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曾太平的黎平府/杨祖华

 zqbxi 2019-05-20

         不曾太平的黎平府

——《黎平600年》之一

黎平,是一座位于贵州、湖南和广西三省交界处的古城,古色古香、浑弘典雅。典型的徽湘建筑,起伏的石板街,仿佛侗寨吊脚楼之间一袭蓝印花布旗袍打扮的窈窕淑女,让人领略侗寨苗乡环绕下的与众不同。

这座古城早在1985年就列入贵州省历史文化名城。后来又获得了两项桂冠:位于翘街下凹处的黎平会议会址在1993年被列为国家级文化保护单位;这条两头高中间低的翘街于2011年被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漫步大小街巷,难免让人疑惑:什么时候,谁,为什么,在这块侗寨、苗寨遍布的土地上,硬生生地钳进了这座江南特色的古城?又为什么,把跌宕不平的山岭之间的这个地方称作黎平?

寻找这些答案,我是从散落在崇山峻岭中的民族村寨入手的。

一次在山环水绕的水口镇岑比水族村寨采风,与父老乡亲们闲聊风情、闲话古今。聊兴正酣时,他们执意要吟唱一首古歌,声称这首歌对研究黎平文化、历史的人“绝对有用”。

果然,透过节奏强烈的琵琶声,很容易听出歌词的内容:

先前楚王立五开,动了五开的官兵。先前叫做五垴寨,如今改叫黎平城……

这些生活在南江河畔的水家人,吟唱的歌叫《盘门歌》。这是一首略带戏谑性的歌,唱的是黎平县城的前世今生。黎平600年的跌跌宕宕,就浓缩在这首歌里了。

这首歌的前几句,首先讲述了黎平地名的由来,包含着一场惊心动魄的腥风血雨。

五开建卫、筑城

明朝以前,南泉山下的这座山城还叫“五开”,按照侗语的意思,是座落在五个相邻山头上的寨子,译成汉语叫“五垴寨”。一个叫做“五开洞蛮夷长官司”的地方政权,统治着这里的黎民百姓,延续着千年一脉的“羁縻”体制。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推翻蒙古人用铁骑和刀剑建立的中央政权——元朝,剿灭与他同期举事的各路英豪,实现了大明一统。

为了让朱家王朝万寿无疆,朱元璋创立了一套军事制度——都司卫所制,在边疆地区大量屯兵屯民。于是,当时位于边陲地带的苗乡侗寨,开始遍布所、屯、堡。挟大明王朝横扫天下余威的将士们,掠人良田美宅,把自古就生活在这里的侗、苗、瑶、水原住民,赶往山边坡脚,甚至大山之巅。

失去土地和安宁的侗家人,纷纷行动起来,用锄头和镰刀与官军战斗。洪武十一年,公元纪年的1378年,大家跟随五开洞辖下的兰洞人吴勉,史称“吴勉起义”。在明王朝的正史里,史官们蔑称他为“吴面儿”。

在强大的国家机器面前,义军很快兵败。吴勉带着幸存的义军将士,躲进了天甫洞、银赖洞一带,保存实力,以图东山再起。

七年以后,明洪武十八年初,公元1385年的上半年,明王朝索性废除了五开洞蛮夷长官司,在五垴寨上建立了军事机构五开卫,以加强对这块土地的控制。

卫是明朝国家机器里级别较高的一级军事建制,仅次于都司,标准规模5400多人。卫指挥使在明王朝的武官序列中,位列五品。五开卫的建立,让更多的“兵户”和“民户”来到这里,占用了更多的良田美宅,遭到了当地人更加强烈的反抗。

在深山里休养生息了七年的英雄吴勉,于这一年再次揭竿而起。这一次起事,是侗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起义,史载20万众。在侗族地区,侗家人用一首叫做《从前我们做大款》的英雄史诗来缅怀这次起义。

从前我们做大款,头在古州,尾在柳州,古州是盖,柳州是底。

为了拱卫刚刚成立的军事政权,为了控制刚刚得来的疆土,居于长沙的楚王朱桢,率官军三十万众,前来五开镇压声势浩大的吴勉起义。

这次军事行动,不但兵将众多,而且由亲王亲征,规格仅次于帝王御驾。楚王以下,征虏将军汤和,副将周德兴,都是与朱元璋从小一起放牛玩耍、一起揭竿造反、一起浴血奋战的老朋友。这时候,他们已经封侯拜将,功成名就:汤和为信国公,周德兴为江夏侯。

江夏侯周德兴,这次除了要为自己儿时的玩伴、当时皇上分忧解难以外,还带来了年富力强的宝贝儿子周骥,让他在侗乡这块土地上建功立业,让侗家人的鲜血进一步染红他们父子的大富大贵。

这次起义,以吴勉父子英勇就义而告终。五开卫保下来了,成立不久的大明王朝在这里深深地喘了一口气。

根据朝廷安排,大军班师回朝,留下周骥善后,挂征虏将军印。大概因为跟随其父征伐福建泉州时有筑造崇武城堡的经历,周骥在黎平所做的第一件善后事宜便是亲率士兵筑五开城。

五开城到底筑了多高多长?岑比水族同胞的盘门歌是这样唱的:

围得城来有九里,进来三丈明州园。城内高上弯三转,三转九里开四门……

据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黎平府志》记载:城墙周长六里八分二厘九毫,合今天的4032.7米,城高二丈一尺,合今天的7米,墙基厚一丈五尺,合今天的5米,收顶一丈一尺,合3.7米。

周骥在黎平留下的痕迹除风采依旧的青阳城门、迎薰城门外,还有他当年的征虏将军府,也就是现在位于城关一小校园内的文庙大成殿。改指挥作战的将军府为传播文脉的大成殿,除了城市方位风水上的考虑以外,大概还寄托了当年征服者们化干戈为玉帛、黎民顺服平靖、边疆稳固长久的希冀。

用贵州侗家人、苗家人尸骨铺就的富贵之路,把周骥送进了当时的权力中枢——明朝皇宫。曾经不可一世的征虏将军,在这里也按捺不住自己的征服欲,把他的欲望之手伸向了当朝皇上的禁脔——三千佳丽。

纸终究包不住火,实行特务制度的明朝尤其如此。东窗事发后,盛怒之下的朱元璋丝毫不念旧情,命人抄没了庭院深深、钟鸣鼎食的江夏侯府,男丁无论功劳、官职大小,一个不留全部问斩,女眷无论夫人妻妾、淑女仆奴,通通发往云南卖身为妓。可怜一代开国功臣、两员猛将,也落得身首异处,抱恨终天。

黎平建府、得名

转眼到了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当朝者们以思南、思州两大宣慰司频起烽火、黎民遭殃为由废黜了他们,在其管辖范围内成立了包括黎平府在内的八大府,奠定了政治变革的坚实基础,使贵州在当年得以建省。

兴建之初的黎平府衙并不在今天的黎平城里,而是在距城10公里外的官团寨,现称黎平寨。直到21年后的宣德九年,朝廷将近在咫尺的新化府及其所属7土司并入黎平府,并将府城迁入五开卫城,黎平和五开两个地名才开始重叠。

史料载,当年官团寨是上里平长官司的驻地,有里平江环绕,黎平一名,取“里平”的谐音。我们认为,黎平这个地名,还有“黎民平伏归顺”的寓意。

在黎平周边,有“平伏”、“服从”寓意的地名比比皆是。县内的永从,同属黔东南州的镇远,湖南的靖州、绥宁,广西的怀远——现在的三江县,等等,充分体现了统治者追求边疆平靖、黎民顺服的强烈愿望。

国人给孩子起名的时候,往往要看孩子在五行里缺什么,便在他的名字里补什么。中国的地名文化,也表现出这种倾向。贫瘠落后的地方,人们往往称之为“天堂”;不安稳的地方,人们才会在地名里塞进一个“平”、“安”等字眼。

深挖历史,我们发现“黎平”一名还含有统治者对作为祝融、蚩尤之后的侗、苗土著深深的歧视。数千年前,炎、黄二帝联合攻打蚩尤,蚩尤所领的九黎人败走西南。炎、黄部落人人有名有姓,平民被称为“百姓”,而九黎部落的普通人有名无姓,则以“黎民”称之。

也就因为其中的歧视和顺服这双重含意,黎平这个地名长期得不到本土民族的认可。时至今日,在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传统村寨里,侗家人一如既往以“五开”来指代黎平。前两年,黎平县政协一个文化课题组在遍布三省的侗寨里考察历史文化时,在鼓楼里、花桥上,多次听见寨老们称黎平为“俄快”——五开。

黎平城效的南泉山下,有一个当年位于五开古城城墙根下的古老寨子。数百后的今天,城墙己去,南泉山依然屹立,这个寨子的村民们,继承着先人留下来的一笔文化遗产——一个叫做“上五开”的地名。作为原住民的后裔,他们至今享受着一项与生俱来的特权:奔往人生的最后归宿时,不需要支付一分一厘的“买路钱”

五百年的战乱

无论是五开建卫,还是黎平建府,都以杀戳开始,又以杀戳来维护,寓示了黎平的不太平。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兵部针对包括黎平等地的贵州少数民族颁发了一个充满血腥的军功奖赏标准:“贵州、湖广剿杀不入版籍苗蛮贼,若官军一人斩首三颗升一级,至九颗升三级,生擒者如之……

事实上,黎平建府以后,从来就没有太平过。明清两朝500年间,黎平府范围规模较大的民变、兵变达10次之多。加上外来的蒙能事变、吴三桂造反、太平天国起义,平均39年爆发一次,不可谓不频繁。

值得一提的是,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五开卫、靖州卫参将邓子龙效仿亚圣孟子“过化存神”,在肇兴皮林石壁上题写“过化”二字,意思是“所过之处,民皆向化”,希望通过这两个字带来侗家人的彻底归顺。

时隔17年后的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同样受孔孟之道熏陶过的德顺秀才吴国佐,就在邓子龙题字的地方率众造反,起因是官府关押了他欲迎娶为妻的梦中情人——被镇压了的山大王吴大青的遗孀。起义队伍攻城掠池,一度占领黎平、靖州范围内的70多座城堡和村庄。以镇压、歧视为手段的统治,无论用什么学说来掩饰,都难以带来长久的太平盛世。 

地方不太平,是因为有不平衡的因素存在。自古人心思定、人心思安,黎平各族黎民追求太平的努力从来没有停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