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年为知识付的费,都是为智商交的税

 博采简纳 2019-05-20

最近,隔壁老王很苦恼。

他五年前毕业于某省属二本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现在省会城市一家某国企担任仓库管理员,但是他感觉这份工作并不能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

他的专业是管理,但是他的工作却是天天被“管理”

虽然工作上想尽办法,可五年了,他还是非常“稳定”地呆在仓库管理员的工作岗位上。

几年前,他接触到了XX思维,收听了所有音频节目,购买了大量XX思维发售的书籍,并在X到APP上订阅了所有课程,一期不落地学习所有课程,并且频频在朋友圈晒出各种通关证书。

言谈间仿佛自己已脱胎换骨,自己俨然成为业界大牛,再也不是那个每天窝在仓库里的管理员了。

然而,事实是

经过了他长年不懈的努力,他成为了一名订阅了很多付费课程的仓库管理员。

无独有偶

周围很多人也在感慨,纵然读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前几年,茫然不知前途在何方,于是考了一堆证书,教师资格证、营养师、心理咨询师、经济师……,成为了名符其实的“证哥”、“证姐”,可收入和阶层没有得到任何根本性地改变。

近两年“知识付费”大热,不听几个课程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新世纪青年,于是花费了大几千甚至上万,订阅了一堆“名师”、“大咖”课程,每天打卡晒圈,努力到无能为力 、拼搏到感动自己。

仿佛第二天,就能升职加薪,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可是,理想很丰满, 现实真TM骨感。

好像除了白头发多了几根、皱纹多了几丝、眼袋多了几两,生活好像一切都没有发生变化。生活品质没有上升、工作没有升职加薪、我的旅游梦想没有实现……

本来打算付首付的房款,还因为知识付费,少了一个平方

夜深人静的时候,不禁又开始问自己:

我为什么会花费这么多时间精力金钱在这些课程上?

这些付费课程真的可以改变人生吗?

01

知识付费的本质——注意力经济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和移动支付技术的成熟,全民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智能软件大量出现,为依托于无线端的移动阅读提供了技术支持。微信公众号、微博、快手、抖音等快餐式自媒体的传播方式,改变了受众传统的阅读习惯,碎片化阅读成为常态。

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时代,免费信息为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海量的信息资讯中夹杂着质量参差不齐的信息也为用户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增加了难度,提高了用户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因此,对信息能够进行有效筛选的知识付费产品备受瞩目。

在某种程度上,粉丝的关注度已然成为比实际货币更重要的货币,他们的注意力甚至关系到企业或个人的收益成败。

吴修铭(Tim Wu)在《注意力经济》中梳理了注意力(或商业模式)的动态过程:“制胜之道从始至终就在于,找到过去的商业开发无法侵入的时间和空间,继而向我们收集尚未‘被收割’的意识,先从大块大块的意识开始,再到一条一条的意识片段”,各种便携设备不断地寻找各种方法将我们的时间和注意力商业化,令我们的生活状态在商业逻辑的面前节节败退,甚至成为“常态”。

注意力是一种可以贩卖的产品—媒体的本性就是收割你的注意力,全世界的媒体都一样。 “收割注意力,再卖给广告商”的做法非但会长期有效,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越来越有效,越来越猖獗。

正如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著名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教授所言,信息时代,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我们的注意力。尤其在资讯时代,谁能引起更多的关注,谁就有机会创造更大的商机——“注意力的稀缺性、流动性和广泛使用价值,使其越来越像货币”。

注意力经济的逻辑就是:首先吸引大众的注意力,然后将大众注意力转售变现。

而知识付费背后的逻辑就是:创造焦虑感,并创造提供提升感的产品。通过渲染这个社会中的成功人士经历,来给刚迈入社会的青年人创造焦虑,最典型的比如什么“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之类,再通过提供学习产品以及相关系统设计,如“三十天成为写作大师”、“某某的成功你也可以复制”,提供“我学习了,我提高了”的充实感。然后再通过“颁发”各种通关证书,提升你的优越感,甚至有种明天就要跻身成功人士行列的幻觉。

然后,知识付费栏目还会鼓励你将课程发到朋友圈,一是利用裂变营销吸引更多的顾客,二是也通过社交平台刺激你的“多巴胺”,产生一种“我在努力学习、看我多NB“的快感和优越感。脸书的创始人之一肖恩.帕克:“每当有人给你照片点赞或评论时,你便获得一次“多巴胺”的快感”,社交网络的建立并不是为了让我们更亲密无间,而为了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这样的即时反应,最终让大多数人都沉迷其中,像吸毒一样产生人生巅峰的错觉。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知识付费的产品经理们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血、研究人类心理的弱点,帮助你分泌多巴胺,提高你的兴奋感,逐渐让你到达上瘾的阶段。

而当你的注意力被捕获,他的钱就来了。

02

对学习这件事儿,你可能有什么误解

然而,知识付费领域的王者,却是现实世界的青铜。

有个朋友和我吐槽,说他现在好像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

在课堂上,是各种高大上的理论、实践,名师、大咖,前景一片光明灿烂。

但是一回到自己的工作各种,各种LOW逼领导和同事,工作也是非常非常的基础,更别提什么上升渠道。

就像开头的那位仁兄,纵然节衣缩食买了那么多的课程,回到现实依然是个最基层的仓库管理员。相信还有很多付费者,纵然听了许多课程,依然是格子间里的某某专员……

说好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

说好的“知识改变命运”呢?

可能,大家对学习这件事,有着太深的误解。

1、 你所看到的“干货”,有可能是别人嚼过的“甘蔗”

现在各大平台的知识付费栏目基本都是都是碎片化、不成体系的学习,其本质和过去的京戏、电影差不多,都是将别人成功的理论、经验、故事等高度浓缩,形成所谓的“干货”,如在几分钟的节目里提炼一本书或一部电影的核心内容,在有限的时间里教授用户生活、理财的小技巧和相关经验,这种看似捷径的知识获取可以利用很多生活中的碎片时间完成。

而这种学习形式往往有悖于学习的本质,事实上,了解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甚至于生活模式的学习和改变,都需要更多的时间进行体验和感知,而知识付费中倡导的 “知识捷径”其实并不存在,反而可能使用户陷入一种逻辑误区,以为付过费得到的内容就已经变成了自己掌握的技能,陷入一种坐井观天的困境。就像学游泳就要下水试试,想知识桔子的滋味就要亲自尝尝,自己一个手指头都不动,光想听付费栏目改变命运无异于天方夜谭。

2、 消费不等于学习

花钱买课程只是迈向学习的第一步,而且是通往学习最简单的一步,几乎是人人都可以做的一步。不知有多少人心血来潮买了一堆书籍,结果成了藏书家;订阅了一堆付费课程,结果连APP都N年不打开了。所以消费不代表学习,学习就是学习,消费是门槛,学习才是核心。

3、 接近知识不等于拥有知识

现在大多数知识付费栏目,利用年轻人的懒惰、急于求成的人性弱点,没有耐力和毅力读枯燥的大部头,进行系统训练,让人很容易就获得知识精华从而获得读书的充裕感和满足感,久而久之,这种依赖式的“知识”获取方式会极大损害读书欲望,而增加的是掌握“知识”的错觉。就像大家都喜欢走捷径,但大多数情况下,捷径只会让人绕更远的路。其实这些“知识”还是别人的,即便是你每天听,那依然是别人的知识,只有把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用于提升工作效能、改善生活品质,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知识”。

4、 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这类课程大道理偏多,实操技能偏少。

据调查报告显示,60%的人订阅课程都是因为各种网络渠道的推送,试听了一节课感觉不错才订阅的,目的性并不是特别强。

这种学习往往是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学习的

我们往往说,不忘初心。那你学习的目标是什么?

升职加薪?通过某项考试?学习某种技能?

不如订下一个目标,再针对目的有选择性地订阅课程,可能大量缓解“读懂许多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焦虑。

03

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之所以会被如此多的知识付费栏目“乱花渐欲迷人眼”,根本原因还在于我们有太多的欲望,太急于求成,太想朝登天子堂,所以才被对方抓住了这种心理,一步步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坑”。

诗和远方要有,星空要仰望,但更重要的还是要脚踏实地,着眼于我们实际的工作和生活,要不然只有成为空想家和行动上的矮子,只能天天仰望着别人的成功,成为一茬茬被收割的韭菜。

1、成功无捷径,不要轻信“速成”

“一小时建立”、“一周学会”、“快速”、“转折”、“改变”、“命运”……

比如彪悍一只猫的《普通人快速崛起的十大狠招》、李笑来的《1小时建立你的阅读操作系统》,Scott Young的《如何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项技能》等。

但是当你打着鸡血听完之后,生活其是不会快速改变的。

就算别人把成功的秘密告诉你了,你依然是无法迅速吸收的,这背后多的是你看不见的努力。

所以,这个世界上是没有捷径可言的,如果说有捷径,那也就是勤奋。

有这么多的一小时,不如积累起来,利用一万小时定律,锻炼自己的一项核心技能,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说不一定自己也能成为某一领域的“大咖”,而不用每天被别人收“智商税”。

2、不做知识的囤积者,行动起来!

在知识面前,我们可能像打折促销一样,生怕错过。就像现在没时间,也会想着有时间了再看:这可是可能改变命运的知识啊!

因为是知识,所以我们购买起来比衣服等更加没有负罪感。

但正因为是知识,购买多了也会让我们更加迷茫和焦虑。

就像听了这么多知识,不去践行是完全没用的。事实上,也不是这些课程没用,每一个道理或者方法论都是主讲人的经验总结,而人家花了十来年甚至一辈子总结出来的经验,到你这里真不是一个小时听完就能让你改变命运的。

你必须一条条结合实际去行动。

只有行动,才能突破自己的舒适区。

只有行动,才能改变自己的知识焦虑。

只有行动,才能产生属于自己的道理。

知道了太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别再盲目为知识付费,说不定那就是你交的“智商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