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才流向论城市发展潜力角度看,中国哪些城市最有潜力?从最新传来的数据,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01 “21世纪最宝贵的是什么,是人才。”《天下无贼》里葛优扮演的黎叔时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 其实,不光21世纪,哪个世纪人才都是宝贵的。唯才是用,是一个朝代兴盛的必备因素;唯亲是用,是一个朝代衰败的标志。 人才哪座城市跑,哪座城市就兴旺发达,或者说哪座城市兴旺发达,人才就会往哪座城市跑,二者互为因果。 齐国强盛时期,临淄纳百家学说,开创稷下学宫,才有了后来的百家争鸣。魏国崛起,天下英才涌入安邑。赵国邯郸、楚国郢都,都曾兴盛一时。 秦孝公一封求贤令,名动天下,言辞恳切,句句肺腑,字里行间尽显孝公图强之决心,被称为战国时期第一雄文。 这篇雄文,最终为秦国迎来了一位为秦国后来的统一奠定基础、具有经天纬地之才的卫鞅。卫鞅变法,改变了战国七雄的强弱格局,天才英才自此开始进入关中,进入咸阳。 西汉以降,西安、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北京等古都,都曾是天才英才聚集之地。 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城市格局,沿海城市强势崛起,人才哗啦啦如过江之鲫一般涌向东部沿海城市,直到现在,东部、南部沿海城市,依然是人才热衷之地。 海南也曾创下“十万人才下海南”的佳话,但海南走错了路子,没有像样的产业留住人才,最终只留下了一片房地产破灭之后的狼藉与二十多年的经济疲弱。 02 既然人才与城市发展潜力正相关,那么作为培养人才的科教重镇,是不是理所应当就是最有潜力的城市? 理论上是这样,但现实与数据告诉我们,并不全是。 理论上,作为内陆六大科教中心,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南京、西安应该全都能跻身城市发展潜力Top6。 但培养的出人才,不一定留得住人才,留住和吸引人才才是王道,才是真正的潜力。 哪些城市能留住和吸引人才? 先从留住人才能力的角度来看。 最近,有媒体以全国Top10高校大学毕业生2018走向做了个统计,给了我们答案。 选取的Top10高校分别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10个大学位于北上广汉杭宁庐哈,也即北京(清华、北大)、上海(上海交大、复旦)、广州(中山大学)、武汉(华中科技大学)、杭州(浙大)、南京(南京大学)、合肥(中国科大)、哈尔滨(哈工大)。 我们知道,一般来说,只要大学所在的城市还凑合,不像要身披985光环的兰州大学所在的兰州那样,毕业生中大部分人还是愿意留在当地找工作,毕竟已经至少呆了4年,有感情。 换句话说,理论上以上10所国内顶尖大学的毕业生,会有相当一部分愿意留在当地。 事实也的确如此,比如浙江大学,留在杭州与浙江的比例接近60%,中山大学留在广州和广东的比例高达76.77%,上海两所牛掰高校,留在上海的比例均在70%以上。 从这个角度看,上海应该是这几个城市中最有成就感的一个。 北京留住人才的能力虽不及杭州、广州、上海,但北京高校太多了,留在北京的人才仍是一个庞大规模。 南京大学留在南京的比例也不错,达到了47.9%,留在江苏省的比例更高。 2018年南京大学留在南京的人数有1917人,去往苏州、无锡、常州加起来也有200多人,留在江苏省的超过2100人,比例还是非常高。 大学生愿意留在大学所在地,说明城市本身就被他们看好,他们觉得留下来有前途。 以留住人才能力来看,未来发展最具潜力的城市中,上海、广州、杭州、北京、南京,必然在列。 与以上五个城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合肥、武汉与哈尔滨。 先看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 从上图可以看到,过往三年,华中科大留汉与留鄂的比例在震荡,2017年武汉提出“百万人才留汉计划”略有成效,留鄂比例微微上升,但25.56%的比例仍不高。主要还是去广东(深圳、广州),去上海的比例也不低。 位于长三角圈子里合肥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毕业生有22.2%去了上海,超过了留在安徽(21.8%)的比例。 哈尔滨工业大学,绝大部分入关,南下广东、北京、江苏、上海、浙江。 以华中科大、中国科大、哈工大毕业生流向来看,武汉、合肥、哈尔滨,都在为他人做嫁衣。和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留住人才的能力相比,武汉、合肥、哈尔滨,略显不足,城市发展潜力也一样。 武汉正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想要扭转这种局势,才在2017年2月率全国之先,发起了人才争夺战。 03 下面再从吸引人才的角度来观察,你会发现深圳、上海的厉害之处。 从第二部分的数据可以知晓,上海除了大比例留住了自己高校的人才之外,还收割了长三角其他地区高校的不少人才。 南京大学去往外地的城市中,上海人数最多,合肥中国科大硕士毕业生,也喜欢去上海。 上海果然魅力十足,不过与深圳相比,仍要叹服。 上面我们看到,哈工大、华中科大去往广东的比例比留在当地的比例都要高,其实去广东,主要就是去了深圳。 统计的数据显示,在选取的这10所高校里,华为是他们最喜欢去的企业,其次是腾讯,这两个企业都在深圳。另外,深圳的招商银行、中兴通讯也是他们去的主要地方。 华为在浙江大学的招聘人数最多,达到444人,排在二至六位的网易、浙江大学、国家电网、海康威视、阿里巴巴在浙大招聘的总人数相加也仅为563人。 通过这张图我们可以明白: 1、深圳为什么这么牛? 它自身虽然科教实力不强,但它能网罗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才是最大的本领。这就是为什么深圳创造了40年经济奇迹,仍不失速的原因。 深圳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人才吸引力?这和城市的气质有关。深圳可以说是内陆经济发展最自由的土壤,是“大市场、小政府”的典型代表,只有这样的土壤,才能孕育出如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华大基因如此优秀的名营企业。 除了自由,还有包容。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90%是外地人,当然这些外地人中可能有相当一部分已经将户口迁入了深圳。它的包容,还表现在,深圳从前是热点城市中落户门槛几乎是最低的一个。 哪怕到了现在,在北京上海都主动压缩人口的当下,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也还是最低的一个。 从深圳网罗人才的能力可以看到,它虽不是科教重镇,却是个大熔炉,深圳理所应当跻身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之列。 所以,从列出10个顶尖大学毕业生的流向(这10个最具代表性大学毕业生流向,基本就是全国大学生流动走向),也即留住人才和吸引人才的能力角度看,涉及到的9个城市北上广深汉杭宁庐哈,潜力能够位居全国前列的应该是深圳、上海、广州、北京、杭州、南京。 武汉、合肥、哈尔滨,也有潜力,但与上面六个城市存在明显差距。 2、华为为什么能在短短十年里,迅速崛起,成为与苹果、三星比肩的品牌? 除了华为矢志不渝地追求研发,逐年增加研发投入资金外,重视人才也是华为能够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上图可以看到,国内顶尖大学的人才,流入华为的比例最大。华为能够有这样的魅力,除了品牌影响力外,还有实打实的好处——月薪。 华为2018年年报显示,18万员工平均工资110万,华为95%以上的分红权给了员工。真金白银给到你,这才是对待人才最大的诚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