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古名篇 为政当鉴(三习一弊疏)

 论语心得.简 2019-05-20

清代名臣孙嘉淦《三习一弊疏》,

千古名篇 为政当鉴

《东周列国志》最后有一句话:“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让人感悟良多。“亲君子、远小人”,是大家都知道的行政规则,但很多时候却是君子道消,小人道长,就不得不让我们深思了。

君子一般是斗不过小人的。博弈论中有一个三人决斗的博弈模型,最终的博弈结果是:水平最高的人死得最惨!在政治竞争中,君子往往处于劣势,就是这个道理。哪里的当权者不知道这一点,任由自然淘汰,那里就会风气坏,事业败,人心乱。康熙大帝20来岁的时候,偶然读到了蒲松龄的诗文,他最欣赏的不是《聊斋志异》,而是用一个极其高明的政治天才的独到目光,看上了蒲松龄的一首诗中的两句:“君子搏小人,犹如赤手搏猛虎”。当时还是一介寒儒的高士奇由于特殊机缘,亲耳听到了康熙的这番议论,就在日记中发出感叹:“盛世就要来了!。”君相是造命之人。有了这样的政治自觉,就会有意保护君子,善待君子。这也是造就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知道应该亲君子、远小人,问题在于我们不知道怎样善待君子,引导风气,从而很容易形成了“小人不请自来,君子不疏自远”的政治格局。

孙嘉淦的《三习一弊疏》从理性、人性的角度,几乎可以说把小人、君子和当权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做了一个很好的总结,值得借鉴。

孙嘉淦(1683-1753年),字锡公,又字懿斋,号静轩,山西兴县人,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清前期一位突出的有胆识的宰相级官员。前人评价说,“嘉淦初为直臣,其后出将入相,功业赫奕,而学问文章亦高,山西清代名臣,实以嘉淦为第一人”。这篇可以和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媲美的千古名篇,是时任左都御史孙嘉淦,在乾隆即位之初,为防止皇帝积习成弊,避免“君子退、小人进”的一个疏奏,得到了乾隆的认可和嘉纳。可以说,这篇文章,为乾隆承父祖伟业,成就康乾盛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清代的左都御史是从一品,职能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兼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负责的是作风和纪律,就是文中所说的“畀风纪重任”。同时,孙又是清初大儒,学问深厚,对于风纪问题的思考极其深刻,在文风上颇有苏轼《谏买浙灯状》的风格,思想深刻,笔锋犀利,行文流畅,一气呵成,读起来让人如芒在背,不得不为之拍案叫绝,绝不输于《古文观止》里的任何一篇文章,因此有人曾经评价说:“只此一篇文章,足以让一个人青史留名,永垂不朽。”

在孙嘉淦眼里,风纪问题与当权者本人有着莫大关系,“ 治乱之机,转於君子小人之进退;进退之机,握於人主之一心”,君德如风嘛,孔子就是这么说的。这个问题在古代是个常识,即便是中人以下的庸主也知道。但君子小人脸上没有贴标签,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皇帝还往往都善于把君子当成小人疏远,把小人当成君子亲近。这个才是应当深入思考和入手解决的问题所在。

孙嘉淦在这篇文章里,从人性的角度分析,找出了深层次原因,这就是“三习”:“人君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简而言之,就是说,人的耳朵天生喜欢听好听话,厌恶刺耳直言;人的眼睛天生喜欢看柔顺的,厌恶刚强的;心天生喜欢被别人肯定,厌恶别人违背自己的意愿。这些天性如果任其发展,结果就会产生“一弊”,这一弊不得了,直接决定国势兴衰,就是“喜小人厌君子”。“三习”怎么和这“一弊”产生了必然联系呢?孙嘉淦对此做了深入分析。因古文较难懂,我就把这位“孙大圣”的话大意翻译一下:“耳朵听到赞美的话多了,就只能听赞美了,开始的时候会拒绝别人的建议,接着就会厌恶那些木讷不会奉迎的人,长此以往,赞美称颂水平不到位的人也会不受待见,这是“耳习”的结果;眼睛看到谄媚的多了,就习以为常了,不谄媚感觉障眼,开始的时候刚正不阿的人会被排斥,接着就会疏远那些廉寓自守的人,到了后来,谄媚功夫不到家的人也会感觉不顺眼,这是“目习”的结果;人君本来能力强,时间长了,就会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于是乎就会认为自己永远正确,想做的事都没有问题,发出的号令,必须不折不扣的执行,这是“心习”的结果。”关于“耳习”“目习”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而“心习”的危害似乎难以理解,但对于熟读《论语》,对孔子“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论述耳熟能详、夕惕若厉的乾隆帝来说,这可是危及国家根基的大问题。

接着孙嘉淦分析到:“德是君子独有的,而才是君子和小人共有的,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言谈奏对,君子木讷而小人善于阿谀,这便和“耳习”对应了起来;办起事来,君子拙直而小人乖巧伶俐,这便和“目习”对应了起来;绩效考核的时候,君子往往因为是“孤臣”,没有人愿意替他说好话,还耻于自我表功,而小人善于迎合上意还善于表现,这便于“心习”对应了起来。小人利用其长处专门投合上意,君王沉溺习以为常的感觉而不自觉,听到小人的话都是自己想听的,看到的小人的行为都是自己赏心悦目的,用起小人来感觉顺手并且能很好的贯彻自己的意志,于是乎小人没有叫自己就走到了身边,君子没有赶他们走就自然而然的疏远了。一旦形成了“亲小人远君子”的局面,后患就不用赘述了”。

在封建帝制时代,说这些话是需要勇气、智慧和时机的。孙嘉淦就说到:我说这些话是因为“三习”还没有形成的时候才敢说的,如果“三习”已经形成,就会知道也不敢说,说了您也听不到或者听不进去啊。

尽管我们已经进入民主共和时代,各级领导干部都有任期换届的限制,形成“三习一弊”的土壤已经消失。但我们目前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前所未有的极盛之世,认真读读这篇《三习一弊疏》,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理论修养、政治素质也还是极有借鉴意义的。

孙嘉淦开出的解决这个问题的药方是:不自是就是当权者不能太自以为是。“此不敢自是之意,流贯於用人行政之间,夫而后知谏争切磋,爱我良深,而谀悦为容者,愚己而陷之阱也;夫而后知严惮匡拂,益我良多,而顺从不违者,推己而坠之渊也。耳目之习除,取舍之极定,夫而后众正盈朝,太平可睹矣。”

如果我们的各级干部都能做到不自是,从而“预除三习,永杜一弊”,就会自觉不自觉的欣赏君子,保护君子,就一定能形成一个风正气清、人人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太平盛世将指日可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