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奖励那些事儿 ——重赏之下未必有“勇夫”

 我猪我读书 2019-05-20

有一位家长求助:孩子读高一,入学前就有厌学情绪,春节开学后到校只上了一周,现在干脆不来了。家长一脸茫然:“你说现在的孩子都怎么了,从小我就一直没亏待过他,可为什么他就不理解家长的心情和付出!到底是‘驴不拉还是磨不转’!”

为了帮助家长弄清楚“驴不拉还是磨不转”的问题,我陪他聊了很多。他是个生意人,雷厉风行且重情重义,生意做得很好。他相信“重奖之下必有勇夫”,从上小学开始,每逢考试成绩进步,他都会“重奖”儿子——一定得买那些令小伙伴们艳羡的东西,变着法子让孩子懂得“付出就有回报”的道理。当然,“我也不会纵容他,只要成绩有所下降,我也会没收他最喜欢的东西,不给他零花钱,让他知道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家长的这番道理,听得我内心一阵阵发紧:有钱就可以如此任性!其实,这样的家长并不孤单,生活中因“富养”而最终把孩子推上厌学之路的现象屡见不鲜。那么,问题来了:

奖励孩子的学习有错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心理学上的“德西效应”。“德西效应”认为,适度的奖励有利于巩固个体的内在动机,但过多的奖励却有可能降低个体对事情本身的兴趣,降低其内在动机。家长重奖之下孩子仍然产生厌学情绪,可以这样理解:学习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事情,需要持久的内在动机(对学习感兴趣或学习使他快乐)维持,家长长期过度的物质奖励不仅没有培养出孩子的内部动机,反而将孩子的学习动机转向了寻求外部刺激。

或许有人会问:我有钱就可以任性的,我为他不断升级物质奖励不行吗?但我提醒大家两个方面不要忽视:第一,家长可以持续任性,但孩子持续进步的空间(“最近发展区”)越来越小,当他们蹦一蹦也摘不到桃子的时候,再好的奖励也成了墙上的大饼;第二,受“边际效用递减”的经济学规律影响,就像德国经济学家格森说的那样:“同一享乐不断重复,则其带来的享受逐渐递减。” 物质奖励在初期效果非常明显,但随着孩子的阈值(对物质奖励的耐受性)不断升高,激励的效果会因为“审美疲劳”而变得越来越差。这时候,激励与表现之间就会呈现出“倒U型关系”。所以,奖励对学习的刺激作用是有限的。

说到这儿,如果你还不明白这些效应或规律,那么,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心理学上的“认知失调理论”,这个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提出的。费斯汀格和同事进行了一项认知失调的实验:他们让被试做1小时枯燥无味的绕线工作,在其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请被试告诉在外面等候参加实验的其他被试(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是很有趣、很吸引人的。为此,说谎的被试会得到或多或少的奖励。然后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结果发现,得到较多奖励的被试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绕线工作很无聊),相反,得到奖励较少的被试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觉得绕这项工作是有趣的事。

是不是有点儿不可思议?通俗的说:实验中的被试者需要达到认知(态度与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平衡),撒谎造成了认知失调,为了重构平衡就需要心理补偿,奖励少的被试就会努力寻求内部动机说服自己“实验中的工作是有趣的”,相反,奖励多的被试认为自己撒谎是有充分理由的,即外部动机——很多奖励。

孩子本身不喜欢学习,但又必须坚持学习,这就是认知失调。家长不断的高奖励(外部动机)确实维持了孩子的学习状态,但不爱学习(内部动机)却变得根深蒂固。反而,低奖励的孩子会因为一直以来的持续行为,改变讨厌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对学习感兴趣。

要不要给孩子物质奖励呢?

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家长智慧地处理。

首先,孩子“天生”就喜欢做的事情不用物质奖励,只要精神奖励(认可、表扬、鼓励等)就好,如果给予物质奖励就会削弱其内驱力。

第二,孩子们对很多活动的兴趣需要后天的培养,离不开家长的发动与激励,比如:上学、练钢琴甚至参与小伙伴们的游戏等等,在这些活动的初始阶段,家长给予孩子适当的物质奖励是有意义的:棒棒糖、小玩偶或者其他。

那么,矛盾来了:前面说物质奖励会破坏内驱力,后面又说兴趣激发需要物质奖励,这不是难为家长吗?

其实,绝大多数人的内驱力都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即开始做某件事情,得到了认可,拥有了价值感,于是产生了内驱力。因此,在让孩子做某事的起始阶段,可以给予恰当的物质奖励,比如买棒棒糖、钟情的玩具等。当做的事情得到了认可、表扬,价值感就油然而生,接下来需要家长对激励策略作关键性调整,即弱化物质奖励,同时强化精神奖励,比如陪孩子去爬山、看一场电影、允许他购买一本喜欢的图书等等。

最后,照应一下开头,孩子的厌学行为很大程度上是被家长的“任性”“重奖”出来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这一观念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若简单粗暴地适用于孩子的教育,“驴不拉还是磨不转”的问题就永远找不到圆满的答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