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皇帝过生日,外国人给他送“钟”,他为何满脸高兴还连声说好

 历史解密坊 2019-05-20

现代人每逢年节走亲访友送礼是常事,可送礼也有讲究,最大的禁忌就是不能送钟表之类的东西,原因就是“送钟”与“送终”谐音,听起来不吉利。可是乾隆皇帝却一生被“送钟”N多次,他不仅欣然接受,还连声说好。如此爱面子、讲排场和避忌讳的乾隆皇帝,怎么就对“送钟”不加以避讳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乾隆36年(公元1771年),乾隆皇帝终于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重要的生日——六十大寿。要知道在清朝可是“人活五十古来稀”,乾隆皇帝六十岁依然精神矍铄,朝廷内外也是一片祥和气氛,故值此盛世,皇帝的六十大寿必须办得风风光光。
内务府随后便忙活开了,满朝的文武大臣们更是在筹措给乾隆皇帝进献宝贝,生怕自己进献的宝贝不金贵,扫了乾隆皇帝的兴致,耽误自己的锦绣前程。除此之外,西洋的特使们也纷纷前来朝拜,不过他们进贡的东西却有些特殊,很多都是现代人认为特别不吉利的“钟”。

“送钟”一词是中国独有的民间禁忌文化,说着各种语言的西洋人当然不懂。

在如今的故宫博物馆中,还收藏着大量乾隆时期由西洋人供奉的西洋钟,包括铜镀金转水法连机动大座钟、铜镀金象驮宝塔变花转花钟、铜镀金四方跳杠鸟音笼钟、以及铜镀金写字人钟等等,这些西洋钟都是当时西洋人的匠心独具之作。

不管这些钟多么精巧,在我们看来也依然是给乾隆皇帝“送终”。曾大兴文字狱的乾隆皇帝,为何偏偏对“送终”不感冒呢?这里究竟有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现代人的观念中,“送钟”的禁忌已经根深蒂固,并认为是古时流传下来的说法。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送钟”等于“送终”的说法来源于相声作品《别扭话》,其中就有“送钟”意为“送终”的说法,由于二位大师名气响亮,“送钟”的禁忌也便流传开来。

古人和我们的想法不同,在古人看来,“钟”与“中”同音,而“中”素有“中心”之意。在古代的华夷之分的认知中,“中”所代表的就是“中心之国”、“中华”之意。

“钟”的表盘上是由时针、分针、秒针组成的,秒针每走六十步,分针跟着动一下。在古人的眼中,这种设计非常神奇,所谓的“步步走字”就是由此而来。正是由于钟表的一直“行走”,才让古人寄托了时时刻刻高升走运的美好愿望。

古人在观察钟的时候也领悟了不少道理,秒针每走一步,代表着时间已经过去了一些,它一直在向前行进从未回头。也正是这种特殊的现象,也让古人对其有了辞去旧时光,迎接新未来的寓意。

除了以上几点外,外国人对钟的情感更加特殊。在日语中,钟被称作是“时计”,与“登庆”、“登惠”二词具有相同的发音和寓意,与此同时,欧洲人还认为钟是不畏艰难困苦、始终向前的象征。因此,在国外“送钟”是非常流行的,大部分的寓意都是激励对方努力工作勇于拼搏,并且收礼人还能时刻看到送礼人送的钟,以此来思念对方,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

由此可见,古人“送钟”都是大礼,并非我们所想的那般“不吉利”,所谓的“送钟”等于“送终”的说法并不科学(最重要的是,在清朝时代,钟表刚刚兴起,很有可能还没有送钟等于送终的忌讳),这只是民间以讹传讹的谣言而已。换句话说,身处于21世纪的我们,更应该破除这些无稽之谈,为对方送上我们最真挚祝福的礼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