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故宫》第十二讲  文渊书阁  明清皇...

 燕山茶社 2019-05-20
《大故宫》第十二讲  文渊书阁
 
 明清皇宫的文渊阁,先后有三座:第一是明太祖在南京皇宫里修建的文渊阁,正统年间毁于火;第二是永乐帝迁都后,依样在北京皇宫里兴建的文渊阁,明末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毁于火;第三是乾隆时专为贮藏《四库全书》而在文华殿后兴建的文渊阁。北京故宫现存文渊阁的功能,主要是藏书,所以本讲名为“文渊书阁”。本讲重点介绍与以上三个文渊阁相关的三部大书——《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和《四库全书》。
一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永乐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类书。《永乐大典》和《古今图书集成》属于“类书”,就是将许多图书里的内容打散,按照不同内容,分类编纂,再按照字韵等重新排列起来,便于检索查阅。《四库全书》则属于“丛书”,就是将整本书直接归类,再编排起来。
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向翰林侍读学士解缙等下达了修书敕令:“天下古今事物,散载诸事,篇帙(zhì)浩穰(ráng),不易检阅。朕欲悉采各书所载事物,类聚之而统之以韵,庶几考察之便,如探囊取物。……尔等其如朕意,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明太宗实录》卷二十下)永乐帝修书要求就是两个字:“全”与“便”。就是汇集要齐全,使用要方便。解缙显然没有理解这个“全”字。他组织了一百多人的编辑部,只花了一年多时间,就编好了一部《文献大成》,向朱棣交差。朱棣一看,嫌该书不够完备,于是加派姚广孝等为总负责,让礼部在全国搜罗纂修和缮写人,“开馆于文渊阁,命光禄寺给朝暮膳”(《明太宗实录》卷三十六)。在揣摩上意方面,姚广孝显然比解缙更胜一筹。他把编修队伍从100多人扩大到2169人,供事人员更达3000余人。能请到的先生尽量请,能找到的图书尽量找。到永乐五年(1407年)冬,一部收书七八千种,共22937卷、11905册、3.7亿多字的大书,摆在了永乐皇帝面前。永乐帝为这部新书赐名《永乐大典》,并作序说:“惟有大混一之时,必有一统之制作,所以齐政治而同风俗。序百王之传,总历代之典。”(《明太宗实录》卷七十三)就是说,只有国家大一统的盛世,才有这部鸿篇巨制问世。这部《永乐大典》,继承了历代的传统,总汇了历代几乎所有的重要著作,被《大英百科全书》誉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修成后,放在南京文渊阁珍藏。
(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