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睡不着的时候,应该去看艺术展

 gs老张 2019-05-20

人们越来越爱看艺术展了。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艺术展开始变多,不少城市也纷纷规划并建设当地的艺术区和美术馆,中国当代艺术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当中,拍照打卡“网红展览”也成为了当今许多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然而非专业的大多数人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印象还是停留在“看不懂”的阶段,我们能够从媒体里获取的也只是“某某作品佳士得拍卖成交价1.5亿元”、“某美术学院校区成为网红打卡地”、“某某疑似抄袭”、展览通稿等等这些碎片化的信息。

如今,社会、学校、家庭开始重视“美育”,许多人也选择“艺术家”作为自己的职业,然而人们对于“艺术圈”还是存在各种的不解与误解。认为艺术家就必须“留长发”、“中国当代艺术就是噱头”......而对于当代艺术家是怎么工作的、有哪些流派风格、有多少这样的人、在全球当代艺术界是什么地位、艺术圈除了艺术家还有什么工种等等却不甚了解。

而当我们想去仔细、系统地了解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却止步于“大部头”的艺术史论,或者迷失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当中。

中国艺术圈到底是一幅怎样的生态景象?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24小时会是一种怎样的画面?今天我们向你推荐这本《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便会给你一个清晰而又真实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图景。并且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艺术界的关注:

  • 刚上架便被神秘人士单笔拍走300本

  • 因为“适量的体格”被美院学生当成手边书

  • 高颜值的外观设计被中国当代艺术爱好者称为中国艺术圈内的“小黑书”

对,光是看这本书的颜值,就知道它来自“艺术圈”。书脊包布设计,侧边喷漆,装帧精致,艺术感十足。

本书作者孙琳琳是新周刊》艺术主笔,浸润于艺术报道12年,相比于较难读进去的艺术史论,作者用24个故事的形式来讲述2006年到至今以来艺术圈10多年的起落变化,不仅如此,每篇故事背后还准备了一份艺术大彩蛋——24份艺术圈精粹的趣味清单:“中国十大热门写生地”、“中国女艺术家Top30”、“中国当代艺术F4”、“中国当代艺术最重要的十一个展览”等等。

这也是一份帮助“理解”当代艺术的导图,告诉你当代艺术是如何构思、创作、收藏、拍卖,以及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在书中,你还能看到徐冰、张晓刚、方力钧、隋建国、刘小东、邱振中、吕澎等35位艺术焦点人物集体亮相。你还可以亲历创作现场,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未开放的展厅、画廊的VIP室”,置身“装灵魂的展览”、拍卖会,看看谁是艺术家的缪斯女神、作品与场馆间的张力如何呈现、怎样用痛苦表达诗意……

在豆瓣上,有读者看完这本书后评价道:《艺术永不眠》是我从未见过的一份当代艺术拼图,点面俱到,居然把中国当代艺术这堆碎片、这趟浑水理清了,就像在地形混杂的中土得到了一份魔戒地图。

今天我们向你推荐《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你将看到中国当代艺术圈一天的真实景象。

《艺术永不眠:中国当代艺术的24小时》

著者: 孙琳琳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是一本带你重返中国当代艺术现场的书。《新周刊》艺术主笔孙琳琳通过24个艺术故事及24份囊括艺术圈精粹的趣味清单,提供了一份帮助“理解”当代艺术的导图,告诉你当代艺术是如何构思、创作、收藏、拍卖,以及被仰望与被遗忘的。从2006年至今,艺术圈十余年来的起起落落尽在这不眠的24小时中。

故事发生的11个地点,都是当代艺术的核心地带,从机会更多的北京、市场更规范的上海,到安逸的成都、更具成长性的武汉;书中亮相的徐冰、张晓刚、方力钧、隋建国、刘小东、邱振中、吕澎等,从艺术家、批评家,到策展人、馆长、收藏家,都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焦点人物,其中有亲历者、贡献者、受益者,也有失落者、退隐者、离去者。

艺术创作是少数人才能通过的窄门,但艺术却不是阳春白雪,而这本书讲的,正是当代中国的“艺术的故事”。

24小时的每一小时

艺术圈会发生什么?

  • 7:00   云南圭山 云大艺术生开始写生

早上7点,太阳还不够猛烈,村庄笼罩在雾气中。这样漫反射的光线是画家最喜欢的,但这样的光线通常也预示着下午将会是一个灿烂的大晴天、所有上午观察到得色彩都将烟消云散。毛旭辉在一楼和二楼的楼梯上支起花架,摆好保温杯,手机和蓝牙音箱,开始画不远处田埂边的两棵树。

  • 8:00  成都桐梓林 艺术批评家出差了

  • 9:00  北京四得公园 北漂艺术家在晨练

这会儿是艺术圈最安静的时间,大多数人还没起床,隔夜的赞还没点。赵能智已走了一万多步,占据了微信运动的封面。但这只是暂时的,等到傍晚,就会有人走了两万多步,难以想象这个人这一天经历了怎样的忙碌。

中国当代艺术的核心资源都在北京,生死时速也在这里上演。不管艺术在哪里发生,都要到北京来接受考验。在场者对这个城市抱有热爱和归属感,他们把每一次降落称为“回北京”。

  • 12:00  北京798 写生画家的画室停电了

  • 18:00  杭州象山 准艺术家的毕业展开幕了

  • 19:00  香港会展中心 佳士得在讲普通话

最受瞩目的中国20世纪和亚洲当代艺术夜拍定在7点开始。

要进拍场的人怕来不及,不少干脆以猪扒包和奶茶打发一顿。

自1766年12月5日第一场拍卖开始,佳士得便一直将拍卖当作艺术之一种来经营。拍卖官的作风言谈、电话代理的衣着发式,甚至放在座位上那本银色图录的排版方式,都是这门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6点,六十盏射灯和十六个反射灯把拍场照得光灿灿。工作人员将桦木板鱼贯搬入后台,等会儿翻过来搬上前台,便是一张张至少价值六位数的杰作。

人越来越多,二百六十个座位逐渐坐满了。穿名牌软皮鞋和夹克衫的内陆中年男人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拿黑色鳄鱼皮包的外国女人显然是佳士得的常客,穿带皮紧身裤、外面再套上高跟皮靴的年轻女孩看样子是徐濠萦的拥趸,也有大学里读艺术科的朴素学生混进来开眼界。

“对不起,这些座位有人了。”“哪里没人?我想知道。”一个金发蓬松的漂亮女人挑挑眉毛,不满地坐到侧面前排。

中间第七排的八个座位一直留到开拍前,最后坐下江浙口音的一男两女,年纪大点的女人将暗绿色爱马仕放在脚下,侧袋里露出一部金色的VERTU(纬图),年轻一点的女孩戴大钻戒,做了法式甲,斜挎一个迪奥。

“欢迎你们来到佳士得!”来自纽约的女拍卖官张开双臂以普通话开场,内陆买家会心地笑起来。

这场拍卖速战速决,很多画来不及搬上来就已经成交了。不到两小时,四十四件拍品卖出三十七件,成交额2.813亿港元。常玉的《青花盆与菊》在两个电话买家之 间展开竞争,三分钟后以5330万港元成交。“我记得这件作品三年前是两千多万落锤的,所以几乎是翻了一倍。” 佳士得亚洲区主席叶正元愉快地说。

“亚洲当代艺术通常三年一换手,”香港佳士得高级副总裁张丁元并不认为冲进拍卖市场的热钱有太大负面影响,“艺术市场的换手率不像股票市场那么快,所受的冲击也不那么大。”

大多数拍品在两分钟之内就落锤了,买家很明显是有备而来,买什么东西一早就下定决心了。不过,以往开创过天价的几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却爆冷没有成交。岳敏君的《农夫》没达到估价,另一件《划船》一上来,后排就有人嘀咕:“这张太小了。”倒是一贯低调的毛旭辉凭《92家长》跻身“千万艺术家”行列。

开场四十四分钟后, 坐在前排的日本买家并无斩获,提前退场了。那位坐在第七排的江浙买家对赵无极的《4-6-62》感兴趣,出价750万。这幅画还没来得及被搬上台,竞价就展开了,画最后以962万港元被别的买家买走了。不过,散场后他的心情好像丝毫没受影响,约了朋友去法国餐厅“叹”生蚝。

常玉  青花盆与菊 123.5cm×93.6cm  纤维板油画  1950年代 图/佳士得提供

  • 23:00  北京花家地美术馆 馆长在布展

通往办公区的门经常没有关严,一推就开,可是王璜生进出时还是习惯性地每次都先刷门卡。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CAFAM),他是规矩的制定者,也是身体力行者。2012年4月7日晚上11点,他带着“CAFAM未来展”的策展团队和美术馆工作人员最后一次调整布展。想到怎么弄,马上就上去搬,也不管画多大。

他走路快,吃饭快,做事也果断,唯有说话因为潮汕口音快不了。他像宫崎骏笔下的移动城堡,体内有一团不会熄灭的火焰,喷着气在美术馆上上下下忙碌,制造出各种动静。“如果我选定了一件事要做,就一定要将这件事做成。”

2009年7月调到北京工作,家人朋友都反对,但他不管不顾,一阵风似的就来了。待得再舒服的地方也不是终点,做得再顺手的事也不是唯一的事。他一直在往前走,用三年时间,让一所大学美术馆获得全国声名,变得更有活力,更有影响力。

王璜生  门前风景雨来佳70cm×70cm  纸本水墨  1996  图/王璜生工作室提供

  • 24:00  大理山水间 诗人艺术家一起看世界杯

  • 3:00  北京草场地 行为艺术家还不想睡

  • 4:00  上海西岸 美术馆施工队通宵赶工

  • 6:00  ......

那么第二天的艺术圈,究竟会发生什么呢?会重复前一天,还是有大事发生?

这本书还会告诉你更多。

(以上根据《艺术永不眠》部分内容整合而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