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里仁篇》第十六章

 诸诸行无常常 2019-05-20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意思是明白、通晓,这里译为“懂得”。

“义”,关于义字的含义,我们在为《为政篇》“见义不为,无勇也”一章中做过一些解释。但是为什么会注释“义者,宜也”呢?义字从源字上分析,意思就是:为了公平(或信仰)而战斗,对个人则是我为公平(或信仰)而战斗,使自己的行为正当、合理、适宜,故曰义者,宜也。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仁义,而小人却只知道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朱熹在《论语集注》中的注释道“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对“义”和“利”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就是说“义”所谓的宜,是要符合天理的标准,“利”则是人由于情所产生的欲望。朱熹引用程颐的话“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和杨时的话“君子有舍生而取义者,以利言之,是人之所欲无甚于生,所恶无甚于死,孰肯舍生而取义哉?其所喻者义而已,不知利之为利故也,小人反是。”来说明君子与小人的差别主要是由于君子深刻的认识到了“义”的重要性,而小人则正好相反,追求的只是利益。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义”和“利”并不是必须对立的,更多的情况下是可以相辅相成的。需要把握的是追求利益的时候,不能违背仁义,要在“义”的前提下去追求“利”。也有人认为这里所说的“利”主要是指私利,我们应该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快乐的权利。

其实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不是因为他不知道利的好,而是因为即使他知道利的好,依然会选择“义”。反之,大多数所谓的小人也知道“义”的正当性,但还是无法让理智战胜欲望,心不甘情不愿的选择了“利”。即使在一个人身上,君子与小人也可能由于选择的不同则不断转变着。如何让我们能更坚定的站在选择“义”的一边,也就是能始终让自己处于君子的状态,则需要不断的学习、实践,不断的思考、体会,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正是不断求学、实践的过程吗?故“喻”一方面是懂得的意思,更重要的应该还包含了践行意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