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看贝多芬和他的《月光奏鸣曲》

 阿里山图书馆 2019-05-20

导读:贝多芬一生都在努力的追求着幸福、和平以及自由。他是继莫扎特之后的另一个被音乐界称之为天才的人物,他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出的音乐作品有着密切的联系。《月光奏鸣曲》最能充分表现贝多芬在爱情世界里的执着地追求着幸福和向往自由的天性。这首《月光奏鸣曲》同时也凝聚了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01

贝多芬的生平经历 :

 贝多芬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全名叫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及指挥家。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出了音乐上的非凡才华。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

 贝多芬的童年生活是很艰辛的,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相同的规律和不同的经历。贝多芬祖籍是荷兰。他出生于1770年12月16日德国波恩的一个平民家庭。家族是科隆选侯宫廷歌手世家,父亲是该地宫廷唱诗班的男高音歌手,碌碌无为、嗜酒如命;艰辛的生活剥夺了贝多芬上学的权利,他自幼表现出的音乐天赋,使他的父亲产生了要他成为音乐神童的愿望,成为他的摇钱树。他不惜打骂贝多芬,迫使贝多芬从4岁起就整天没完没了的练习羽管键琴和小提琴。8岁时贝多芬首次登台,获得巨大的成功,被人们称为第二个莫扎特。此后拜师于风琴师尼福,开始学习作曲。11岁发表第一首作品《钢琴变奏曲》。13岁参加宫廷乐队,任风琴师和古钢琴师。1787年到维也纳开始跟随莫扎特、海顿等人学习作曲。

 尽管贝多芬的童年从未体会过家庭的温暖,但这丝毫没有减少他对自己家乡的热爱。贝多芬在波恩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在这里贝多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草原上笼罩着雾气蒙蒙的白杨,茂密的矮树,细柳和果树的根被表面寂静暗自里却很湍急的水流牵引着,到处是村落,教堂。天空蓝蓝的,古堡的影像若隐若现。贝多芬的心对于故乡一直是很眷恋的,直到生命即将终结,他还想着回到故乡看一看,但最终未能如愿。我们可以在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作品中看到这一点,能感受到他的一些憧憬、一些愉悦、一些感动、一些调皮;如《A大调回旋曲》、《降E大调小步舞曲》、《f小调前奏曲》等等。

 1792年受波恩选帝侯和其他赞助人的经济支持,贝多芬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跟随海顿学习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到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革命影响到了德国,在波恩大学学习的贝多芬也沉浸在革命的激情之中,大革命征服了贝多芬,在思想上带给贝多芬许多启发,从此奠定了他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崇尚自由平等;推崇人权斗争。他把这种信念当做自己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也就成为了贝多芬中期创作的思想基石。他曾说:“艺术界里,如同在一切伟大的创造里一样,自由前进就是目标。”这就是贝多芬创作的誓言,他的创作实践了这些誓言。贝多芬的《第四》、《第五》、《第六》交响曲就是这个时期的作品,有人把这三部交响曲称之为“自由交响曲”。另外,贝多芬唯一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就写于1806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贝多芬向往“心灵自由”的典型代表。整首曲子都让人在甜美中渗透出一种追求自由的决心。[1]21贝多芬的这种激情对人民、国家的热爱,对自由、正义的向往是人们把他作为精神领袖的原因之一。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就应像贝多芬一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确立坚定地信念、崇高的目标。贝多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贝多芬一生经历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都注入在音乐创作上。1800年,在他首次获得成功后,一个光明的前途在贝多芬的面前逐渐展开。 但不幸的是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听力逐渐衰退,三四年来,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停的折磨着他,贝多芬热爱练习钢琴,但是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没有比失聪更可怕的了。因而人们可以在他的晚期创作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中理解到这种令人心碎的痛苦。

 1815年贝多芬晚年失聪,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切进步思想都遭到禁止的封建复辟的年代里,他依然坚守“自由、平等、博爱”的政治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这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争民主的革命热情,贝多芬写下很多不朽名作。他的作品受到了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他的音乐作品个性鲜明,较前人有了很大的发展。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社会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

02

贝多芬的创作风格及代表作品:

 贝多芬是集古典之大成与浪漫之先河者,在19世纪中期,评论家和历史学家把贝多芬的音乐作品风格的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至1802年左右)、中期(大约从1802年至1815年)和晚期(1815―1827年)。尽管有人对这些时期的起始时间和某些作品的归属提出了异议,但是这种分类从整体上讲很有道理,因为它反映了贝多芬风格的某些变化。

 早期:贝多芬与任何志向远大的作曲家一样,把一些公认大师的作品当作自己的典范进行学习,尤其是像海顿、莫扎特所创作的作品。然而,他绝不仅仅是对早期作曲家或其音乐风格的简单模仿,在这些作品当中我们可以听到属于贝多芬自己的原创声音。代表作品如:钢琴奏鸣曲“悲怆”或是第二交响曲。

 中期:从整体上来说,被公认具有鲜明贝多芬风格的是那些中期作品:“华尔斯坦”和“热情”钢琴奏鸣曲、第三至第九交响曲、第三至第五钢琴协奏曲以及歌剧《菲岱里奥》等。中期风格也常常被称为“英雄风格”,因为它表现了挣扎与胜利的过程。

 晚期:在生命的最后12年,贝多芬逐渐远离了社会,他的音乐中内省的成分也越来越多。他完全抛弃了英雄的风格,转向一种许多评论家认为更为神秘、但是同样动人的音乐风格。这些晚期作品最大的特点是探究了音乐的形式、比例、结构与和声等方面的极端情况。贝多芬用音乐来表现了他越来越多强烈的自由、和声意识及音乐中罕见的有关音调的一种天然感情。其实也是一首作品的美感,这种美感也不再仅仅是像早期和中期那样具有田园风格和英雄主义的音乐作品了,而是真实的心理感受。[2]281 

  他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一共创作了9首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 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与舞曲。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艾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他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后人尊称为“乐圣”。

03

《月光奏鸣曲》背景:

  一个人的心中总是会充满着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在经历无数的挫折之后,才能得到成功。贝多芬无时不充满着一颗火热的心,可是他的热情是非常不幸的,他总是交替地经历希望和失望、热情和痛苦。这无疑成了他灵感的源泉。1801年,贝多芬爱上了朱列塔·圭恰迪尔,但她是伯爵的女儿,比贝多芬小14岁,两人真诚相爱,因门第的鸿沟,两人迫使分手。1803年朱列塔·圭恰迪尔与伽仑堡伯爵结婚。在这是令人绝望的时刻,贝多芬曾写下遗书。 贝多芬在遭受这一沉重打击之后,把由封建等级制度造成的内心痛苦和强烈悲愤全部倾泻在这首感情激切、炽热的钢琴奏鸣曲中。所以,这首《月光奏鸣曲》是献给她的爱人朱列塔·圭恰迪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