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海市志(清

 超级水手ssl 2019-05-20
合浦自西汉开始便是中国对外贸易口岸,古合浦(港) 主要由廉州、乾体、大观港(今大风江)、冠头岭内港(今北海港)、白龙港、永安港(今铁山港)等处组成。 廉州港 亦称合浦港,港口位置大约在南流江出海口附近的泥江口和党江一带。合浦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亦是唐代以前中国的四大古港之一。从合浦县境内出土具有百越文化特征的新石器可证实,在4000年前,当地越人已从事“半渔猎、半农耕”的生产活动。据《越绝书》记载,西周时期,当地越人“以舟为车,以楫为马”,开创航海活动,并与南洋地区有贸易往来。南海诸国向中国的朝贡贸易始自公元前11世纪,即西周时代,由叶棠国 (今越南中部) 最早与中国王朝进行贸易活动,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合浦沿海是必经水道。合浦生产的珍珠和南洋的象牙、翡翠等贡品一起流入中原;中原的物产亦经合浦输出南洋。《汉书》关于汉武帝派遣官吏从合浦港出海最远至印度半岛进行贸易的记载,说明在秦汉时期,合浦港口已开始早期的发展。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赵佗率军南征,曾驻军合浦。当时南流江与北流河的分水坳很低,人货运输由北流河经32华里旱路可进入南流江。秦军开凿灵渠,将湘江与桂江相通,沟通了中原与珠江流域的联系。秦征西瓯,不但加快合浦的开发,而且也为中原开辟出北部湾傍通交趾的水道。又据《水经注》记载,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派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征集“楼船十万人”,水陆并进“会至合浦,征西瓯”。处于南流江下游的旧州(廉州故城),一度成为合浦主要河口港,并成为汉代合浦县治所在地。西汉后期,湖南南部开峤道,并且对灵渠进一步治理,使湘江、桂江、北流河、南流江这条中原出北部湾傍通交趾的水道,变得畅通无阻。故东汉初,合浦郡治由徐闻移合浦县,旧州便成为合浦郡的政治、经济中心,亦成为南海市舶要冲。在今合浦县风门岭的汉墓群中,曾出土琥珀、玛瑙等舶来品,说明合浦在汉代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重要港口。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时,中国的商船和使者由合浦港出发,经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直至印度、斯里兰卡,然后返航合浦,说明中国所产的物品,在汉代已由合浦港运销到印度和地中海一带。 唐代,合浦郡更名廉州。唐朝开辟由长安至荆、襄,再人长沙,下湘江,过灵渠、沿桂江、入西江、沿北流河经一段短陆程下南流江抵廉州,再从海上抵交趾的干线。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自汉武以来,朝贡必由交趾之道。”“贞观、开元之盛,贡朝者多”。外国商贾或使者由交趾进中原,必经廉州,故港口发展较快,曾出现“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繁忙景象。 据《太平环宇记》记载,宋朝太平兴国八年(983年) 废旧州,后在海门(今廉州镇)复设廉州。合浦主要港口由旧州故城迁往今廉州。宋代,古海湾延伸到廉州九头庙一带,大海船趁潮从江河口驶到老哥渡。官吏和商贾搭乘海舶,多在此上落。因此,廉州江海运输十分畅达,成为合浦主要商埠。据《宋史》记载,宋代廉州港成为广西漕运海盐中心,修建白石、石康盐仓,由水路销往广西全境和湘南。据《岭外代札》(宋)记载,“钦廉皆号极边,去安南境不远,异时安南舟楫多至廉”,两地来往十分密切。据《宋史》记载,公元1010年,宋真宗辟廉州为与交趾互市口岸,并设廉州沿海巡检司管理港口。元朝改设廉州市舶提举司管理港口。 旧署在“州南十里中和坊”。主要任务是迎送接待来往使者和商舶“著其所至之地,验其所易之物”,并对货物按十分之一的比例抽税。 明朝在廉州设海北盐课提举司管理港口、海盐。清乾隆元年(1736年)设廉州口海关管理港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广东、广西闹灾荒,廉州府“定夷米进口税则”鼓励商贾往安南进口大米,一时“贩夷米者云集廉属内陆”,米价大减,廉州镇一度成为粤西货物集散地。 自宋代至清朝中叶,廉州港是合浦主要港口。明嘉靖中(1522—1566年)由于南流江入海口泥沙的逐渐淤积,船舶进出困难,港口主要位置开始南移,清末,今廉州镇至乾体、党江一带口岸逐渐让位给今北海港。廉州港因淤浅已成废港。 乾体港 位于州江入海口, 原是一个河口港。北距廉州镇约7公里,南隔海与北海市区相望,相距约11公里。 南流江在廉城北面分为4支,第一支称为州江,穿城而过,由乾体入海。该港扼船舶入廉州镇之口,故自古便成为廉州镇门户。 宋代,廉州辟为与交趾互市口岸。交趾商贾从海道来廉州,乘海舶大都由乾体人口,驶入九头庙附近拢岸。又据《岭外代札》(宋)记载,廉州“盐场滨海,以舟运于石康仓”。榄子根、武刀等15处盐场所产的海盐,大都用海船运抵乾体,候潮溯州江抵石康。乾体港曾成为廉州漕盐的中转港。安南商贾往苍梧,则由乾体乘海船直抵廉城的老哥渡,改乘渡船溯南流江,经常乐、沙河、博白、船埠后,改陆路,经北流县城,再沿北流河、西江直抵苍梧。若往中原,则溯桂江、过灵渠,沿湘江进入中原。乾体港曾成为外国商贾经北部湾进入中国的重要港口。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元世祖下诏“命湖广行省造征交趾海船三百,期以八月会钦廉”,乾体港一度成为军港。平定交趾后,元世祖复设廉州沿海巡检司,加强对市舶管理,并下诏交趾“每三年一贡”,并规定贡品为:苏合油、光香、金银、朱砂、沉香、檀香、犀角、玳瑁、珍珠、象牙、绵、白磁等。这些贡品,同样是交趾商贾经乾体港抵廉州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大都由乾体港集散,销往内陆。 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在廉州设海北盐课提举司,管辖盐场15处,盐仓仍设在今合浦县石康,沿南流江而下,以乾体为出入海口。高德、龙潭、武刀、白沙、珠场、陇村、永安等一带村寨所产海盐,仍从海上用漕船运抵乾体集中往石康,乾体港一度成为廉州漕盐的集散地。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为了防止海寇的侵扰,在乾体设水师驻防,置有战舰24艘,乾体一度成为军港。正德十一年(1516年),明朝水军在乾体击败入侵海寇。嘉靖中,廉州府两次在枯水期出动数万民夫,疏浚州江航道,使乾体至廉州镇的水路畅通。清康熙年间,清廷亦在乾体设炮台,防止外夷入侵。然而,由于明末清初的“海禁”政策,加上州江出海口泥沙淤积,航道壅塞,大海船进入乾体十分困难,只能靠渡船维持与廉州的水上来往。此后,随着北海港的兴起,民国初年起乾体港因淤浅而渐成废港。 大观港 今称大风江港,位于市区西北面,大风江的入海口,西与钦州市交界。西距龙门港25公里, 东南隔海与北海港相距23公里。今港口水域北起大墩门,南至沙角,其长度约9公里,宽200至700米,水深-5至-9米。港口水域风浪较小,是一个优良港口。据《后汉书》和《广东通志》记载,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汉将军马援曾率水师楼船大小2000余艘驻泊于此,作为征讨交趾的水军基地。因“苦乌雷岭风涛之险,命令水军夜凿白布峰腰之地,以通粮艘”。这条水道具体所在已不可考,仅留一说。据《廉州府志》记载,大观港位于合浦西部,是钦廉通航要道。占城、交趾番舶抵廉州,必经龙门、大风江港。明永乐、宣德年间,明朝增设“交趾云屯市舶提举司,接西南诸国朝贡”。大风江港与云屯(今越南新安)海道相通,“贡海舶至”,经地方官查验后,奏报朝廷,才能启运。因而,大风江港曾成为廉州的西门户。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清初便在此设炮台,成为海防要塞。古代大风江港一直是商、渔、军的综合性港口。解放后水产部门在港内修建小型渔业码头、冷冻仓库、晒场等设施。 冠头岭港 位于今北海市区西端,由冠头岭屈曲回环而抱成天然良港。宋元时期,冠头岭下南澫是一个半月形的港口,明洪武八年(1375年),朝廷在此建“镇海庙”和“廉阳古洞”,香火极盛,为商贾渔民出海求神保佑之所。据明嘉靖《廉州府志》记载,“冠头岭俯视六池,为廉门户”,在明初已逐渐成为廉州主要口岸。商舶由冠头岭启航,二至三天内便可抵安南海东府。由港口向东出发,“日半至雷州,三日至琼州,正北十日至广州,”。向西南出发,可直达交趾永安州,“如舟不能挽,经南则人占城”。同时,“安南、暹逻、满剌加,诸番风帆易达廉州之境”。宣德年间,明朝设交趾、云屯市舶提举司,接受西南诸国朝贡。廉州府便辟冠头岭至云屯的海上航线,海外贸易较为兴旺,进口货主要为沉香、胡椒、象牙、犀角等,出口则以盐、鱼干、牛皮、桐油、桂皮、陶瓷和纺织品为大宗。又据明嘉靖《广东通志》记载,冠头岭“西南临海,南北皆澳海船舣焉,潮长撼石如雷”。因诸番舶来廉较多,加上廉州漕盐比宋元时期的规模更大,明朝增设市舶太监和海北盐课提举司管理港口。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朝廷在岭上设置炮台,冠头岭成为军事要塞。后期由于各种海禁的加强,港口一度消沉下去。加上港内水浅等原因,冠头岭下的南澫商埠由北海埠逐渐取代,南澫港主要作渔港用。解放后,70至80年代国家投资在此建大型渔业基地。 白龙港 位北海市海岸线中部,铁山港区营盘镇的西端,北有福成江流入,南通北部湾,呈带形,南北长约6公里,宽600至3000米,三面陆地环抱,是一个优良的避风渔港。早在汉代前,白龙港便是合浦“七大珠池”之一。今港口岸边有古珠城遗趾、宁海寺、太监碑等古迹。 据《后汉书》、《明史》和清乾隆《廉州府志》卷十八记载,当地“海出珠宝,……常通商贩,贸籴粮食”。汉桓帝时,孟尝出任合浦太守,“大驰珠禁,货物流通,百姓复业,人以为去珠复还”。采珠业的兴旺,促进了白龙港的发展。明朝曾设市舶太监和珠场大使管理港口,掌握“海外诸番朝贡、市贸之事”。不少商贾纷抵此贸易,“贩得鱼盐齐赶市”,使港口一度十分兴旺。据《粤西笔记》记载,“万历六年倭贼寇古里、白龙,劫蛋民渔舟”,白龙港惨遭洗劫。清初,廉州府“严洋禁”,颁布迁海禁令,商船、渔船无法出海营生,曾造成沿海无墟市、地方调零的惨景。明末清初,由于海寇侵扰和“海禁”,白龙港开始衰落,变为一个小渔港。 永安港 位于今铁山港东侧,沙田港的北面,属合浦县山口镇。该港三面陆地环抱,西面通铁山港,可避西南风浪,是一个天然避风港,自汉代便成为船舶寄碇之所。郁林、博白商贾往越南,大都由此启航。该港左傍英罗港,右依铁山港,扼高、雷、廉、琼航道要冲,明末清初,成为合浦左路海防要塞。后由于港内水浅,其地位逐渐由沙田港取代。 北湾港 今北海港一部分。 该港位于南流江入海口之南, 扼船舶人廉州湾之口。与南湾对称为 “北湾”。该港以外沙为间隔,分为外港与内港,以沙堤为分界线,外沙内港属泻湖,从龙王庙至地角水门, 长约3公里,在龙王庙附近有缺口与外港相通,成为天然避风港,以停泊商船、渔船为主。红坎村与垌尾村一带,清道光初年也是海港,如今已变成陆地。外港由今装卸锚地至高德港。清雍正七年(1729年),廉州口海关在高德设分关,加强对商舶管理。乾隆、嘉庆年间,抵港船只主要寄泊在地角、外沙、高德一带,岸线长达10多公里。清道光初期主要锚地则在龙王庙至海关沿岸一带的北面水域,大都是三桅的红单大帆船,由琼州、潮州、 澳门或海防抵北海。该船载重量200吨左右,吃水不深,水涨时可靠岸边卸货。道光九年(1829年),今市区珠海西路一带已成为商贾、渔民活动场所。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北海港的渡船可经乾体抵廉城附近的老哥渡,或直达西场、党江,或溯南流江而上,直达郁林之船埠和小江墟,以运输农副产品为主。北海港的大帆船可抵钦州之平银渡、沙井,以及防城、东兴、安铺。北海港外海帆船航线主要是北海至广州、琼州、澳门以及越南和新加坡。其中,以北海港至琼州(海口)线最为繁忙。清朝中叶,由于北海拥有商埠、港口和运输船舶,为其对外开放奠定了物质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