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涪陵故事|谯定:涪陵学派的实际开创者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5-19

原点易园内的谯定画像

谯定,宋代涪州人,字天授,自号涪陵先生,人称谯夫子,精通易学,被后世誉为“涪陵学派”的实际开创者。主要生活在北宋中后期至南宋初期,即约1157年~约1163年前后。

少喜佛学析归儒

师从大师成名家

谯定“少喜学佛”并“析其理归于儒”,继而学《易》于著名的易学家南平(今重庆市綦江区)郭曩氏。宋哲宗元祐年间,谯定游历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时,听说时任崇政殿说书的程颐正在洛阳讲学,于是洁衣往见,获闻儒家治学修身的“主敬”工夫,造诣愈深,成为程颐川籍门人中造诣极深的哲学家(易学家)。

绍圣四年(1097年)十一月,程颐以党论获罪谪放涪州,寓居北岩普净院。时年,程颐63岁,谯定40岁左右。谯定于是返乡与程颐同游,终日与程颐研讨易学,协助程颐点注《易》经并向程颐深入学习理学,深得伊川洛学之精髓。史料记载“北岩山石壁有洞,宋程伊川注《易》于此。”程颐在谯定的协助下,完成了他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周易程氏传》。

谯定与程颐的关系,亦师亦友。《宋史·谯定传》称“北山有岩,师友游泳其中,涪人名之曰读易洞(后世称点易洞、注易洞)”。程颐官复宣德郎归洛阳后,谯定也跟随返回洛阳并隐于嵩山。

逢金破城弃就职

返乡研学创学派

宋建康初年(1126年),东莱郡侯吕好问举荐谯定为崇政殿说书,谯定以政见不合力辞不就。高宗建炎初年(1127年~1128年),资政殿学士许翰又荐召谯定赴维扬(今江苏省扬州市)皇帝行宫充任通直郎直秘阁,负责东宫书籍真本及古画墨迹等的收藏管理。谯定赶到扬州时又恰逢金兵攻城,故谯定未及就职便在丧乱中不知所终。

据说,谯定后隐居青城山,即今有“谯岩”之称的地名。再后,返回故乡涪州一带继续研究学问和收徒讲学,促使“程学”在巴蜀传播。宋宋高宗绍兴(1131年~1162年)中,谯定直接指导刘勉之、胡宪、张浚等学生,饱读《四书》、《五经》,他们学业大进,后成为著名的理学家。不仅推助了程氏洛学向朱熹闽学的过渡和吕祖谦金华学派、张栻湖湘学派的发展,为巴蜀学派、湖湘学派、闽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程氏洛学在四川的广泛传播即“洛学入蜀”,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涪州学派。

清初黄宗羲《宋元学案》记载,程朱理学的开山鼻祖程颐所创易理学说有七大系,其中一系为“涪陵系”。同时指出,“涪陵系”谯氏一系为“程门一大宗”。谯定的门人有胡宪、刘勉之、张浚(四川绵竹人)、冯时行(重庆巴县人)、张行成(四川临邛人)等,再传弟子有朱熹(师事刘勉之、胡宪)、李舜臣(四川井研人)等,三传、四传、五传弟子如公式渊(重庆涪陵人)、度正(重庆铜梁人)、李心传(四川井研人)、李道传(四川井研人)、李性传(四川井研人)、阳枋(重庆铜梁人)、阳岊(重庆铜梁人)、高斯德(四川蒲江人)、史蒙卿(浙江宁波人)等更是遍及全国各地。

谯氏上宗程颐理学,下授刘勉之、胡宪,再由刘、胡二人将理学授与朱熹。正如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涪州牧范仲武,在北岩撰写的对联:“洛水溯渊源诚意正心一代师宗推北宋;涪江流薮泽承先启后千秋俎豆焕西川。”毫无疑问阐明其传承关系。

隐处不仕成寿星

后世诗文述迹貌

根据张浚弟子陆游诗稿文献记载,推测出谯定至少活了130岁,大约在宋孝宗隆兴初年(1163年)死在少林寺。南宋初高宗、孝宗时期著名经学家、诗人、文学家和坚定的抗战爱国志士王质(1127年~1189年)有《泛兰舟·谯天授画像》词一首自注:“谯名定,涪陵人。受道于伊川。后弃乡里,隐河洛。复归蜀,居青城之老人村,至今尚存。”

明朝诗人杨慎在《青城五老赞谯定》中也写到“年百廿岁,有婴孺姿”。谯定一生博学多才,而隐处不仕。后《宋史·谯定传》记载,谯定为“涪陵人”。南宋《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记载,谯定为“涪陵居士”。另外,还有“涪陵谯天授”“涪陵谯先生”“涪陵人谯定”“涪陵处士”“谯夫子”“涪陵先生”等说法。

谯定留下的“两轮日月磨兴废,一合乾坤夹是非”的诗句,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现在还镌刻在涪陵两江广场的栏柱上。

在元代刘应李的《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中,收录有谯定《答胡藉溪论(易)》一文。虽说仅有102字,是与门人胡宪关于易学的简短通信——却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当代台湾学者杨金鑫认为,二程洛学分七派,其中“在四川有谯定的二程之学,即涪陵学派”。“涪陵学派”成为程颐易理学一大系和程门一大宗、宋代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宋代著名理学学派,可以视为程颐谪涪后的学术活动。

开创学派传易理

影响深远成名片

由谯定所开创的“涪陵学派”是宋代以易学见长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学派之一,不仅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也在涪陵历史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对涪陵地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程颐涪陵点易与之影响下形成的涪陵学派和独特的教育文化现象,在涪陵地方文化中常常称为“涪陵(州)易理文化”。而“涪陵易理文化”与“枳巴文化”“白鹤梁题刻文化”“涪陵榨菜文化”成为涪陵影响最大、历史最久的四大历史文化。从这个意义上看,“涪陵易理文化”也是最值得保护传承的历史文化单元,是构筑涪陵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文化元素与名片。

谯定被誉为涪陵学派的实际开创者,在完成“洛学入蜀”,并凭借其学术地位,奠定了涪州学派的学术基础。谯定及其众多的门人,以《易》学为主干,会融儒、道、佛之学,构建经世所用的“谯学”“涪学(涪陵学派)”,成为产生广泛、影响深远的传播程朱理学的重要学派之一。涪陵学派以易学为特长,以涪陵北岩为基地,学者群体庞大,影响及于全国的理学支脉,起始于北宋末年,兴盛于整个南宋,存续时间接近二百年,先后经历五代门人的传承。其中,不少门人不但是涪陵学派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而在涪陵有两代易学嫡传,即:程颐传谯定,朱熹传公式渊。

据有关史料显示,涪陵学派的学术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谯定之学通过其本人和门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程颐、朱熹的思想,从而参与了程朱理学宏伟体系的构建,对中华民族的学术思想产生全局性影响;二是谯定及其门人学习、传播理学,促成了“洛蜀会同”“蜀学转型”(主要指以程颐为首的洛学和以苏轼为首的苏氏蜀学,从激烈斗争到融合会归,蜀学的发展由北宋中期第一次高潮的以苏学为主转而进入南宋中后期第二次高潮的以程朱理学为主)及南宋中后期蜀学在川东的复兴,并由于其中部分学者的外迁而对浙江湖州等地学术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具有突出的地域影响。

涪陵学派的诞生不仅让自强不息的易理文化精神,在涪陵扎根深入人心发挥作用,还对促进宋代易理文化的传播发挥了作用,最终影响到整个宋代及其以后的社会主流思想。可见,涪陵易理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一席之位。(文图/王小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