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山少林寺

 hsgzlgg 2019-05-20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拓跋宏为安顿来朝传授小乘佛教的印度僧人跋陀,在与都城洛阳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

       永平元年(506年),印度高僧勒拿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到少林寺开辟译场,在少林寺西台舍利塔设立翻经堂翻译经书。之后,慧光在少林寺弘扬《四分律》等师说,经多代发展,后世最终形成四分律宗。

       北魏孝明帝孝昌三年(527年),释迦牟尼佛第二十八代徒菩提达摩来到少林寺,他在跋陀开创的基础上,广集信徒,创立中国佛教禅宗,东魏孝静帝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禅学在少林寺落迹流传。

       隋末秦王李世民受困时,昙宗等寺僧出手助战解围。李唐立国后,唐太宗封昙宗和尚为大将军。少林武僧遂名闻遐迩,少林寺亦驰名中外,博得“天下第一名刹”的称号。唐高宗、武则天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诸帝常驾临少林寺,亲书匾额,宋太祖赵匡胤曾创著拳谱秘藏于少林寺内,元世祖忽必烈曾封该寺方丈富裕为晋国公,明代先后有八位皇子到寺内出家。

       嵩山少林寺虽屡获朝廷封赏而发展,但也屡因朝廷封禁而遭厄。北周武帝与唐代武宗先后禁佛,元末红巾军及康熙蒙古八旗之乱,1928年的石友三兵燹,都曾使少林寺的寺宇建筑一次次殆毁,许多珍贵的藏经、寺志、拳谱等悉燃为烬。如今的少林寺,除塔林、碑碣等文物外,大多建筑为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仿古重建的,并作为国家5A级风景区对公众开放。

       早已听闻少林寺景区口碑很差,如果,不是免费,我是不会进去参观的。

       2010年8月1日,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东汉三阙(太室阙、少室阙、启母阙)、中岳庙、嵩岳寺塔、会善寺、嵩阳书院、观星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少林寺常住院建筑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从山门到千佛殿,共七进院落,总面积约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筑沿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达摩洞、甘露台,西南有二祖庵,东北有广慧庵。

       我们从少室山下来,因此,先游览塔林,再游览初祖,最后游常住院

少林寺之塔林

       少林寺塔林 、灵岩寺塔林、风穴寺塔林、青铜峡塔林、神通寺塔林、栖岩寺塔林被一般被认为中国六大塔林(少林寺塔林 、灵岩寺塔林、风穴寺塔林、青铜峡塔林又被统称为中国四大塔林)。

       塔林占地约1.4万平方米,是国内最大的塔林,有砖、石和砖石混合结构的各类墓塔。自唐贞元七年至清嘉庆八年,原有砖基塔500多座,今存232座,其中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当代塔2座,年代不清塔27座,另有残塔和塔基35处。有单层单檐塔、单层密檐塔、印度窣堵坡塔和各式喇嘛塔等。

       塔林的形制层级,高低大小,除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风尚和具体情况如战争时代,改朝换代等影响,还体现着逝者生前在佛教界的地位、成就和威望。这些塔的式样繁多,造型各异,是综合研究我国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它们大多数是用砖石砌成,亦有用整石凿制而成。塔体上往往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浮雕。塔铭内容更加丰富,每座塔正面都有塔额,标识塔主名号;有的塔后还有塔铭,几位有较大影响的高僧塔边,还专门树立碑石,详细记载塔主的生平事迹,嗣法传承,以及立塔人,立塔年代等内容。

       塔林是少林寺历代住持和有成就、有贡献的僧人的墓群。按佛制,只有名僧、高僧圆寂后,才设宫建塔,刻石纪志,以昭功德,激励后来。








       释迦塔,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是为保护供奉释迦摩尼佛像而建的。此塔仿木构斗拱形象逼真,而且是少林寺少有的佛塔,堪称精品。


下生弥勒佛塔。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年)和释迦塔一样,是少林寺仅有的两座佛塔。是唐宋塔嬗变的典范。

法玩禅师塔

位于塔林北部,是唐代法玩禅师的墓塔,建于公元791年(唐贞元七年),是塔林中有年代可考的最古老的塔。塔呈单檐方形,塔身用水磨砖和黄泥共同建成,筑砌规整。塔刹、塔铭及象征性塔门上的浮雕工艺精湛,独具匠心,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铸公禅师塔

位于塔林北边的坡地上,始建于金正大元年(公元1224年)。该塔建造方式比较独特:先由能工巧匠在块状青石上精雕细刻,然后再把雕满图案的石块拼合组装而成。规格虽然不大,但极富宗教艺术个性,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裕公塔

       裕公即福裕和尚,是元代著名高僧,被尊为少林寺曹洞宗的开山祖师。裕公塔即为纪念福裕和尚而修筑。该塔坐落在塔林中部,建于元延佑四年(公元1317年)。它是一座六角形砖塔,塔身成锥体,从下往上逐层缩小,选型十分奇特,国内罕见。塔基部六个角上都有砖刻雕像,生动逼真,可惜现已损毁。


菊庵长老灵塔

元至元五年(1339年)建的“菊庵长老灵塔”。此塔为六边形五级密檐式砖塔,塔名为时任少林寺首座僧的日本僧人邵元撰并书。塔主照公,法名法照,号菊庵,出家“云居寺”,元至二年少林寺主持职空缺,寺僧不远千里请其出任主持,使祖庭为之重兴。至治三年圆寂,终年67岁。

万公和尚塔

建于明嘉靖40年。


行正大师墓塔

建于1992年,现任方丈释永信的师傅。


       绕过塔林,到了塔林和少林寺中间的一条步道,有路标从这里可以上达摩洞。先经过初祖庵。

       初祖庵始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是宋朝人为纪念达摩祖师面壁而修建的一座庵院,三面临涧,古树掩映,游客较少至,有一种古朴寂静的气息。

     “游客只知少林寺,有谁识得初祖庵”。其实,初祖庵的历史文化价值远比少林寺高。1963年,初祖庵大殿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1996年,初祖庵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少林寺是到1998年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

       初祖庵山门又称三门、迦蓝祠。创建于明初前,今山门是在1985——1986年在原址上重建的。面阔三间,进深两间,通高6.876米,为单檐悬山式建筑。前后檐不施斗拱,用中柱式构架,中间开门。


平面布置图



山门上的楹联竟然是纸写的!墙壁破损,门柱油漆脱落严重。


       这里是很古朴的一座寺院,游人很少。进了山门就是殿前大院,大院正中有一座香炉。

香炉


       初祖庵大殿,为北宋建庵时的初始建筑,也是河南省现存最古老的木石结构建筑。大殿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面阔3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顶,琉璃瓦剪边。  大殿建在石砌高台上,前后青石踏道,大殿后壁辟门。     


大殿前方有一株六祖手植柏,依然苍翠繁茂。


       树龄1800年。也就是大约公元200年左右,一粒侧柏种子在广东的土地上发芽,生长,禅宗六祖惠能(638年-713)从广东回少林寺拜祖,他用钵盂将这棵已经生长了将近500年的侧柏带回河南登封,亲手栽植于此,以表示他对达摩祖师的尊敬与怀念,所以这棵侧柏也被称作“六祖手植柏”。这一传说经不起考证,500年的侧柏如何放置在钵盂之中?


       并有石碑为记。在六祖手植柏的西侧原有一高大藤科植物凌霄附着刺柏生长,高与“六祖手植柏”相同,人称“三花树”,每逢夏季,三花树开花,滞红可爱,《少林寺志》称该树为建寺时所植,今已不存。


       根据殿内东间前金柱上端广东刘氏施柱的石刻题记可知,该殿建于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后历代多次修葺,但主要构件仍为宋代原物。明间安板门两扇,两次间辟直棂方窗


       檐下置五铺作单抄单下昂斗


阑额至角出头斫作楂头。令栱与瓜子栱出跳相列,成鸳鸯交手。


       初祖庵殿内外共用16根等高八角石柱,每一面都有花卉、人物、力士、盘龙等精美雕刻。殿的南门外东西两侧的檐柱,其正面雕舞乐图,乐伎分别演奏拍板、琵琶等乐器,姿态各异,形象优美;其侧面雕缠枝牡丹和人头鸟身的美音鸟及童子戏莲图。


       其他檐柱则雕海石榴花、宝相花、牡丹花及卷草纹,各种花的枝叶交错,缠枝而上,间或有人物与飞鸟,画面静中有动,蕴含蒸蒸日上的意境。






       大殿东、西、北三壁下部内外砌石护脚,外壁多为动物,如麒麟、山羊、龙、蛇、蟾蜍、龟及海螺等。











       所有这些浮雕均以海浪为背景,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大殿的浮雕,刀法粗犷豪放,古拙劲健,刻工精湛,画面构图巧妙,朴实壮丽,意境深远,使得初祖庵这座佛门大殿,好像建在汹涌澎湃的海洋之上,又像漂泊在茫茫无际的万顷碧波之中,堪称古代浮雕艺术瑰宝。

       这些外部石墙裙描绘了一个统一的主题,就是达摩一苇渡江中的水的主题,形成一组海漫石雕,形象地把整个建筑托在大海(江)中,纪念禅宗一苇渡江,开创东土禅宗的伟业。

       殿内供初祖达摩像,并二祖慧可、三祖僧粲、四祖道信、五祖弘忍       


       中华民国丙子年(1936),巩县西乡黄梅宫同立匾:“明阳统立”。下面两旁小字”天道福善,万善同归“。


       支撑大殿最重要的4根内柱为珍贵的墨玉所造,触之,冰凉之感沁人心扉。这北宋石柱是世界孤例,文物价值连城。


       殿内金柱正面均雕天王像,天王披甲戴盔,或持宝剑,或持金刚杵,目光炯炯,威风凛凛。

殿南边两金柱,在天王像上方刻龙驾祥云。


        殿北边二金柱,在天王像上方刻美音鸟。此四根金柱背面分别雕双凤和龙云,龙凤的一鳞一爪、一须一翎都雕刻得细致入微。


       殿上梁架为彻上明造,后金柱用移柱造。我虽然不懂建筑,但看到这复杂的斗拱结构,给人以美的感受。








      东、北、西三壁上尚存初祖达摩以下三十六位禅宗祖师的彩绘23幅,另有5幅在历代修葺已被毁坏,绘制年代约在明末。








       在大殿东、西、北三面墙壁的群肩石上,内壁多雕人物,如罗汉观海、骑鹿仙人、海游武士、官宦朝拜等,间或有建筑及鱼龙图案。





      初祖庵院内尚有碑石40多通,其中著名的有:宋黄庭坚《达摩颂碑》、宋蔡汴《达摩面壁之庵》,明刻《达摩面壁图》等。

宋黄庭坚《达摩颂碑》


背面。


        初祖庵大殿后,台地上甬道两旁,对称有两座方亭,建于清代。 初祖庵西亭:又称“面壁亭”,创建于明代以前,而现存建筑当为清早期重建。该亭面阔、进深各一间(3.71米),通高7.612米, 坐北向南, 平面方形, 为四角攒尖顶亭阁式建筑。南面一门二窗。 西庭内原供达摩塑像及“达摩面壁石”。“面壁石”于乾隆年间移于少林寺供奉。西亭内东西北壁画,大致为1923年重修时所绘。         
















宋蔡汴书《达摩面壁之庵》碑。

       此碑位于初祖庵西亭门口,为宋宰相蔡京之弟蔡卞所书,上刻“达磨面辟之庵”六个字。蔡卞,字元度,蔡京之弟,生于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他学识渊博,满腹经纶,才华出众,名闻乡里,为王安石之婿。

       看了这块碑,心中好生疑惑,达摩到底是在山顶洞中面壁的呢,还是在这里面壁的呢?如果在达摩洞面壁,为什么达摩洞不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认为:既然是面壁之“庵”,就不是“洞”。因此达摩洞不是真正面壁之处。


       初祖庵东亭,又称“圣公圣母亭”或“圣公圣母殿”。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该亭面阔、进深各一间(4.21米),通高7.635米,坐北向南,平面呈方形,为四角攒尖亭阁式建筑。


       亭内北壁有菩萨、观音像壁画六幅;东墙有以神话故事骑青牛、比武、骑大象、骑牛头马面兽、宝瓶献塔为内容的五幅壁画;西壁有神话故事骑麒麟、划舟渡河、骑龙头牛身兽等壁画五幅;南壁有四幅山水画。此壁为1923年重修时所绘。该亭内原供达摩父母像,后毁。1986年重塑达摩父母兄弟像于亭中。









       千佛阁,为明代初祖庵住持福元创建。内供达摩,并供观音菩萨像。后两侧增建厢房,现为尼僧宿舍。

       千佛阁前原有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舍利石函一具,四面有线刻画,图中天王怒目圆睁,或持剑,或执杵;仕女手托花果,姿态优美;鬼王披头散发,凶相毕露。刀法流畅自如,堪为上品。今藏省博物馆。


阁前碑首。碑额书:初祖源流。



       从初祖庵北山脚下至达摩洞,原为古代修的石板路,已严重损坏。1984年,为了便于游人参观达摩洞。嵩山风景区管理局重修此路,将其改建为782级的石阶路。

       由于,这上行782级的石阶路,对于已穿行少室山三个多小时的我,颇具难度。图片中顶峰是高12米,面积32平方米的巨大达摩坐像,由块状白玉砌成,为沈阳数百信士于1995年捐资修建。下面的阶梯是782级的石阶路。两者之间隐约可见的建筑是达摩洞前的单门单檐石坊。

       此行程必须原路返回,耗时约一个半小时,且只有一个景点:达摩洞。无论其真假,感觉不值。因此决定放弃之。

       我们从西南方向圆形图标处进入常住院。直接到北侧千佛殿向南逆向游览。

常住院平面布置图。

       甘露台在少林寺西墙外,传为少林寺创始人跋陀译经处。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跋陀在魏孝文帝支持下将破旧的嵩山大法王寺重建成少林寺。次年四月初八佛祖圣诞日,跋陀、勒那、流支三位大师在翻经台上开大法会,五乳峰上涌起五朵莲花彩云,下起雨来,在场的人欢呼:“天降甘露!”故名“甘露台”。

上去就是一个土平台,这也叫一景!




为叙述方便,从千佛殿向南顺序介绍。

千佛殿

       千佛殿,又名毗卢殿,是寺内最后一进大殿。也是在1927年的战火没有被烧的一个殿堂,也因为殿内保存大型彩绘-五百罗汉堂,保留至今彩绘完好,因此被称为少林寺最珍贵的殿堂。殿外高悬“西方圣人”竖匾。


       殿前有一雕像,是被世人传颂的达摩“只履西归”的故事雕塑。达摩圆寂后两年,宋云从西域返回洛京。在途经葱岭的时候,看见达摩一手拄着锡杖,一手掂着一只鞋子,身穿僧衣,赤着双脚,由东往西而来。二人相遇后,宋云急忙停步问道:"大师,你往哪里去?"达摩回答说:"我往西天去"。接着又说:"你回京以后,不要说见到了我,否则将有灾祸。"二人道罢,各奔东西。

       宋云回到京城以后,向皇帝复命交旨时,顺便提到了他途经葱岭遇见达摩老祖回西天的事情。东魏孝静帝以欺君之罪将宋投入南监。并命人开棺视之,棺中空空,只剩下一只鞋子。


       殿内供奉的铜质莲花座毗卢佛像。毗卢佛,是"毗卢遮那佛"的略称,"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佛教中经常会提到"三身佛",即法身"毗卢遮那佛",应身"释迦牟尼佛",报身"卢舍那佛"。这三尊佛像的关系非常奇妙,对此佛教中有一个精妙的比喻:法身佛如明月,报身佛如月光,应身佛如月之影。 即使水干了,月亮的影子不见了,但月亮依旧存在。就是说法身毗卢遮那佛,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永远存在,可见其在佛教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佛龛上有乾隆帝亲笔御书四字“法印高提”匾额。两边有联云:“山色溪声涵静照,喜园乐树绕灵台“。



       大殿背面及东、西两墙壁上都绘有彩色壁画,是著名“五百罗汉毗卢图”,色彩艳丽、构图和谐,衣袂飘飘,展示了唐代壁画的高水准,是少林寺壁画中的珍品。。








“五百罗汉毗卢图”













       千佛殿中用方砖铺成的地面上,有四十八个深浅不同的锅样脚窝。这四十八个脚窝排列四行,前后左右间隔两米有余,非常匀称。最深的有五十厘米。因受着四壁和十二根屋柱、中间毗卢佛龛的限制,能够活动开的最大容量,也只能有四十八个位置。经常地固定在这些位置上习练腿上功夫,久而久之,这四十八个脚窝,也就自然而然地踏成了。




       千佛殿东南是观音殿,又名白衣殿,因殿内神龛中供有白衣大士(观音菩萨)铜像而得名。


殿内神龛中供有白衣大士(观音菩萨)铜像。


殿内东南北三面绘有壁画,左侧是“十三棍僧救唐王”。

       该壁画以彩绘线描为表现形式,画面以三支人马为主,将整幅壁画分为三大块。

       第一块为画面左侧起伏的山峦中的一座古城,城门上方题额“古雒城”,即今日的洛阳。古城上建有城楼,城门微开。城楼上和城墙下均有一支军马,一同面向画面右侧,这支军马便是王世充的军队。

       第二块为画面右侧上方的山岗后隐藏着的一股人马,这支人马正急速向画面左侧的古雒城袭来。为首的大将手中高举铁锏,胯下一匹白马正奔腾向前,其后的旗手高举红旗紧紧相随,军中的旌旗上书写着“三军司令”的字样。应是一支抄小路赶来,应援十三棍僧和唐王的援兵。

       第三块为整幅壁画的焦点,位于画面右下方。占据了大部分位置,并且刻画尤为细腻的当属十三棍僧和唐王的群像。画面中的棍僧或持长枪、长棍,或持长剑、金刚圈,簇拥在身穿青色斗篷、披头散发,骑白马狂奔的唐王身边。唐王一边向画面右侧奔去,一边还回头望向身后的追兵,而十三棍僧们则全部面向画面左侧且战且退保护李世民。

       右侧绘的是“紧那罗王吓红巾”。元朝末年,颍州红巾军欲劫掠被元朝廷一再抬高地位而盛极一时的少林寺,危急时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火工头陀在少林寺门前化作三丈高的金刚之身,惊退红巾军,使少林寺免遭一场劫难,这样,其鼎盛期一直延续到明朝末年,少林功夫的特色也在明代完全形成。这名火工头陀后来被少林寺视为护法神,在许多大殿和初祖达摩平起平坐,被一起供奉,称为紧那罗王。


      南壁是著名武僧湛洛、湛举指导众武僧练武的场面,整幅壁画可分十五个组制,每组一个招式,都是刀、枪、剑、戟、杖、鞭等器械的对练。


       北壁为清朝大员麟庆在少林寺的观武场面。画中绘的全是武僧手搏图,也全是少林拳中六合拳等精华拳种及心意把等最上乘功法的招式。


西侧有地藏殿。

       地藏殿殿面阔五间,殿外有明柱四根。创建于清初,因年久失修。顶部倒塌,1979年重建。

  正中为阿弥陀佛,其左侧为观世音菩萨,右侧为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壁画描述众弟子听阿弥陀佛讲经的祥和场景。地藏殿为何供奉“西方三圣”?

  殿南北二侧壁画高2.5米,宽6米,均为地藏王菩萨讲经内容。南侧是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创作的,北侧是根据《阎罗王众赞叹品》创作的。南北两侧正中均雕有地藏王及左右一老一少二侍者——闵公、道明像。

  地藏殿玉雕选材精良、雕工细腻、人物表情丰富、栩栩如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达摩亭

       达摩亭,又称立雪亭,建于明代,1980年重新修缮。相传这里是二祖慧可侍立在雪地里向达摩祖师断臂求法的地方。

       时值寒冬,达摩在后院达摩亭坐禅,神光依矗立在亭外,合十以待。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夜晚入定以后,鹅毛大雪铺天盖地压了下来,不一会儿,积雪逾尺。这时,大雪淹没了神光的双膝,浑身上下好似披了一层厚厚的毛茸雪毯,但是神光仍然双手合十,兀立不动,虔诚地站在雪窝里。第二天一早,达摩开定了,他走到门口一看,神光在雪地里站着。达摩问道:“你站在雪地里干什么?”神光答道:“向佛祖求法”。达摩沉思片刻说:“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雪。”神光解意,他意识到这里圣僧指点他禅悟的诀奥,毫不犹豫地抽出随身携带的戒刀,向左臂砍去,只听:“咔嚓”一声,一只冻僵了的胳膊落在地上,鲜血飞溅,染红了地下的积雪和神光的衣衫。谁知这虔诚的刀声穿云拨雾,飞报西天,惊动佛祖如来,随手脱下袈裟,抛向东土。霎时,整个少林,红光笼罩,彩霞四射,鹅毛似的大雪片被鲜血映得彤红,粉扬而来。神光放下手里的戒刀,弯腰拿起鲜血淋离的左臂,围绕达摩亭转了一圈,仍侍立于红雪之中,亭周围的积雪也被染成红的。此情此景,达摩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神光为了向他求教,长期侍立身后,今又立雪断臂,原来的骄傲自满情绪已经克服,信仰禅宗态度虔诚。达摩逐传衣钵、法器予神光,并取法名:“慧可”。

       慧可断臂以后,表现出高度的刚毅,他忍受着剧烈的伤痛,双膝跪在雪窝里,用仅有的右手,恭敬地接了“法”。顶礼拜谢而退。从此,慧可就接替了达摩,成为少林寺禅宗的第二代,称之为“二祖”。

       为了纪念二祖立雪断臂,寺僧们将“达摩亭”改为“立雪亭”。清乾隆皇帝瞻游中岳时,对“立雪断臂”的故事颇有感触,逐挥毫撰写“雪印心珠”匾一块,悬挂于立雪亭佛翕上方,以戒后生:佛业来之不易。


       1980年至1982年重修少林寺立雪亭,2003年前后又落架大修。立雪亭前有幅对联:“禅宗初祖天竺僧,断臂求法立雪人。” 


       殿前有一棵形状奇异的凌霄柏(又称合抱树)屹立在东侧的殿台上,只见一棵凌霄与一棵古柏紧紧交缠一起。这种情况在植物界不鲜见,专业上叫做“植物绞杀现象”,两种不同的植物为生存相互绞杀,以一种迟缓的行为,以最残忍的方式,在对方壮年时将其置于死地,可是少林寺的这颗凌霄柏却是相安无事,千百多年来一路相持,互伴左右,相依为命。也许,真的是应验了少林寺佛教的真谛。

        此殿内供奉三尊达摩祖师像。神龛中供达摩铜坐像,法相庄严,广渡十方,是在明嘉靖十年(1531年)所铸;右侧供的红木达摩立像,是由泰国信众捐赠的;左侧供奉达摩坐像由日本佛教界捐赠。并祀初祖以下慧可、僧粲、道信、弘忍、慧能五祖。 两侧分别是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龛上悬挂的匾额“雪印心珠”四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亲题,字体遒劲,气势豪迈。此殿现为寺僧日常做佛事的场所。


      神兔后有紧那罗王手握烧火棍铁像,俨然一个护法神,原像1928年毁,今又重妆。神兔前有一铁铸长明灯,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铸,有一钟,约500斤,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铸。


两侧墙壁的壁画






      文殊殿位于立雪亭东侧,面向西,与普贤殿相对。1928年被焚毁,1983年重建。

  文殊殿殿内供有1995年塑的文殊菩萨骑青狮像,左右塑二童子像。文殊菩萨造像顶结五髻,手持宝剑,坐莲花宝座,骑狮子,这是智慧、辩才锐利、威猛的象征。他的美名尊号为大智文殊。

  文殊殿内靠北壁玻璃柜内供有“达摩面壁影石”,高三尺许,光滑如卵,为后人摹刻。面壁石下有石刻偈语,为董其昌所书:“震旦虽阔别无路,要假儿孙脚下行,金鸡喜衔一粒米,供养十方罗汉僧。”

普贤殿位于立雪亭西侧,面阔三间,殿内供奉着普贤菩萨像。

进下一院落,院墙上嵌有一些石碑。











方丈室

       是方丈起居与理事的地方。乾隆十五年九月二十九日,乾隆游历嵩山时,曾以方丈室为行宫,故又被称为“龙亭”。每一历代方丈室门口的牌匾上第一个字都是当任方丈的名字,现任方丈是释永信。所以对联的第一个字是"永"和"信"。

       大门紧闭,看不到里面。据说:该室初建年代约为明初,经历代维修,现存建筑为清代遗物。今室内正中置1995年少林寺建寺1500周年时信徒赠送的鸡血石“佛祖讲法”浮雕,北壁内侧置少林寺传代世系谱,东侧放置的是弥勒佛铜像,墙上挂有“佛门八大僧图”、“达摩一苇渡江图”。室内还有1980年日本赠送的铜质达摩像。


       方丈室前莲花步道。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出生时,连续跳七步,步步生莲花,这种步道也代表着步步莲花,节节高升的意思。脚踩着吉祥如意的莲花,心情竟变得超然的安详与宁静。


方丈室前东侧有棵“藤缠树”,古老而奇怪。

       方丈室门口东侧有一个元代铸造的大钟,重约330公斤。钟面铸有 “至元二年十月二十五日,并有住持嗣祖传法沙门息庵”和日本留学僧“书记邵元”等人名字及少林寺下院名录。 据说此钟只能在遇到紧急情况下方可击之,起报警作用。

廓然堂又名官厅,《少林寺志》云“廓然堂旧在方丈东,南向。明巡抚蔡汝南建,沈荃题额,今废”。今门额改题“静中静”,为少林寺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法师(1914-1987年)圆寂前久居之所。

斋堂原名香积厨





      方丈室正西为方丈退居,坐北向南,面阔三间,出前廊,为硬山式建筑。方丈退居是离任后的方丈住所。退居室前有对联“少室山下禅林静,五乳峰前钟磬悠。”

      东寮与西寮,在方丈院东、西两侧,为方丈院的东、西厢房,各为面阔五间的硬山式出前廊建筑,是常住执事僧起居和处理佛事活动的场所。

西寮为客堂

       为少林寺接纳四方客人之处。客堂内有1米高的达摩铜质像,为日本宗道臣所献。

东寮房。

藏经阁

       藏经阁,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经说法的场所。现存《中华大藏经》、《龙藏》、《大正藏》、《高丽藏》及其他典籍计数万册。殿内原供达摩面壁石、法器及包括明代大藏经在内的5000余卷佛经图籍等。殿内现存有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清康熙三年(1664年)的部分木刻版藏经。


       藏经阁匾额,“藏”字故意少了笔划,以示藏经阁经过兵火,已经残缺不全。

       在藏经阁月台下有铁锅一口,口径一米六七,深84厘米在7厘米宽的沿边上铸有铭文曰“万历四年十一月少林禅寺常铸造大锅一口重一仟三百斤”外壁有五耳,这是当年僧人们炒菜用的。


       锅旁有石磨一盘,直径1.84米,为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制造。


       内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缅甸国弟子于1996年揖赠的汉白玉卧佛像一尊。


藏经阁内的藏经柜。

       钟楼和鼓楼,坐落在大雄宝殿的两侧,东面为钟楼,西面为鼓楼,两座楼均有四层,造型巧妙,巍峨雄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珍品。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后来在1994年和1996年,当地政府按照两楼原先的样子重新修建。

       原铁钟铸于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重5500公斤。据《少林寺志》载,此钟“声闻三十里”。1928年钟楼被焚时,坠落断裂。新铸铜钟依铁钟复制,高2米,口径1.7米,重6500公斤。 


       鼓楼位于大雄宝殿西南侧,与钟楼对称。原为转轮藏阁,建于元大德元年(1297),原设转轮藏。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时撤转轮藏,置鼓,“藏阁”改为“鼓楼”。1928年焚毁,仅存殿基、神龛基座及12根石柱。1996年依原制重建。 “晨钟暮鼓”是寺僧起居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一种信号。

鼓楼内的大经幢。


钟楼前石碑

      钟楼前碑刻为《皇帝嵩岳少林寺碑》俗称《李世民碑》,刻立于唐玄宗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银青光禄大夫守吏部尚书上国柱正平县开国子裴璀文并书。全碑分书三截:额书、秦王赐少林主教原文及《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

       此碑题额:“太宗文皇帝御书”七个字,字径为12厘米.系唐明皇李隆基御书。下为唐武德四年(621)太宗为秦王时赐少林主教碑《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原文,重刻在此碑上方。共39行.行八字,末行为4月30日.文中第五行有“世民”亲笔革签二字,亦为玺押。皇唐嵩岳少林寺碑文,楷书,字径2厘米,39行,满行63字。

人们往往误将此碑称《大唐太宗文武圣皇帝龙潜教书碑》。


文中第五行有“世民”亲笔革签二字。

       背面刻的是李世民《赐少林寺柏谷庄御书碑记》,记述了十三棍僧救秦王的故事,也是影片《少林寺》拍摄的历史依据。碑上也有李世民草签的“世民”二字的亲笔签名,

        北侧一通为《小山禅师行实碑铭》,成碑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记述了少林寺曹洞宗第24代传法禅师的经历和重振少林禅宗的功德。


       背面是《混元三教九流图赞》,刻于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三月,中部有线刻《混元三教圣像图》,乃自称三教中人、狂仙的明世子朱载堉所绘。该画将佛、道、儒三教祖师融于一体,整体看为一人,分开看为三人。整体上看,中间一人,光头盘膝而坐,乃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单看右侧,一人发髻带簪,屈身站立,乃道教创始人老子;单看左侧,一人头戴儒巾,屈身站立,乃儒教创始人孔子祖师的双手上还持有一画卷,上绘九流图。碑的上部刻有朱载堉所书的《混元三教九流图赞》,赞文为楷书。“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红莲白藕青荷叶,三教本来是一家。”。碑的下部刻《洞宗正传之续》谱,谱中刻南宗自青原行思到幻休润公33代世系谱。其下刻少林寺众执事及参学门人名字。

此碑表现了这一时期三教合流的思想倾向。



        在北边,另有一碑亭基址,其上立有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刻立的《乾隆御书诗碑》

《宿少林寺》

明日瞻中岳,今宵宿少林。

心依六禅静,寺据万山深。

树古风留籁,地灵夕做阴。

应教半巅雨,发我夜窗吟。

周围还有高大的石碑。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寺院佛事活动的中心场所,与天王殿、藏经阁并称为三大佛殿。原建筑毁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

《永信荣膺方丈纪念碑》

       碑刻立于1999年8月。碑高3.2米,宽1.02米。碑文载永信大师荣膺三十代方丈事。刘海超撰文,吴栋梁楷书。碑背面为英文。碑在大雄宝殿后。


大雄宝殿前后有许多碑石。












       殿内供释迦牟尼、药师佛、阿弥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悬挂康熙皇帝御笔亲书的“宝树芳莲”四个大字,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

       在其他的寺院里三世佛两侧为文殊、普贤两菩萨像有所不同,少林寺里两侧为菩提达摩像及紧那罗王像,具有明显的少林寺文化特色。


屏墙后壁有观音塑像,两侧塑有十八罗汉像。



有趣的排水装置。


       殿前月台及边沿的石柱基本为原物。正面垂带栏杆下端放抱鼓石处,用一龙一虎代替了抱鼓石,形式罕见,雕工精致,是寺内重要石刻作品之一。


大雄宝殿后面。




紧那罗殿

       位于大雄宝殿月台东侧,供奉少林寺护法神和力量神紧那罗王,建于元代。传元至正十一年(1351),红巾军围攻少林寺,有一烧火僧显圣,立于山颠,身高十丈,自称紧那罗王,红巾军见状遁去。遂被少林寺尊为护法神、力量神。明正德时曾刻碑记述此故事。该殿于明、清两代多有维修,1928年毁于兵火。1982年在原址上重建。 






六祖堂

       位于大雄宝殿月台西侧,与紧那罗殿相对。该殿创建于金泰和六年(1206)。原殿内供三像,观音居中,两侧为达摩与慧可像。两墙壁画为禅宗历代祖师像,共计二十九代。该殿于明、清之际多有修缮,1928年毁于兵火。1983年按原址重建。 


       殿内正面供奉的是大势至菩萨、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两侧供奉的是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灿、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人称六祖拜观音。六祖堂的西壁是大型彩塑达摩只履西归图。


天王殿

       该殿红墙绿瓦,斗拱彩绘,三间重檐歇山顶殿堂。


门内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刚塑像。




天下第一祖庭

       其实因乾隆皇帝御书“天下第一祖庭”的还有江苏宜兴的磬山崇恩寺。究竟谁是正宗?


内里则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壮。



       天王殿前最大的一棵古银杏树苍劲挺拔,已有1500多年历史,它高25米,冠幅达37米。民间称它为公孙树、长寿树、和尚树,每到春秋,总是最先发芽,最先落叶。


  仔细观察,每一株古树上,都有历代武僧练习绝技二指禅时留下的小洞,有的树上有几个,有的多达数十个。


药师阁


东侧吃素斋的欢喜地与西侧少林药局隔路相对。


少林药局


       甬道两侧是少林寺的“碑林”,碑林东侧是慈云堂,又叫碑廊。


       内藏唐至清名贵石刻近百品,这些碑刻全部出自名人之笔,有唐代武则天撰文的《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宋朝的米芾《第一山》刻石、苏东坡的《观音赞碑》、蔡京的《面壁之塔》刻石、元朝赵孟頫的《裕公碑》、明代董其昌的《面壁九年》等,是书法艺术爱好者的天堂。




《第一山》刻石,宋米芾草书,晋油沃仇时古勒石。


《达摩一苇渡江图》

       碑刻立于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二月,碑高0.76米,宽0.41米。碑上有线刻《达摩一苇渡江图》,为东亨所绘。画面上达摩身披袈裟,双手合于胸,赤足站立在一根芦苇上,足下是波涛滚滚的长江,头上有圆形佛光。这是少林寺现存的四通《达摩一苇渡江图》碑中最早的一个。碑的上部刻宋代“仁宗皇帝赞”:“坤之上,乾之下,中间一宝难酬价,十万里来做证明,面壁九年不说话,如何赞,如何画?一回举起一回怕。”碑文为楷书,无书写人。碑为少林寺提点智利所立。碑原嵌于法堂东厢房墙壁,1984年移至碑廊。


 《黄庭坚达摩颂》碑

       碑刻立于北宋,高1.58米,宽0.62米。碑文为时任实录检校官、著作佐郎黄庭坚撰并书的颂文。文为:“少林九年,垂一则语;直至如今,诸方赚举。”黄庭坚书赞16个大字,字径22厘米至25厘米之间,为行书,刚劲有力,挥洒自如。黄庭坚颂上有隶书额“祖源谛本”4大字,为文思副使、提点尤厢诸监段绰题。碑顶刻有达摩面壁图,画中达摩身披袈裟,跏趺侧身而坐,头上呈现圆形佛光,二祖慧可合掌侍立其后。该碑为朝奉郎、知河南府陵台令、兼知永安县、同签书兵马司公事、轻车都尉、赐绯鱼张宗著立石。碑右上角刻游人周鼎嘉靖辛亥(1551年)题记。


《二祖大师像碑》金舆定五年1221



《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

       唐永淳二年(公元六八三年)刻,碑首雕刻盘龙,碑侧线刻花草,碑额为篆书,碑文为武则天撰,王知敬书。

    《面壁之塔》石额现存于少林寺碑廊,正面为“面壁之塔”四个大字,左侧“太师鲁国公□京书”,左侧“宣和壬寅八月资政殿学士河南尹范致虚立石”,“住持嗣祖赐紫佛灯大师惠初句当”。初祖庵面壁之塔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建成于靖康元年(1126年),现已无存,仅存石额。

太师鲁国公是迫害林冲的蔡京。









《东坡居士稽首赞碑》金大安元年1209

       线刻观音像高零点五六米,像和文为宋苏东坡作,教亨行书,字体生动活泼,出新意于法度中。

《别山梅花碑》明崇祯六年1633年

       石刻拓片照,图形为龙头凤尾,内隐藏少林禅寺几个字,为明代少林寺别山和尚用手指画成。碑的右上部刻嵩阳傅作舟提携的咏梅诗二首。碑左下刻有:“崇祯癸酉春,写于立雪亭,别山。”其后有别山两枚印章。碑额有行书“少林禅寺”四大字。


《关帝诗竹碑》

       关羽被困曹营期间,曹操为劝降他,殷勤款待,并封他为偏将军。面对高官厚禄的利诱,关羽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十分思念兄长刘备。他想给刘备写信,以表心意,又怕被曹操发觉,于是就画了这幅表达其虽身在曹营却依恋旧主不负盟约之意的诗竹图。这是韩宰在清康熙55年(公元1716年)临摹的。图中竹子的竹叶组成的是一首五言绝句:“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

       西安碑林也有一块,是宋代洛派理学家程颢临摹(公元1035年)的。


      甬道两旁就是苍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称碑林。这里共有20多通历代石碑。





《南洋少林弟子归山朝圣碑》--1984年



影片少林寺插曲《少林寺



后面有一尊大肚和尚的塑像。

《牧羊曲》



世界唐手道协会会长申再澈《少林寺访门纪念》,1984年。

       三坛大戒为汉传佛教出家僧人受戒仪式;依初坛、二坛与三坛正授,分别得到沙弥(尼)戒、具足戒、菩萨戒的戒体。对于丛林的方丈大和尚采说,称为传戒;对于子孙庙的求成者来说,称为受戒;大多选择在佛诞日阴历四月初八前后的二十五天内,即从三月十六日开始,四月初十结束。

       新戒在受菩萨戒之前,必须要燃灯。燃灯又叫热顶,俗称烧戒疤,以此表示比丘、比丘尼的苦行和对佛的虔诚。一般的灯圈打九个,表示"九品莲台",也有打十二个的,表示"十二圆觉"。

       这是为2007年少林寺恢复传授三坛大戒所立的碑。




       无言道公(1547~1623),江西洪都人,俗姓胡,生于明嘉靖丁未年。他佛法精湛,医术高明,当时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万历年间,初到少林寺拜幻休为师。在幻休数百名弟子中,正道大师最出色,深的幻休真传,是幻休最得意弟子。在幻休圆寂后,正道大师被登封县令及寺院众僧,推举为少林寺主持。

       明代万历二十年,道公受皇封为钦命:少林寺曹洞正宗二十六代少林寺主持。


金庸题贺(少林武功医宗秘笈)碑--2001年

       碑林西侧是锤谱堂,堂内用泥塑、木雕等形式对少林武术以及和尚生活做了全面的概括和展示,内有小红拳、大红拳、六和拳、昭阳拳、罗汉拳等14组216个锤谱像。




少林药局

上药堂前的十八经络铜人像。




山门

       山门为少林寺大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山门的正门是一座面阔三间的单檐歇山顶建筑,它坐落在两米高的砖台上,左右配以硬山式侧门和八字墙。


       
门额上有清康熙帝亲笔所提“少林寺”三个大字。“寺”字原损毁,后由赵朴初补写,显然字体比“少林”要小一点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笔之宝”六字印玺。


山门前有石狮一对,雄雌相对,系清代雕刻。


西侧
石狮。


       一进山门,便见弥勒佛供于佛龛之中,大腹便便,笑口常开,人称“大肚佛”、“皆大欢喜佛”。


神龛后面立有韦驮的木雕像。


       山门的八字墙东西两边对称立有两座石坊,西石坊内横额:“大乘胜地”,外横额:“嵩少禅林”。


东石坊外横额:“祖源谛本”四字,内横额“跋陀开创”。


“天下第一名刹”张爱萍题写


塔沟武校。


国家公祭鼎碑文。

石碑上有三座名山,三山五岳不知为什么选这三座山?


少林文化、人类遗产


景区头道牌坊



游客中心


售票处。



入口广场的少林武僧欢迎像。

      演武厅在山门的路边,是观赏少林功夫的最佳场所。凭门票不另付费。 

演出时间(上午)

第一场 9:30-10:00(仅限夏季)

第二场 10:30-11:00

第三场 11:30-12:00

演出时间(下午)

第一场 14:00-14:30

第二场 15:00-15:30

第三场 16:00-16:30

第四场 17:00-17:30(仅限夏季)


















少林功夫观赏性的确很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