错误当成一个学习的机会,从错误中去学习,反而会让孩子成长更快。也才能逐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获得亲子之间的双赢,才是真正“赢得”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且平等的个体,他们终究有一天会与我们“分离”,而我们父母要做的关键就是让孩子感受到被关心和被尊重,耐心地对待他,多和孩子商量,多鼓励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妄加评论和指责。

学会“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这才是聪明的父母真正该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