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时期的侠义精神——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修悟搏 2019-05-20

李白的《侠客行》曾经这样写道:“十步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描述着春秋战国时期的兴起的刺客,只为了感激某人的知遇之恩,舍弃生命,也要完成某种任务。包括司马迁的《史记》也有刺客列传,表示对于这些具有侠士精神的感叹。这个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视死如归以报知遇之恩的侠义精神,影响着无数后代世人的追捧。虽然很多刺客的固执导致自己不得善归,但是他们的气节一直被后世尊重。虽然处于后世深感自己无法做出这样的决定,也没有这样的能力。历代先贤杀身成仁,以命取义是得多么骄傲的气节啊。虽然跟接受的思想教育有关,不过想想还是无限的尊重。或许是因为儒家的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一直一直影响着历代侠义之士。

虽然说起刺客很多人都会想起荆轲,不过我个人不怎么喜欢,在历代刺客里唯一没有完成任务的而且有传记的估计就是荆轲了吧,而且荆轲本来就不是带着什么国家大义,也不是什么厉害的侠士,只是为了燕子丹的一己私仇,后世为了好听点,才加上燕国的国家兴亡,荆轲酒醒后磨蹭数日,被逼上了刺杀秦王的道路,至于为什么很多书上隐去了这些内容,只是想塑造一个弱小挑战强大的积极人物形象,塑造一个为国取义,杀身成仁的英雄形象,加上大量的影视作品的渲染,荆轲就变成义士的代名词。不过我今天说的是另外两个人,同样是春秋战国四大刺客的聂政豫让

长虹贯日的刺杀,自毁其容的掩护,视死如归的就义。

聂政年少行侠仗义,惩凶杀人之后,带着姐姐和母亲躲到齐国,韩国大夫严仲子和韩相侠累争宠结下仇恨,为了躲避侠累的追杀而逃离韩国,他想找人杀死侠累,然后自己回到韩国。他相中了逃离家乡,现在是屠夫的聂政。他奉上黄金万两给聂政的母亲。聂政知道其原委,说道自己虽然是个屠夫但是足够可以养活自己的母亲,自己之所以苟且偷生,就是为了孝顺自己的母亲,自己绝不会为严仲子卖命。严仲子辩解道,这是自己主动给的,不需要做什么?

虽然聂政拒绝了严仲子的好意,但是严仲子依旧以礼对待聂政的母亲,并且经常拿出钱财接济聂政一家。当聂政的母亲去世后,严仲子以对待自己母亲的礼节对待聂政的母亲。聂政深受感动,当聂政为母亲守孝三年,自己的姐姐也嫁出去了。便孤身前往韩国,一人一剑以长虹贯日的气势杀死了侠累,连杀三十余人出了相府。聂政知道自己肯定不能活着离开韩国,为了不连累严仲子和自己的姐姐便刺破自己的脸皮,剜出双眼,使自己面目全非,而后破腹自杀,裸尸街头。

士为知己者死。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郁郁不得志之际,豫让遇到智伯,成为对方的家臣,而且主臣之间关系很密切,智伯对他很尊重。当智伯成为晋国执政,因卿大夫赵氏拒绝献岀封地,于是智伯联合魏氏、韩氏两家共同对赵氏发动“晋阳之战”。没想到赵襄子派人向魏、韩两家陈说利害,魏氏、韩氏竟然临阵反戈,联合赵氏反攻智伯,智伯被赵襄子擒杀。赵襄子痛恨智伯,还把智伯的头盖骨拿来作饮器。

第一次刺杀。

智伯死了,豫让无处可去,只好逃到山里。智伯对于豫让有知遇之恩,却未能尽忠,空留一身遗憾,所以豫让暗下决心要杀死赵襄子。

豫让更名改姓,伪装成一个受过刑的人,假装打扫厕所的仆人。打算借襄子上厕所的时候杀死他。可是赵襄子感觉到气息不对,抓住了豫让,并且知道豫让想为智伯复仇,就认为他是个义士,没有追究就放了。

第二次刺杀。

按理说,豫让被逮个现行,又被宽厚仁慈的赵襄子给放掉,证明自己就不是杀人的料,理应就该收手了。但是豫让心里有一句:“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并没有打算放弃。他开始全面改造自己的外形:不惜把漆涂满全身,使皮肤烂得像癞疮。同时又剃光了胡须和眉毛,把自己彻底毁容,然后假扮乞丐乞讨。豫让听到自己的妻子因为声音认出自己,转而就活活吞下火炭,烧坏声带,改变自己的声音。

豫让的朋友看到豫让这样,不由得劝说:“凭你的才千,如果竭尽忠诚去侍奉赵襄子,那他必然重视你和信赖你;待你得到他的信赖以后,你再实现你的复仇计划也不迟,而且你一定能成功。”但豫让听了这话后,不以为然地笑了。他认为,为了老朋友而去打新朋友,为君主而去杀新君主,这很不齿很不道德,也是一种极端败坏君臣大义的做法。

毁容之后的豫让提前摸清了赵襄子某天的出行时间和路线,在他要外出的那天,提前埋伏于座桥下。这天,赵襄子的人马果然行至此处。没想到还没到桥上,马儿突然受惊。赵襄子立马猜到是有人要行刺,很可能又是豫让。豫让再次被拿下。

赵襄子生气的对豫让说:“你不是曾经侍奉过范氏、中行氏吗?智伯把他们都消灭了,而您不替他们报仇,反而托身为智伯的家臣。智伯已经死了,您为什么单单如此急切地为他报仇呢?”豫让解释道:“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豫让很悲哀,他知道可能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了。他随后向赵襄子提出一个荒唐的请求:请他脱下一件衣服,让自己象征性地刺杀一下,以完成最初的誓言。赵襄子佩服这样的义士,便拿出衣服给豫让。豫让连刺三剑,自杀而亡

聂政这样的侠士,以身取义,自毁其荣,以免牵连他人。虽然只是因为个人恩怨,但是在那个春秋战国时期,不罔顾为一名义士。豫让或许和荆轲一样没有刺杀成功,他本是一个普通人,只是为了报答智伯的知遇之恩,他没有任何人的逼迫,没有任何人的指使,他完全出自于内心的”士为知己者死“。如果以我现代的眼光来看,那个时代的”士为知己者死“,完全就是上位者对于下位者的利用,一件工具而已。还是保留那个时代的纯真,对于义士的尊重吧,保留着对儒家所说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尊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