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是每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由于月圆象征着团圆和美满,也被认为是最吉利的日子。自古以来,正月十五就有多个名称,如上元节、元宵节、灯节等等,这些名称对应了在这个欢乐节日中的各项活动。那么,清代宫廷中是怎样欢度这个传统节日的呢? 庆 在上元节 正月十五之所以称为上元节,是来自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燃灯放烟火的习俗就是从这个说法来的。清宫在上元节时也有特别的礼仪安排,据《大清世祖章皇帝实录》记载:顺治二年(1682)的上元节自正月十四日开始到十六日止,文武百官要着朝服三天,各个衙门将大印封存,除非遇到紧急事务,否则概不办公。元宵节前后的三天,皇帝都要举行盛大的朝会,专门接受百官的庆贺朝拜。
清《乾隆帝元宵行乐图》 说起清代最特别的上元节,康熙二十一年(1682)的上元节很值得一说。那一年,康熙帝度过了一个痛快淋漓的不眠之夜。当时的他尚不满30岁,不仅早已铲除了权臣鳌拜,亲自掌权稳定了内廷;平定了三藩之乱,掌控了天下大局;还特别开设了科举考试中不常见的博学鸿儒科,专门招贤纳士选拔人才,这些前无古人的功绩令康熙帝志得意满。因此,他破例在乾清宫里设宴款待殿阁大学士、各部院寺堂官、翰林院学士、侍讲、日讲官以及编修、检讨、詹事府、科道等官93人,以求“君臣一体,共享升平”。在宴会上,康熙帝依次赐饮,并特敕诸臣“笑语无禁,畅饮极欢”。宴会结束后,还特赐群臣御前观鳌山灯,又赐饮酒,喝醉的则令内官搀扶。最后,康熙帝为了效仿汉武帝时柏梁台君臣同乐的遗风,仿柏梁体赋诗联句,康熙帝赐首句:“丽日和风被万方”。第二天群臣齐聚太和殿下,每人一句,一韵到底,共93句,同赞盛世升平,成有清一代鲜见之盛事。 吃 在元宵节 正月十五这天又称元宵节,晚间有吃浮圆子的习惯,后来人们就把浮圆子称之为“元宵”。元宵俗名汤圆,传说起源于春秋末期,唐代称为“面茧”“圆不落泥”,宋代称为“圆子”“团子”。《明宫史·火集》里就记载了元宵制作的方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玫瑰为馅,洒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谓汤圆也。”到了清代,皇帝、后妃在正月十五这天的晚餐中,均享用“元宵”一品,据说清宫中的“八宝元宵”因制作精良、口味独特,堪称“一绝”。清代诗人符曾也在他的《上元竹枝词》中这样描述过元宵用料的精致和讲究:“桂花香馅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
庆成宫灯 玩 在花灯节 从汉代开始就有正月十五前后悬灯相庆的习俗,所以这天又称灯节。清朝入关后,也沿袭了这个旧俗,《大清五部会典》中还记录了对于元宵节悬挂花灯的礼仪规范:“庆成灯,顺治十年(1653)题准,凡遇元宵节,自正月初七日起,至十七日止,太庙悬张庆成灯。令工部预期办造庙街门中门一对,左右门各一椀砖城中门一对,左右门各一椀。”清代皇宫中的庆成宫灯是一种专属灯盏,具体的做法是:选取优良的羊角截为圆筒形,然后放在开水锅里,和萝卜丝一起闷煮,待煮软后,用纺锤形的楦子塞进去,用力地撑,使其整体延展变薄,再这样反复煮反复撑,每次都换上鼓肚更宽的木楦,直到整个羊角变形为薄而透明的灯罩为止。
乾隆朝内务府遵旨申请减少花灯节预备花炮的奏折
乾隆朝为元宵节山高水长预备特别赏赐用玉泉酒的奏片 清宫中不仅有华贵的宫灯,更有别开生面的冰灯游戏。乾隆时期,每到正月十五,皇帝还要到圆明园看烟火。坐落在圆明园后湖西面的山高水长,是一年一度举行元宵节烟火大会的地点,这里会照例专门准备特旨赏赐给远道而来的蒙古王公的玉泉酒。元宵节这天,膳房大臣会进呈果盒,由乾隆帝亲自颁赐给特别受命前来陪同观赏烟火的宗室、外藩、大臣及外国使臣等。君臣一面品尝精细的果品,一面观赏乐部表演“鱼龙漫衍,炫耀耳目”的灯技和民族乐曲,最后会点燃准备好的烟花,共同体验云霄中“火绳纷绕,俨如飞电。俄闻万爆齐作,轰雷震天”的“视听盛宴”。一直到月上中天,这样的盛会才宣告结束。据相关档案记载,清宫一年仅需准备的烟花就要7750个,而爆仗更是多达1.8万个。后来,乾隆帝意识到这样过于靡费,便下旨减少花炮数量,一次就减少了爆仗4000个,烟火1000多个,这也算是皇家在这欢乐节日中的“节俭”了。 “银蟾十二度亏盈,初度团圆分外明。”乾隆帝这首上元贺诗所表达的欣喜,连同清宫中的欢乐嬉闹,再搭配上当时的美食美景,真正是不辜负这美好节日最好的“尽欢”了。 文中所示档案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7年2月10日 总第3026期 第四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