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细说明东陵之——朱元璋教子

 zqbxi 2019-05-20

虽然朱元璋因年幼家贫没机会读书识字,但对儿子的教育重视程度一点不亚于今天的父母。征召聘请天下名师自不必说,还精挑细选青年才俊伴读,时不时亲自过问学业,告诫辅导老师与东宫僚属官员,这一切都是为儿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

  而他本人最不厌其烦讲授的,则是“戒骄戒逸不忘本”的思想品德教育课。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谈迁曾说:“三代而降,所以教太子者,未有如高皇帝者也,随时随地,必称述民间疾苦与创业艰难,以身为矩范。”

  《明太祖实录》记载:1367年的一天,朱元璋祭祀山川完毕,对诸子说:“乐享富贵就会娇气,好逸则会忘劳,所以圣人说要贵而不骄、逸而知劳,考虑周全、心体众情,这才是为人上之道。现在国家初定,人民负担才松了一点,你们能知道他们的辛劳么?就拿这些将士来说,他们半夜就起来了,护卫我们到此,都还没有吃饭。你们可以步行回去,体验一下别人的辛苦,他日不至于骄惰。”诸子于是步行回宫,将士们听说后,无不感动。

  朱标13岁时,朱元璋就安排他带着弟弟去凤阳老家祭拜明皇陵,并告诉他们说:“你们生于富贵,未涉艰难,习惯安逸,必生骄惰。以后都会有国、有家,不可不戒。现在你们回乡扫墓,可以游览山川,经历田野,因道途之俭易,以知鞍马之勤劳;观小民之生业,以知衣食之艰难;察民情之好恶,以知风俗之美恶。即祖宗陵墓之所,访求父老,问吾起兵渡江时事,识之于心,以知吾创业之不易也。”

  主题不变、形式创新,朱元璋还制作绘本教育孩子。他曾命臣下绘制古代孝行及其自身所经艰难起家征伐之事为图,以示子孙。并解释说:“富贵易骄,艰难易忽,久远易忘。后世子孙,生长深宫,惟见富贵,习于奢侈,不知祖宗积累之难,故示之以此,朝夕览观,庶有所警也。”

  老朱的教育课不拘于时,不拘于事,不拘于地,所见所感,皆有所发。1396年五月的一天,朱元璋召见孔克仁等大臣时说:“我昨到钟山,仆从中有一小僮,我记下了他的姓名,今天召来,给孩子们看看。”然后对众子说:“这小僮与你们年纪差不多,已经能鞍前马后服役做事了,你们不可仗着年幼怠惰不学,更应当朝夕勤励。我就担心你们居于富贵,沉迷于安逸享乐。”

 

  朱元璋带着朱标去郊祀,结束后路过农家,就进去体察民情。他深有感触对朱标说:“汝知农之劳乎?夫农勤四体,务五谷,身不离畎亩,手不释耒耜,终岁勤动,不得休息,其所居不过茅茨草榻;所服不过练裳布衣;所饮食不过菜羹粝饭;而国家经费皆其所出。故令汝知之,凡一居处服用之间,必念农之劳,取之有制,用之有节,使之不至于饥寒,方尽为上之道。若复加之横敛,则民不胜其苦矣。故为民上者,不可不体下情。”

  有正面教育,也要有反面典型。朱元璋命儒臣摘录历代皇室的失德恶行,编了《永鉴录》《纪非录》《宗藩昭鉴录》等书,颁给各皇子阅读,引以为戒。

  课上得再好,也得以身作则才行。老朱苦出身,一贯保持着勤俭朴素的优良传统,要是其他皇帝,恐怕难以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1370年7月,南京久旱无雨,朱元璋忧心忡忡地对中书省臣说:“君天下者,不可一日无民。养民者,不可一日无食。食之所恃在农,农之所望在岁,仲夏不雨,实为农忧。祷祀之事,礼所不废。朕已择六月朔日诣山川坛,躬为祷之,尔中书各官其代告诣祠。”第二天早上四更(凌晨1-3点),朱元璋素服草鞋徒步至山川坛,席地而坐祈雨。白天曝晒于烈日下,一会都不离开;晚上卧睡于此,衣不解带,连续三日,太子朱标则捧着素食和水侍立一旁。盛夏的南京暴晒三天,底层劳动人民可能也难以坚持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