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甘肃永昌县人是古罗马远征大军的后代?

 轻风无意 2019-05-20

在战争中,一个人或几十个人失踪都不足为奇,但是,要是6000余人一起神秘失踪,那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而难以接受了。然而,这样的事确确实实地发生了。

甘肃永昌县人是古罗马远征大军的后代?

1.失败的远征军

公元前54年,罗马执政官克拉苏为了夺取更多的财富与土地,不顾一批保民官的反对,发动了对帕提亚(中国古书称安息,即今伊朗一带地区)的掠夺战争。三首领之一的克拉苏亲自率领7个罗马军团渡过幼发拉底河,占领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大部分地区,帕提亚骑兵不断地后退,罗马军团步步紧逼,毫不相让,必要将其全部歼灭。

公元前53年,罗马军团一直追击帕提亚骑兵,来到了帕提亚境内的卡莱。指挥帕提亚军队的是青年将军苏累纳。苏累纳将军虽然年轻,但是足智多谋,在帕提亚拥有很高的声望。苏累纳将军对在后面疯狂追击的罗马军团采用了诱敌深入、围而歼之的战术。

在苏累纳将军的带领下,帕提亚军遇到罗马军团稍作抵抗就撤退,将敌人一步一步地引到方圆百里没有人烟的叙利亚草原深处。这时貌似溃逃的帕提亚骑兵突然掉头,在如雨的箭矢掩护下,向罗马军团猛冲过去,罗马军团即刻乱了阵形,士兵成片成片地倒下去,溃不成军。

元帅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在关键时刻临危受命,将残兵贩将集结起来,组成了将近1万人左右的混合兵团,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杀开一条血路,冲破帕提亚骑兵的包围圈,撤了出来,但是克拉苏却被俘虏了。

被俘的克拉苏被安息国王用炼化的金汁灌进喉咙,经受了几天几夜的折磨,在惨叫声中死去。这次战争,罗马军团由于狂妄自大,中了埋伏,在叙利亚草原上留下两万多具尸体,近1万入被俘,这可以说是罗马军团战争史上从未有过的败绩。

甘肃永昌县人是古罗马远征大军的后代?

2.剩下的人去了哪里

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带领混合车团经过浴血奋战,成功突围6000余人,但突围之后就踪迹全无,罗马人派出一批又一批的人去寻找他们,但是毫无音信600,0多人的一支大部队究竟去了哪里呢?2000年来,这成了史学界一个最大的疑惑。

《汉书·陈汤传》中有一段这样的记:公元前36年,北匈奴郅支单于攻占乌孙、大宛,并且派出骑兵骚扰威胁西域地区,劫掠沿途经过的客商,打劫西域各国进贡给大汉王朝的贡品。汉武帝盛努之下,派遣都护甘延寿和都护副校尉陈汤带领大军前往剿灭匈奴骑兵。

汉朝大军在经过康居时,见到一支奇特的军队,这支军队“城外有重木城”护卫,“兵百余人,夹门鱼鳞阵,讲习用兵”。据汉朝人以往的了解,身为游牧民族的匈奴人是根本不可能掌握这些战术的。更令人惊奇的是,当战斗时,这些士兵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他们组成正方形队列,用盾牌把队伍包裹得密不透风然后喊着口号、迈看统一步伐往前走。

当敌人相距较远时,他们先把手中的长矛扔出去;稍近以后,则拔出短力肉搏。因为实力和数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汉军初次见到这种战术,虽然不适应,但是还是获得了胜利。汉朝利用快速骑兵很快将这支部队包围起来,一举攻破郅支城。而使用奇特战术的军队在仅朝大军的猛攻下,只剩下100多人,被汉军全部俘虏。

甘肃永昌县人是古罗马远征大军的后代?

汉军将被俘虏的士兵带回了中国,皇帝看见这支奇特的军队之后,特地下诏,在河西地区设立骊轩县(今甘肃省永昌县),用来安置这支小部队。后汉记载:“汉初设骊轩县,取国名为县”。公元592年,隋文帝下诏将骊轩县并入番禾县。从那以后,中国史书中再也没有关于这些士兵的记载了。

历史学家在翻阅了大量的史料,认真查证了罗马军团战斗的战术之后,认为,只有古罗马军队才会采用构筑木城防御工事、用圆形盾牌连成鱼鳞形状的防御阵势,所以得出结论,这支军队很有可能就是卡莱战役中突围而出的普布利乌斯领导的罗马第一军团的残部。

澳大利亚专家维·哈里斯也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结论,认为这支奇特军队就是战役中突围出来的人。哈里斯推断,当年突围的军队继续向东行进,又突破安息东部的防线,进入了今天的中亚,被郅支单于收编为雇佣军,这恐怕是历史上最早的雇佣军了。

公元前36年,这支雇佣军军在西汉与郅支之战中被陈汤打败被俘,之后就被带国中国。另外,中国、澳大利亚和前苏联的一些史学家还找到一张公元前9年绘制的地图,根据地图确认骊轩县就是现在的永昌县。

甘肃永昌县人是古罗马远征大军的后代?

尽管大部分学者都支持这种观点,但是仍然有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如果生活在甘肃永昌县的人是罗马人的后裔,那为什么他们没有罗马人的体貌特征呢?学者对此给出的答案是:罗马人经过与当地居民2000多年的通婚融合,面貌早已大大改变,不再具有当初的特征,虽然有点避重就轻,但是也算给出了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