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遂
甘遂
来源产地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
中山在代郡。先第一本出太山,江东比来用京口者,大不相似。赤皮者胜,白皮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之草,非言草石之草也。
《中药大辞典》
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根。春季开花前或秋末茎苗枯萎后采挖根部,除去泥土、外皮,以硫黄熏后晒干。
生于山沟荒地。分布陕西、河南、山西、甘肃、河北等地。主产陕西、山东、甘肃、河南等地。
性味功效
《神农本草经》
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味苦、甘,寒,大寒,有毒。主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下五水,散膀胱留热,皮中痞,热气肿满。
《长沙药解》黄元御
味苦,性寒,入足太阳膀胱经。善泻积水,能驱宿物。
归经
《长沙药解》
归膀胱经
别名
《神农本草经》
主田
《本草经集注》
甘藁、陵藁、凌泽、重泽
《中药学》凌一揆主编
甘遂 (《本经》)
【性味归经】苦、甘,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
【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应用】
1.用于身面浮肿、大腹水肿及胸胁积液等证。甘遂泻水之力颇峻,服后可致连续泻下,使潴留之水饮排出体外。可单味应用,一般与其他逐水药同用,如《圣济总录》 一气汤,治水肿腹满,即以本品与牵牛子同用;十枣汤治胸腹积水,以本品与大戟、芫花同用,并用补脾胃之大枣煎汤送服以减少反应。若治水饮与热邪结聚所致的水饮结胸,可与大黄、芒硝同用。如大陷胸汤。
现代治疗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较多者,以甘遂与大黄、厚朴、桃仁等同用,如甘遂通结 汤。
2.用于风痰癫痫。取其驱逐痰涎之功。如《济生方》遂心丹,用甘遂末入猪心内煨过,与辰砂末为丸服。 此外,亦可用于痈肿疮毒,以甘遂末水调外敷,有消肿散结作用。
【用量用法】
本品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宜入丸敢,每次0.5〜lg。醋制可减低毒性。外用适量生用。
【使用注意】
虚弱者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中国药典》2015版
甘遂,苦,寒;有毒。归肺、背、大肠经。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风痰嫌痫,痈肿疮毒。0.5〜1.5g,炮制后多人丸散用。外用适量,生用。
【注意】孕妇禁用;不宜与甘草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