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聊斋志异》不过是本三俗小说?

 明白知识 2020-07-10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现代的影视作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还会不会这么为人熟识。

近的有2019年春季档电影《神探蒲松龄》,远的有1981年的经典动画片《崂山道士》、1987年的电视剧《聊斋》等等。

当然,最经典的片子,还是要属《倩女幽魂》,1987年出品,张国荣、王祖贤、午马共同演绎,至今仍是华语电影史上的经典。

电影改编自《聊斋志异》一书中的小故事「聂小倩」,电影远比书中《聂小倩》故事好看。

01.

清代直男的想象


《聊斋志异》不过是本三俗小说?


▲倩女幽魂剧照

电影《倩女幽魂》

上映时间:1987年

电影里,张国荣扮演的宁采臣赴郭北县收账,适逢大雨,躲入传说纷纭的兰若寺投宿,夜晚时分,宁采臣被一阵琴音吸引,邂逅了由王祖贤饰演的少女聂小倩。

聂小倩突露杀机,幸亏燕赤霞赶到救下了宁采臣一命。聂小倩后对宁采臣心生爱意,但被燕赤霞阻止。宁采臣却误认燕赤霞为杀人犯,欲与聂小倩逃走。宁采臣与聂小倩后来又遭到树精姥姥驱使的众魔追杀,燕赤霞再次出现,救下二人。

此时,宁采臣才知聂小倩原是一个游魂,因尸骨被弃荒野而受姥姥控制,每夜四处寻找壮男为姥姥吸引阳精,增益延寿。为免聂小倩再次受辱,宁采臣答应将其尸骨送回乡间安葬。不料聂小倩却被地府石妖抢去为妻。燕赤霞经不住宁采臣相求,再次出手,终于救回小倩。

剧情的跌宕起伏,让观众为聂小倩和宁采臣捏一把汗,两人之间没有修成圆满的爱情,更是让人不甚感慨。

同样的故事,在蒲松龄的原著里,却十分平淡。

宁采臣去的地方是浙江金华,兰若寺是金华北郊一个普通破败的寺庙。庙里常住的住客是异人燕赤霞。

聂小倩诱惑宁采臣的过程也很一般,宁采臣半夜没睡着,听到外面有人说话,窗下微窥之,看到三位妇女,一个是「鲐背龙钟」的老妇人,一个是年已四十余的中年妇女,还有一个是十七八岁的小倩。

之后,小倩就来宁采臣寝所,笑曰:

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宁采臣说,不可不可,我们俩都不能坏了名声。

小倩说:

夜无知者。

宁采臣叱之:再不走我要叫醒燕赤霞了。

小倩害怕,就退走了。但转眼又来,拿了一锭黄金往宁采臣床上一扔,啥台词都没有。想不到宁采臣硬气,直接扔到门外,曰:

非义之物,污我囊囊。

小倩终于服了,赞叹道:

此汉当是铁石。

这样一个过程,与电影惊心动魄的情节完全没法比。

故事里,在宁采臣过了小倩财色二关之后,终于得小倩信任,乃以大事托付,请他带走自己尸骨以摆脱妖物控制,并让他躲到燕赤霞处避杀身之祸。

最后,小倩随宁采臣回家,在宁妻病逝之后,得到宁母的同意,嫁给了宁采臣。原著中的结局是:

「后数年,宁果登进士。女举一男。纳妾后,又各生一男,皆仕进有声。」

期间,金华妖物因为不满小倩脱离控制,寻踪而至,但被燕赤霞赠予的剑袋降服。大患一除,小倩与宁采臣过上了幸福快乐的日子。小倩因为长的好看,身为鬼妻,戚党竟无人看穿,不疑其鬼,反疑为仙。最后还以鬼身为宁采臣生一男。

宁采臣还考取上了功名,不得不说,这样的结局,简直太完美了。在传统社会,简直是直男对于幸福的最大想象。

其实,这样的故事,就是传统文人的白日梦,除了增加点谈资,谈不上多深含义。远比不上转化为影视作品后的故事,那一份人鬼情未了的孽缘,催人泪下。

02.

他们都说这书好

与宁采臣的幸福日子相比,蒲松龄的生活要逊色许多。

他科举功名不顺,早年曾县、府、道都夺过第一,按理科场有望,偏偏乡试屡屡不中,奈何只能辗转多地与人做幕僚。期间接触了大量民间故事,并以此为底本,收集整理再创作,中年时期起笔,至晚年方成书《聊斋志异》。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聊斋志异》书名即为此解。


《聊斋志异》不过是本三俗小说?


▲《聊斋志异》

作者:[清] 蒲松龄

辑校:张友鹤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

书写的很苦,然而充满了蒲松龄的另类寄托,用他序言里的话描述:

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一生落魄,以此寄托。寄托如此,亦足悲矣。

这本书,写了500余篇短篇故事,囊括了妖狐鬼魅、各类奇人异事。书中主角,多是如蒲松龄式读书人,巧遇各路鬼物。

传统时代,书生出路在于功名,但读书真苦,书房内孤单萧瑟,难免胡思乱想,于读书谋功名之外,读到蒲松龄这类「落魄书生遇到绝色鬼魅投怀送抱」的故事,这种想象,非常接地气,自然大受欢迎。

因此,《聊斋志异》大为走俏。当时文人之间,通过大量手抄本,相互流传借阅,因此出现了多种版本的《聊斋志异》。

其中流传较著的版本有乾隆年间的铸雪斋抄本、道光年间的青柯亭刊本等。

不仅如此,清朝很多有名的文人,对《聊斋志异》做出了很高的评价:

比如蒲松龄的朋友,清初诗人家王士祯曾为《聊斋志异》题诗: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

而乾隆时期,《红椒山房笔记》的作者冯镇峦在读《聊斋志异》的时候也曾感慨:

「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除在清代文人当中广受欢迎之外,现代文学大家鲁迅、张爱玲、老舍、莫言等人,也对《聊斋志异》赞不绝口。

鲁迅曾说:

「《聊斋志异》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曲,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 前;又或易调该弦,别叙崎人异行,出于幻灭,顿入人间;偶叙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诞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处,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是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张爱玲曾在散文《天才梦》中也说:

「直到现在,我仍然爱着《聊斋志异》与俗气的巴黎时装报告,便是为了这种有吸引力的字眼。」

虽说有众多文学大家的力挺,但对《聊斋志异》的评价,还应当以平常心论之。

03.

不过是本「三俗小说」?

在导读《聊斋志异》时,学者徐庆全老师犀利地指出,这本书是一本三俗小说。

蒲松龄的内容取材多来自于民间,缺乏技术含量,也无太多文学性可言。而且故事本身缺少张力,所言之意不甚明了。

徐庆全老师认为,聊斋中的故事可分为三类,分别是:

♦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

♦史料里实际记载的故事;

♦已经形成完整作品的故事。

而这三类故事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没有原创性。

以《鲁公女》为例子,徐庆全老师认为,蒲松龄创作的《鲁公女》是听来的,这则故事很奇异,故事中提及的张生逆生长之后与鲁公女在人间喜结良缘,也不过尔尔。

《鲁公女》不像其他小说一样,在对人逆生长的描写中,会有很多关于人性的思考,阐发逆生长中的痛苦,让人感觉人生短暂,需要珍惜。而《鲁公女》中的故事,只是朴素的表达了蒲松龄自己对求取功名与理想爱情的情感而已,文学性不强,思想性也不深刻。

以《人妖》为例子,徐庆全老师指出,这则故事不过是蒲松龄将历史故事作为例子改编而成,故事曾发生于明朝时期山西境地。

已形成完整作品,而被蒲松龄改编的故事,则有读者耳熟能详的《崂山道士》。

那么,《聊斋志异》就真的一点批评性也没有吗?

也不尽然,除了我们熟悉的书生与女鬼的爱恋以外,蒲松龄也立足于人性的阴暗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尤其是对科举的批判,比如《考弊司》中,蒲松龄说;「吾辈悉属考弊司辖,司主名虚肚鬼王」。另外,对于官场舞弊,蒲松龄也做了深刻的嘲讽。在《梦狼》中,蒲松龄批判巨狼当道,其实是对贪官污吏的讽刺及痛恨。

虽然这些故事有其现实批判的意义,但是徐庆全老师还认为:

「故事张力不足,就没有思考的余地,也没有很深的价值意义,无非听完就完了。」

由此看来,《聊斋志异》的流传,并不在于它有多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成就,而是在于它有很多贴近民间、贴近生活的故事,并附带了科举制度下文人不得意而生发的想象,击中人们的痛点,这是它能够流传至今的重要原因。

那么,读者诸君认为这本小说到底是经典?还是三俗?

不过,无论诸君看法如何,蒲松龄在自序里已经为自己求情了:

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

他的意思是,各位君子大人,别笑话俺了成不成?

其实,即使面对这样一本徐老师视为「三俗之作」的古典名著,诸君未必就真不懂蒲松龄这位山东才子内心深处的孤愤、凄凉甚至热望?

毕竟,250多年前,在书自序的最后一句话里,他还迸发了这样一句求知己的心里话:

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聊斋志异》不过是本三俗小说?

「明白」特推出《聊斋志异》名师导读,

♦如果你是《聊斋志异》这本书的重度爱好者;

♦如果你也认为聊斋志异没啥文学性,但说不出理由;

♦如果你是一直想看《聊斋志异》,但不知道是否应该花时间读的人;

不妨来听听徐庆全老师的讲解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