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罕见病之3:杜氏肌营养不良(DMD)

 生物_医药_科研 2019-05-20

杜氏肌营养不良基因治疗是目前罕见遗传病治疗的研究热点,杜氏肌营养不良的基因诊断对于靶向DMD基因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2005年起,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已经完成2500多个DMD家系的基因诊断,并对有再生育的高风险家庭进行了精准产前诊断,目前正在开展DMD患者的靶向基因治疗研究。

1.概述:

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MD,OMIM:310200 )也称假肥大性肌营养不良,为X-连锁隐性遗传。是由于DMD基因缺陷导致肌细胞膜上的抗肌萎缩蛋白功能异常,肌细胞受损伤,出现进行性坏死、萎缩等,临床出现肌无力的症状与体征。一般男性发病,占出生男婴的20-30/10万例发病。我国的发病率约为1/3853,估算全国患者约70000人。 

2.病因:

DMD基因位于Xp21.2-3,是已知人类最大的基因,cDNA长14kb,编码区包括79个外显子,所编码的蛋白称为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分布于骨骼肌和心肌的细胞膜上,起支架作用,保护肌细胞膜在肌肉收缩时不受损伤。基因突变导致蛋白功能异常,最终造成肌肉进行性坏死。DMD患者约1/3为新发突变,其余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外显子缺失突变占55%-65%;重复突变占5%-10%点突变占30%左右(无义突变、引起移码的突变、内含子与外显子剪接接头突变)。

3.临床表现:

杜氏肌营养不良在儿童期起病。表现为运动发育轻度迟滞,骨骼肌进行性无力萎缩,影响肢体运动功能,逐渐出现步态异常、上肢活动受限,自然病程常在10岁左右丧失行走能力。此后出现脊柱侧弯、关节挛缩、呼吸肌无力、扩张性心肌病,20岁左右因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死亡。查体可见双腓肠肌假肥大,同时可有双前臂及舌肌假肥大,Gower’s征阳性,腰椎前凸、翼状肩胛等。Becker型肌营养不良为同一疾病的相对良性表型,因DMD基因功能未完全丧失,所以病情明显轻于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可青年甚至成年起病,部分患者不影响生存期。假肥大体征明显,部分患者在肢体无力尚轻时,先出现明显的扩张性心肌病。

4.诊断:

患者幼儿期运动发育轻度迟滞,儿童期(5~6岁)运动能力开始下降,并出现步态异常、跟腱挛缩、腰椎前凸等变化,查体可见明显双腓肠肌假肥大现象。结合血肌酶谱肌酸激酶明显升高(20~200倍)、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可临床疑诊DMD/BMD。确诊需基因检测,一般先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检测DMD基因大片段缺失和重复,如果未发现此类拷贝数异常再用高通量测序技术(NGS)检测微小突变。

翼状肩胛

双腓肠肌假性肥大

Gower症

杜氏肌营养不良(DMD)诊断策略

5.治疗

杜氏肌营养不良可通过规范药物(激素等)治疗、康复训练、定期随诊评估相关系统受累并给予治疗,能够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目前基因治疗是最有希望的DMD治疗手段。

附:郑大一附院DMD基因诊断流程

1. 临床诊断为DMD/BMD

2. 患者及母亲采集外周血2ml

3. DMD基因诊断(缺失/重复:5-7天,点突变:2周左右)

4. 诊断后遗传咨询

5. 家系可疑女性筛查及产前诊断

就诊地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医院区门诊2楼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郑东院区三号楼6楼遗传与产前诊断中心

门诊时间:周一至周日,河医院区(产科四诊室),

郑东院区(门诊北区1楼产科15诊室)

门诊名称:遗传与产前诊断门诊


文稿:刘莉娜

核对:孔祥东

编辑:遗传中心新媒体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