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者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见。太公问周公何以治鲁。周公曰:“尊尊亲亲。”太公曰:“鲁从此弱矣。”周公问太公曰:“何以治齐?”太公曰:“举贤尚功。”周公曰:“后世必有劫杀之君矣。”其后,齐日以大,至于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鲁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淮南子.齐训道》《韩诗外传.十卷》 太公望(姜子牙)和周公旦两大牛人分别依靠四个字准确预言了对方的国运。 《淮南子》 “尊尊亲亲”是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其意思是要亲近应该亲近的人,尊重应该尊重的人,实际是维护等级制。其目的就是要求任何人都遵守这种原则所确定的礼制,各安其位,不超越自己的地位等级,百姓做顺民,百官做顺臣,这样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在这种思想下,选拔官吏要任人唯亲,各种官位也都是世袭的。 对应的”举贤尚功”即举荐贤能,崇尚功绩。不拘一格的选拔人才,不考虑他的地位、家室和名望,只看重他的能力与功绩,这一点体现在春秋初期的用人政策上也可以看得出来。 因为治国理念不同,后来两国的国力和文化特点也大相径庭。因一直秉承“举贤而上功”的基本国策,齐国国力强盛而成为东方大国,是齐桓公之所以能首霸诸侯的国力基础;鲁国到春秋时期则彻底沦为小国,经常受欺负,但鲁国作为周公封地,长期担任周王室的礼仪顾问,也是保持周朝礼乐文化最好的诸侯国,有“礼仪之邦”之誉。在这种深厚礼乐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孔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历史走向。 周公辅政 最终的结局完全应验了两个老神棍的寓言,鲁国历经三十二世,最终积弱而灭亡,齐国则先行一步被田氏鸠占鹊巢。真不愧为优秀的乌鸦嘴啊,还好其出处《韩诗外传》和《淮南子》分别是宋代和西汉所编,这则短文想必是后人的附会之作,不然这俩老头可以直接上封神榜了。 一开始我始终体会不到这个故事的意义何在。作为道家学说书籍,想必他想说的并非儒家中庸之道,直到读了原文才发现: 故《易》曰:“履霜,坚冰至。”圣人之见终始微言。--《淮南子.齐训道》故事原来讲的是一个“见微知著”的道理,从微小的细节发现问题的节点所在,可以准确预言实物发展的走向并根据其有利的走向做出合适的引导。 故糟丘生乎象,炮烙生乎热斗。子路撜溺而受牛谢,孔子曰:“鲁国必好救人于患。”子赣赎人而不受金于府,孔子曰:“鲁国不复赎人矣。”子路受而劝德,子赣让而止善,孔子之明,以小知大,以近知远,通于论者也。--《淮南子.齐训道》翻译一下:所以酒糟堆积成山肇始于用象牙为筷,炮烙之刑肇始于用熨斗烙人。子路救起溺水者而接受主人答谢的牛,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一定会兴起助人为乐的好风气。”子赣用钱财赎救出奴隶而不接受官府的钱财,孔子对此事评论说:“鲁国再也不会有自己掏钱财来赎救人的事了。”子路接受谢礼而能鼓励人们修养善德,子赣推辞赏钱却停止了人们行善。孔子之所以伟大,是能从小处看到大处,从近处看到远处,在这个意义上说,孔子真是一位通晓事理的圣人。 “结缨而死”的子路 看,是不是感觉特别有道理?事物的发展经常会出乎我们的意料,甚至偏离初衷,从而需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而且,好的经验或道理也有适用范围,“由此观之,廉有所在,而不可公行也。”哪怕廉洁这样的美德也不例外。 柱不可以摘齿,筐不可以持屋,马不可以眼重,牛不可以追速,铅不可以为刀,铜不可以为弩,铁不可以为舟,木不可以为釜,各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即万物一齐而无由相过。--《淮南子.齐训道》故事最终的结论就是:事物各有它所适宜的范围,只有将它们放在适宜的地方,才能发挥它们的有用性,而在它们的有用性这点上来看,它们又是一致的。 老子说过的“不上贤”,并非对于贤人的不尊敬,而在于不要去有意识创导某种东西,鸟儿能飞,鱼儿却永远模仿不了,没有万能的真理和经验。 而让我们大学时代曾夜不能寐的哲学告诉我们:真理具备相对性,即相对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即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 由此看来,在这方面的认识上古今中外皆同也。 换句通俗的话来讲:鸡汤也许有毒,小心喝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