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桂(后改名李旦,字仲洁、君晋,号松轩)1355年10月27日一1408年6月18日,朝鲜李氏王朝的开国君主,生于永兴,李子春(庙号桓祖,1335年10月27日—1361年6月23日)次子李氏家族最早居于全州,其始祖李翰曾任新罗王朝司空。 李成桂的高祖李安社(庙号穆祖,卒于1274年4月18日),据说是李翰的十八世孙。李安社曾从全州迁往宜州(今德源),任高丽王朝定州知事。随后,又向北远迁至斡东(今庆兴向东十里),担任元朝的五千户达鲁花赤。李安社的四子李行里(庙号翼祖)生于斡东,继任为元朝的千户。李行里的四子李椿(庙号度祖)生于咸兴,卒于1342年8月25日,高丽朝廷追赠其为赞成事。《高丽史》中首次提到李子春是在1355年,当时李子春官任元朝双城千户,前往高丽首都向恭愍王效忠。 1356年恭愍王为了摆脱元朝控制向北收复领土,命令柳仁雨率军进攻元朝的双城总管府;李子春遵照恭愍王的命令,协助柳仁雨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此后,高丽王朝重新统治了双城和咸兴北部地区。随后在1361年,李子春被赐予诸多官职,官至东北 地区军事统帅。所以说,李成桂的祖先是高丽人,并曾在东北为元朝服务。由 于地理位置接近,李氏不但与蒙古人联系紧密,而且与女真各部族多有来往,其风俗习惯颇为相似。李成桂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长大,据说从幼年起就善于骑马和射箭。 1361年,李成桂担任金吾卫上将军(正三品),这是其在高丽王朝的第一任官职。同年,作为东北面万户,李成桂镇压了朴仪的叛乱,并于12月击退了红巾军。1362年,红巾军占领高丽王朝首都,李成桂协同其他将领成功收复都城。据说在此次战役中,李成桂和其部属屠杀了十万红巾军。8月,李成桂在咸兴消灭了纳哈出的军队。两年后,逃往元朝的高丽叛徒崔濡穿过鸭绿江,率领一万部队进攻北方地区。李成桂与崔莹协力,首先在西北将元军击退,然后率军转向东北,收复了以前沦丧的国土。因为这一次的卓越战功,1364年3月 5日,李成桂被封为密直副使(正三品),并获得了诸多赞誉。 1370年1月7日,李成桂升任知门下省事(从二品),当月,李成桂率领五千骑兵和一万步兵向北进攻,摧毁了东宁府,并与北元断绝关系。李成桂的部队深入敌境,直达佟家江的右岸,并占领了敌人当地的要塞。此战过后,李成桂之名颇为蒙古人和女真人所畏惧。 在南部对抗日本海盗时,李成桂的军事才能同样得到了证明。从1223年起,高丽沿海地区,海盗的威胁便日趋严重,辛裯统治年间(1365—1375年在 位,1388再度登基,至1389年卒)终成大患。1371年8月13日,当日本人沿着礼成江两岸劫掠时,作为西江地区军事长官的李成桂,成功地击退了日本人。1372年7月24日,恭愍王任命李成桂为和宁府尹,命令其率领军队,进攻海盗。1377年7月26日,李成桂将海盗驱逐出庆尚道,6月在智异山下将海盗们全部消灭;次月,李成桂平定了其余各港口和城镇的海盗。 1378年5月,日本船只抵达升天府(今京畿道的开丰),将军崔莹无力坚守,直到李成桂率领精兵前来,将登陆的海盗彻底消灭。对抗海盗最出名的战役发生在荒山,1380年李成桂进军云峰(今全罗北道的南原),将海盗逼入荒山,并最终将其彻底消灭。包括崔莹在内的朝廷百官在天寿寺(今长湍附近)热烈的欢迎李成桂和其部队凯旋。1382年8月,李成桂被任命为东北面元帅,次年9月李成桂成功的击败吉州平原的女真首领。此后,李成桂被任命其他高级官职;1385年10月,因为平息日本海盗之功,国王赐予李成桂更多的封赏。1388年初,李成桂升任副执政,在朝野都确立了其英名和威望。 也许李成桂在登基前最引人注目的决定便是其拒绝向北进军,进攻明朝在辽东的部队,转而从威化岛撤兵,在衰弱的高丽王朝发动政变。我们下面将按照次序讨论高丽朝廷中在亲元派和亲明派间发生的一系列斗争及其相关事件。作为高丽王朝的第三十一代国王,恭愍王登基时正处于元朝末年。此时的中国主要的起义军领袖都已出现,努力发展各自势力,并力图摧毁日渐没落的元朝 恭愍王的目的则是驱逐元朝在双城(始建于1258年)的军事力量,统治铁岭以北,重占北部地区。 李子春和李成桂认为可以在适当的时机提供帮助,恢复北部领土。同年,朱元璋占领南京(1356年),恭愍王不再使用元朝的年号;在占领北京,并驱逐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后,朱元璋派遣使团,通告高丽王 朝明朝的建立。从1370年8月起,恭愍王开始使用明朝年号“洪武”,因此最初 明朝和高丽王朝关系较为友好。 但是1374年发生的两件事情给中朝间的友好关系蒙上了阴影。首先是恭愍王在10月19日被宦官刺杀;其次是明朝使团的使节蔡斌被杀,凶手则是朝鲜护卫。由于这两件事情,朱元璋开始怀疑朝鲜的忠诚,下令禁止朝鲜使团入内。当时,朝鲜派遣使团请求明朝赐予恭愍王谥号并册封新国王,但是该使团 在辽东再度被禁止入内。高丽王朝为了表示忠诚,停止使用蒙古人的年号“宣光”(1377年采用),并自1378年10月起,采用年号“洪武”。同年11月,朝鲜派遣申德符(1328年—1401年1月28日)前往明朝恭贺新年,朱元璋训斥了申德符,要求惩治弑君之人。 当得知一些高丽官员仍然同北元保持联系时,明朝皇帝取消了高丽使团在辽东及其山东登州等地的入境权限,囚禁并驱逐了那些想方设法到达南京的高丽使节,一直持续至1385年。尽管明朝皇帝对待高丽使团并不恰当,并要求过分的贡马数量,但是高丽仍然继续向明朝表示其和好的意愿。1384年8月,高丽派遣郑梦周(1337—1392年)作为恭贺皇帝万寿的使节,此次皇帝压抑心中的怒气,接见了郑梦周,并将那些流放和监禁的高丽人释放。最终于1385年10月,在皇帝的许可下,高丽使团得到了明廷赐予恭愍王的谥号,同时,辛褐被册封为新一任高丽国王。 但是第二年年末,朱元璋再次提出过分的要求,要求购买五千匹朝鲜马。朝鲜竭其所能凑足五千匹,但是十二个月后使团再度被禁止进入辽东。明朝皇帝再次下令辽东军事长官,禁止朝鲜人穿越边境,其理由有如下几点:第一,朝鲜君臣反复无常,不可信任;第二朝鲜使团出使时间不当;第三,朝鲜所贡之马虚弱不堪,无法使用。1388年3月,明朝的一项政策使得中朝关系进一步恶化。 明朝方面认为既然铁岭北、东、西三面的领土都曾经为蒙古人所占领,那么明朝和高丽的国境线便应该沿着铁岭,即今天的江原道和咸镜道一线。这一规定引起了高丽王朝极大的混乱,在朝廷的紧急会议上,朝中大臣一致认为朝鲜不能够放弃铁岭以北的领土。亲元派的大臣崔莹和同样亲元的国王辛裯,决定向辽东发动进攻,摧毁明朝的部队。国王辛裯于是动员部队,准备远征;力主远征的崔莹担任八道都统使,曹敏修(1391年卒)和李成桂分任左右军都统使。 在5月7日出发前往鸭绿江之前,李成桂曾提出四点反对意见:第一,小国攻击大国很难取胜;第二,在炎热的夏天动员部队是不明智的;第三,如果军队开赴北方,这将给日本人提供侵略朝鲜的机会;第四,雨季容易使箭头生锈,并容易导致士兵生病。尽管如此,李成桂还是勉强参与了出征,但是在6月26 日,又带领军队回渡鸭绿江,开赴都城。随后李成桂放逐了包括大臣崔莹和国王辛裯等在内的主战派,并于7月7日再度采用明朝年号“洪武”,拥立辛裯之 子辛昌为新的国王。 此后,李成桂就任右侍中,开始掌管高丽王朝事务。李成桂及其亲明派势力主要由理学学生组成,他们和李成桂一起谋划除掉将来可能的危险。首先,借口辛裯和辛昌是辛盹之后,而辛吨不过是恭愍王所宠信的僧人,不具有王室的正统,因此将二人流放,不久之后处死。取而代之的是李成桂拥立国王王卓(1144—1204年)的七世孙王瑶(1392年卒),并于1389年12月2日登基,此人成为高丽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第二,10月起,李成桂等人发动土地改革,并于一年后烧毁了田籍。第三,1392年4月,将最后一位高丽王朝的拥护者郑梦周暗杀,除掉了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7月31日,高丽王朝的末代国王被流放;8月5日李成桂于开城寿昌宫登基,成为李氏朝鲜王朝的开国君主。 李成桂的登基表明了亲明派和反佛派势力的得胜,而这其中大多数成员都是理学思想的信徒。因此,新王朝执行反佛政策,虽然佛教曾作为朝鲜的国教长达八百余年之久。理学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公共道德,并成为朝鲜的官方思想。理学思想为王权的存在提供了形而上的论证,并提出了一种社会阶层明确划分的社会构建模式。新王朝的建立者也引入了儒家思想中的“天命”,并将其作为政权合法性的一种表达方式。 那些曾参与改朝换代以及构建新政府框架的受命者,开始赋诗作词、歌功颂德以赢得民心。这些诗词不但称赞开创者的文化和军事成就,而且赞美1394年以来的新都城—一汉城(今汉城)的美丽景色。 李成桂继位不久便派遣使团前往南京,向明朝报告改朝换代这一情况。李成桂同时请求皇帝给朝鲜选择一个新的名字,最终朱元璋选择“朝鲜”一词,认为其最为美丽和得体,并于1393年3月27日得到采纳。然而,由于各种问题,涉及朝鲜和女真的关系,以及每年的贡品,中朝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建立的。明朝皇帝曾指责朝鲜试图影响中国边境军官,诱使女真穿越鸭绿江侵犯明朝边境,并且朝鲜的贡马再次不合格。7月10日,朝鲜王朝派遣南在(1419年卒)前往明朝,解释上述问题;朱元璋固执己见,命令边境官员再次关闭辽东边境。 李成桂再次请求派遺使节前往明朝说明情况,最终太祖要求李成桂派遣一个儿子前来解释。在这一情况下,李芳远在赵胖(1401年卒)和南在的陪同下,前往南京。其结果是,朱元璋接受了李芳远等人的解释,并下令重开边境。但是,当郑摁前往南京请求皇帝的册封时,皇帝认为朝鲜的国书措辞无礼,要求李成桂交出作者。国书的作者郑道传拒绝前往南京,李成桂因而派遣权近、河仑等人将其替代。这些使节的辩护和文才打动了太祖,最终明朝不仅放回了以前扣押的使节,并称赞李成桂忠心耿耿。但是中朝关系的正常化直到1401年方才实现,当时明朝使团出席了朝鲜国王的就职典礼,并赐予其“朝鲜国王”金印。 在中朝关系上,另一个争论未决的问题是李成桂的家系。1394年5月25 日明朝使节黄永奇到达朝鲜并祭祀山川时,祷文中提到李成桂是李仁任的后代,而李仁任是一个强势的、腐败的亲元派大臣。这一看法来自于高丽末年(1390年)两个逃往明朝的高丽人。尽管朝鲜多次请求明朝改正,但是明朝毫不重视,仍然继续同样的错误。这一家系问题直到16世纪才得以解决。1401年,明朝的册封姗姗来迟,此时李成桂已经于三年前让位给次子李芳果(庙号 定宗,谥号恭靖大王,1365—1420年)。 1400年11月28日,李成桂五子李芳远继任为朝鲜第三任国王,李成桂方被称为上王。自那日起,直至去世,李成桂直被尊为太上王。1408年李成桂卒于汉城的昌德宫,8月,因其为李氏王朝的开国君主,其庙号定为太祖。9月28日,李成桂下葬位于杨州以南,靠近汉城的健元陵。10月18日,明朝使团抵达朝鲜,赐其谥号为“康献”,这一称号常见于朝鲜史书中(例如康献大王)。1409年5月27日,又树立了由权近所作、成石璘所书的神道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